【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陈政清:半生与风较劲,全心立德树人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家璇 通讯员 于静怡]

陈政清(后排居中)与团队学生一起讨论项目进展情况。通讯员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家璇 通讯员 于静怡

名片

陈政清,男,汉族,1947年10月生,无党派代表,湖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教30余年,领衔的风工程与桥梁工程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行业卓越人才。他率领团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结构抗风与减振控制领域取得系列化原创成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湖南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2024年,获评“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特别人选。

故事

近日,湖南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政清成为2024年“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特别人选。

30多年来,陈政清深耕结构抗风减振科教领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身示范,培养了一批“厚基础、宽视野、强能力、善创新”的爱国奉献杰出人才。

破题秘诀是进行学科交叉

上海中心大厦巍峨挺立,苏通长江大桥横跨天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宏伟壮观……这些令世界瞩目的重大工程项目,能在狂风等挑战中岿然不动,背后均离不开陈政清教授团队研发的电涡流阻尼技术的坚实支撑。

21世纪初,我国大跨桥梁减振领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当时国内无法自制大型阻尼器用于减振,只能依赖进口油阻尼器。

“油阻尼器使用几年后常因漏油而失效,不仅维修成本昂贵,还可能对重大基础设施构成安全威胁。我们不能受制于人。”瞄准国内大跨桥梁减振领域的科研空白,陈政清决心自主研发电涡流阻尼新技术。

可在深入调研分析后,陈政清发现,电涡流阻尼器“减速不能减振”,因其耗能密度低,不适用于大型结构振动控制。

如何破题?陈政清坦言:“秘诀就是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学科交叉。比如,我们这项技术的基本理论是结构动力学,但是产品设计以及电涡流效能,是力学、机械学和电学等多学科的交叉。”10多年不懈的科研攻关,陈政清带领团队最终研发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结构电涡流阻尼减振全套技术,确立了国际领先地位。

站在湖南大学风洞实验室,年过七旬的陈政清精神矍铄:“今后,我们的风工程要逐渐从单一的桥梁方向,转向核电站的冷却塔、风力发电机、大型输电塔、房屋抗风、环境中的有害气体扩散等多个领域。”

立足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高素质人才

在课堂上,陈政清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他连续十年主讲《结构动力学》课程,巧妙地将抗风抗震和振动控制的工程实例融入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工程科学研究的核心在于将理论成果应用于实践,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实际工程。”陈政清常常这样教导学生,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理论-试验-应用”的研究路径,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解决工程中的重大难题。

学生们加入陈政清的研究团队,不仅能获得知识的深度,更能感受到成长的温度。

曾有一名研究生小曾,在入学前遭遇家庭变故,几乎想要放弃学业。得知此事后,陈政清不仅在精神上给予鼓励,还在生活上提供了特别照顾,包括额外的生活费补助。在湖南大学的三年里,小曾感受到了如家庭般的温暖,学习格外努力。最终,他顺利毕业并被深圳一家知名企业录用,如今已成为该行业的佼佼者。

由陈政清教授带领的风工程与桥梁工程教师团队,入选了教育部2022年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该团队凭借学科优势,持续更新课程教材、教学课件及辅助书籍,确保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在前沿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果,并于2023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该团队坚持教研相长,取得的“永磁电涡流阻尼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成功实现了技术产业化,并获2023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一审:杨露 二审:余画 三审:蒋玉青)

相关专题:2024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