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家璇 刘镇东 余蓉 黄京
“入园幼儿逐年下降,而租金成本逐年上涨,园所日常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面临严重亏损,已无法让我园维持正常运营。本园区将于7月19日正式终止办学。”“由于多种因素导致无法正常运营,园所正在考虑转型,2024年秋季班暂停招生。”……近日,湖南多所民办幼儿园发布通告,有的遗憾退出,有的被迫转行。
10年前,破解“入园难、入园贵”,是教育部门落实的“头等”民生实事;10年后,随着招生人数断崖式下降、经营难度逐年攀升,一批民办幼儿园陷入困境。
日前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早在2023年底,湖南已印发《关于应对学龄人口变化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的通知》,要求“有序组织幼儿园设并转撤”。
在此背景下,民办幼儿园之“困”如何破局?转型之路又在何方?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在长沙美吉姆早教托育中心的厨艺课上,孩子们在认识并了解各种健康食材。通讯员 摄
使出“十八般武艺”,招生仍很困难
“以前幼儿园在招生方面不用下太多‘功夫’。”从业13年的民办幼儿园园长刘丽(化名)回忆,“最火爆的时候,宝妈刚怀孕就来咨询,生怕孩子将来到了年龄会没学位。但现在,情况已经反过来了。”
长沙一家民办幼儿园园长芳姐(化名)也有同感:“2023年以前,我们幼儿园年年爆满。但今年学费打了折,发动全体员工出去招生,都还招不满。”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7.44万所,共有在园幼儿4092.98万人。相比2022年,幼儿园减少1.48万所,在园幼儿减少534.57万人。
民办幼儿园招生难的背后,出生率并非唯一原因。为解决困扰老百姓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2018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学前教育的“两个比例”: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到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提高到80%,并且禁止民办幼儿园上市。这使得一些非普惠性的民办幼儿园在招生中处于劣势地位。
湖南某民办幼儿园园长吴艳(化名)3年前开办了12所幼儿园,如今由于周边适龄幼儿人数减少、居高不下的商业房租等原因,她已被迫关闭了6所幼儿园,今年9月可能还将关闭2所幼儿园。“看着一手打造的园所关上大门,真的很心疼。”吴艳说,她正在积极转型,谋划新的赛道,“我不会关掉所有幼儿园,想在寻找未来发展道路上,坚守我对幼教事业的初心与情怀。”
优胜劣汰是必然,提高保教质量是关键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在园幼儿人数较上年下降3.7%,而湖南省的降幅更大,达到5.8%。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省2022年减少的在园幼儿人数,占全国减少总数的7.5%。
适龄幼儿减少,相较于招生较为稳定的公办幼儿园,自负盈亏的民办幼儿园先一步进入“淘汰赛”。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贝拉德教育集团总园长、创始人卢建芳决定采取“做减法”的方式,重新审视并定位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她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质量而非数量,幼儿园应当专注于提升教育品质,打造“小而美”的教育环境。
无边界课堂,是这所幼儿园最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之一。它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界限,将学习场所延伸到大自然、博物馆、社区乃至更远的地方。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底蕴,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得益于良好的保教质量,该园深得周边家长的信赖,生源一直较为稳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主动关停的幼儿园,会主动选择与自己幼儿园同等水平或更高水平的幼儿园合作,将现有生源“输送”过去。接收幼儿的幼儿园得到了更多生源,则意味着有了更多的财政补助、社保费减免等优惠,发展空间也就更大。幼儿所接受的保教质量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家长也放心。
这是一种幼儿园关停潮下的“马太效应”:经营不善的幼儿园倒闭后,会给依旧坚挺在市场浪潮中的优质幼儿园更多空间发展。
