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倍增 乘势跃升——产业链上新质生产力观察】轨道交通产业:链上裂变 生态丰盈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谢卓芳 通讯员 易汝青

“呜——”

河北沧州肃宁,一辆满载货物的货运重载列车从肃宁北站出发,沿着我国西煤东运第二大通道——朔黄铁路一路向东,驶向黄骅港站。

这是我国铁路编组最长、载重最大的重载列车。牵引机车由中车株机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制,总载重达32400吨,总功率38400千瓦,其成功研制标志着我国重载货运列车研制水平再上台阶。

从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中国首台大功率氢能源动力调车机车、我国首列商业化运营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到全球首条智轨列车,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创造了太多全国、全球之最。

今年来,湖南深入实施产业倍增计划,明确“产品高端化、要素国际化、市场全球化、技术自主化”发展思路,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

一辆辆新型列车顺着轮轨,从株洲驶向五湖四海,奔跑在世界轨道交通的最前沿。

1.链上发力,奏响融通和声

一辆先进轨道交通列车,零件数万个。如果是全球采购,周期按月计算;而在株洲,配套供应最快可按小时计算。

“一杯咖啡的时间”,在株洲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单位。因为喝一杯咖啡的时间,这里就能集齐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大部分行业专家和零部件。

放眼全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版图,没有哪个地方能达到株洲这样的“产业密度”——5家百亿级龙头骨干企业、500多家中小微企业结链成网,产品覆盖全行业10大核心系统和20种关键配套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80%。

当前,数字技术加持赋能,产业链上下游变得更加紧密。

复兴号动车组奔跑在祖国大地上。中车株机供图

在中车株机供应链管理中心,智慧供应链平台上数据实时更新,供应商库存数、出货量等关键信息一目了然。看到有几家供应商回复“异常”,工作人员立刻核实供货异常原因,及时调整生产计划。

“项目从筹备到生产、交付,有任何变动,涉及数百家供应商对接沟通。一个环节断了,就可能导致延迟交付或产品受损。”中车株机供应链管理中心副总监齐然介绍,过去和供应商的联系主要靠电话和邮件,非常麻烦。现在零部件供应企业能在平台上实现一张网、一张表信息共享,难题迎刃而解。平台建成后,公司生产物料保障水平从60%上升至93%,大大节约了仓储成本和沉淀资金。

轨道交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如此复杂装备的创新,绝非一家企业可以完成。

马来西亚砂拉越州古晋市,全球首辆氢能源智轨列车正进行新一轮路况测试。这款颠覆人们对传统列车认知的跨界产品,由中车株洲所研发。自2017年面世以来,智轨已在国内开通运营线路9条,运营里程近130公里,国内外在建及拟建的智轨线路里程超过200公里。

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工人在进行电机定子嵌线。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智轨闯天下,并非中车株洲所“独闯”。智轨内部密布各类线束,是智轨的“血管”和“神经”,对其质量和稳定性至关重要。湖南某本土线束生产制造公司在产品研发初期就深度介入,中车株洲所在宜宾建设智轨生产基地,该公司紧跟其后,在宜宾成立子公司,弥补当地供应链配套能力不足的问题,推动产品迭代。

项目共建、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融,协同、融通、互联的创新生态托举产业向最高处攀登。

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积极构建产学研用政金创新体系,涵盖工程化研究、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到商业模式创新等全流程。目前,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已拥有国家级创新载体29家,省级创新载体99家。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等12家单位组建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是行业第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成立5年来,中心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攻克了20多项“卡脖子”技术或关键共性技术。

全球产业链重构,面对的是更强大的竞争对手。行业专家认为,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当前还存在智造水平不够、服务业制造业融合不足、城市配套不优等短板。

轨道交通装备工作专班提出,深入实施“智赋万企”行动,培育更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标杆车间;挖掘更多应用场景,大力开发新型轨道交通项目;引导支持企业拓展智能运维后服务市场和升级服务型制造业务,向产业链价值链“两端”延伸。

今年,我省出台《湖南省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国铁、城轨、磁浮、智轨“四轨一体”创新发展,加快产品谱系拓展,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延伸产业链条,到2030年建成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2.链上变轨,挖掘增量市场

城轨、地铁等传统轨道交通市场空间正在逐渐缩小。

2018年以来,国务院收紧了相关政策,建设城轨、地铁的城市在政府预算收入、GDP、常住居民的人数等方面指标“门槛”越来越高,全国城轨、地铁项目建设放缓。

有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全国城轨线网规划年均批复仅404公里,较“十三五”下降了45%。

国内需求增量放缓趋势下,产业的增长极在哪?

“大运量轨道交通项目审批门槛提升,中低运量轨道交通成为不少城市的选择。”多名受访对象认为,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既能在一二线城市作为补充,也能在三四线城市担当主力,且建设周期短、建设成本低,发展前景广阔。

在福建平潭,一辆极具科技感的列车与公交车、出租车等并行在道路上,构成城市高效有序的现代智慧交通网络。这是中车株机创新研发的超级虚拟轨道列车(SRT),采用胶轮承载的虚拟轨道列车技术,无须铺设轨道就可在道路上灵活行驶,给乘客地铁般的乘坐体验,被形象地称为“马路上的地铁”。

中车株机相关技术人员介绍,SRT是一款融合轨道交通与道路交通优势技术的新型轨道交通产品,比地铁造价低、占地少;列车载客近300人,搭载“光学图像识别+北斗卫星导航”技术,利用首末站发车的间隔时间,充电10分钟可行驶25公里。

前不久,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印发的《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方案》提出,加快老旧机车淘汰,推动老旧内燃机车更新升级,轨道交通装备迎来新机遇。

轨道交通产业链核心配套企业株洲联诚集团,率先将目光瞄准老旧柴油机车改造。去年9月,联诚集团为冷水江钢铁有限公司改造的老旧柴油机车成功运行,在保持原车主体结构等不变的前提下,动力系统从内燃机驱动升级为纯电驱动。改造后,整车系统效率提升15%以上,每年可节约能耗成本超20万元。仅3个月后,冷钢又“追加”了第二台;越来越多的省内外公司寻求合作,订单火爆。

“‘油改电’‘旧改新’是行业突破天花板的重要路径。”联诚集团董事长肖勇民告诉记者,目前我国仍有在役老旧内燃机车9000多台,机车绿色化、电动化是大势所趋,市场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依然广阔。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合作不断走深,株洲电力机车、动车组、地铁等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抢手货。今年以来,中车株机研制的新一代轻轨、地铁、内燃机车,中车株洲所研制的智轨在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投入运营。

拓展海外市场,出海模式悄然改变。依托“主机+配套”形式,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不再简单输出单一产品,而是为海外客户提供产品、服务、技术标准与整体解决方案,持续提升海外竞争力。目前,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品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链上裂变,新赛道异军突起

世界屋脊之上,西藏八宿10万千瓦保障性并网风电项目正在火热建设。项目所在地海拔最高达5200米,是目前全球海拔最高的风电项目。

项目采用中车株洲所5MWD195双馈型风力发电机组,在高海拔、低气压条件下依然能稳定运行。目前,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近3000台高海拔发电机组已广泛应用于不同高海拔地区。

中车株洲所以高铁、城轨牵引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闻名,其产品连续多年领跑行业。造高铁控制系统的中车株洲所,为何能把风力发电机也做得这么好?

“其实,风机也叫作‘立起来的高铁’,两者可以说是‘同宗同源’。”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技术中心副主任王磊介绍,风力发电与高铁制动的过程和原理如出一辙,其本质都是能量转换。对中车株洲所而言,从造高铁跨界,进入风电新赛道,技术上几乎没有阻碍。

2021年,中车株洲所正式进军储能产业,在新能源赛道上一路狂飙。短短两年多时间,公司一跃成为行业最大的黑马,2023年储能系统出货量飙升至全国第一。公司数据显示,2023年其轨外产业总体营收占比已超过60%。

中车株机公司研制的全国首台大功率纯电新能源调车机车。(资料图片)

依靠创新,走好两条钢轨;探索跨界,走出两条钢轨。株洲裂变出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电力电子器件、汽车电驱、海工装备等多个细分产业。其中,高分子新材料、电力电子器件及应用、陆上风电装备已获批省级产业集群。

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等龙头企业,是产生裂变、孵化新生命的“母体”。在龙头带动下,一批“小巨人”企业拔节生长,在细分赛道大放异彩。目前,由中车株洲所孵化的国家变流技术中心、机电科技、奇宏散热等7家企业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由中车株洲电机裂变的中车尚驱已成长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长,从整机、零部件、元器件、材料到工艺、技术等,每一个方面都可能裂变出市场机会,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如何让产业裂变更加“丝滑”?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工作专班表示,将进一步强化骨干龙头、标杆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聚集和倾斜更多要素资源,刺激优势企业创造更多裂变“爆点”,孵化一批中小企业,配套引进培育一批上下游企业,推动“交通+能源”双赛道双集群发展。

【产业名片】

中车株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株洲田心,从地理空间“聚集”,到研发创新“协同”,到发展壮大“裂变”,崛起世界先进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这里,以中车株机为龙头,汇聚上下游企业500多家,形成国内规模最大、产业最完备、创新能力最强的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

目前,“株洲造”动车组出口份额全国第一,轨道交通产品及服务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湖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

【链主企业谈】

再向未来 唯有攀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车株机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 刘友梅

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有自主掌控,才能真正走在世界前列。

我国轨道交通产业自主创新,历经数代人不懈努力,实现了从普载到重载、从常速到高速、从进口到出口和服务全球的跨越,湖南已形成全球最为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推进,轨道交通的未来是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如何实现自动驾驶、智能运维,让产品在全寿命周期内更加高效安全运行等,都是未来需要攻关的重点方向。

在国家“双碳”战略、“以旧换新”政策等背景下,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迎来新一轮机遇。

产业攀高,唯有创新。湖南要抓紧机遇,培养造就更多的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成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人才的摇篮;要依托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优势,向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发展,为产业壮大持续注入新动能。

(一审:杨露 二审:余画 三审:鲁红)

相关专题:产业倍增 乘势跃升——产业链上新质生产力观察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