“随着幼儿园之间的竞争加剧,优胜劣汰成为必然现象。‘阵痛’过后,学前教育市场将走向更规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湖南教育部门一位工作人员指出,良性竞争是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驱动力,这也倒逼各家幼儿园不断“修炼内功”,努力提高办园质量,优化园所环境,丰富服务项目,最终受惠的还是老百姓。
“当下民办幼儿园应该‘抱团取暖’,互相合作优化教学与服务。”湖南长沙赛迪教育集团董事长谢承香介绍,该集团旗下幼儿园正在筹备与美吉姆国际儿童教育中心进行合作,进一步借鉴其在早教、托育方面的丰富经验和优势,进行师资补充和教学学习,为开设托育服务而积极准备。
“幼儿园要‘修炼内功’,提高保教质量才是吸引生源的关键。”多位教育专家指出,民办幼儿园在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服务方面持续展现出独特优势,只要不断追求创新与发展,各类幼儿园都能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市场定位。
积极“自救”转型托育,这条路并不好走
招生危机下,不少民办幼儿园投资者、经营者纷纷“摸着石头过河”,寻求转型出路。
幼儿园转型托育,是一条积极“自救”之路,然而对于民办幼儿园来说,这条路并不好走。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0—3岁的婴幼儿所需的照护要求与3—6岁的幼儿园有明显区别,这对硬件设施、师资配备等有了更高要求。
“从幼儿园转型‘托幼一体’,并不仅仅是‘增加几个教室’那么简单。”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幼儿园园长姜月说,婴幼儿活动区域需确保无尖锐突出物,铺设软地垫和软包,并配备防撞与防夹手设计,同时,每间教室都需设置满足婴幼儿生活需求的配餐台、尿布台和清洗台等,这些无疑都会大大增加硬件成本。这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此外,托班老师与幼儿园常规班老师的要求也不一样。托育班老师需要重新适应和学习针对更小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需求及保育知识,掌握更多关于婴儿护理和早期发展的专业技能。“托班课程内容也要更适合他们的年龄和理解力,不能简单‘复制’幼儿园普通班级课程。”
高昂的运营成本是另一只“拦路虎”。
有民办幼儿园园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假设开设3个托育班,每班招收20名婴幼儿,则至少需要9名保育人员、6名专任教师、2名炊事人员、1名卫生保健人员。假设能以3500元/月的工资招到合适的员工,则每月需要支付员工工资和五险一金共约8.4万元。
“考虑到水电费、场地租金、教具费、改建装修费以及招生宣传费等各项开支,我们每生每月需要收取2000元的托育费,才能勉强维持不亏本状态。”从业24年的幼儿园园长何平(化名)表示,不合理的低价势必要牺牲掉教学质量,这对幼儿是不负责任的。
但大多数家长能接受的托育费为每月1000—1500元左右。“我们当然希望孩子能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成长,学习到新知识,结交新朋友。”90后奶爸李君无奈地说,“但除了托育,还有房贷、日常生活开销、孩子的其他教育投资等支出,而托班动辄大几千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
发展普惠托育,仍需多方支持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
我省今年3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提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招收2至3岁的幼儿。长沙市、永州市、常德市等市州积极响应,纷纷出台普惠托育服务机构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长沙市出台文件,明确提出鼓励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提供场地、减免租金、补贴运营经费等措施,加大对社会力量开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支持。
湖南“一二三托育中心”的创始人王艳春,依托社区提供的免费场地,今年成功开办了第二家具有普惠性质的托育机构。仅此一项,每月房租就能节省1万元。
该机构按年龄段开设了3个班型,共提供40个托位,平均每个孩子每月的托位费为1980元。此外,还提供全日、半日、临时托、延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收费也更细化更合理,满足家长的多样化需求。
凭借极高的“性价比”,“一二三托育中心”赢得了周边大批年轻家长的认可,托位利用率高达80%,这让王艳春看到了托育事业的美好前景。
位于长沙市芙蓉区的艾乐幼儿园是一所普惠性民办园,2023年投入70万元打造了标准化托育教室,并成立早教托育中心,实行托幼一体化运营式。“今年春季学期我们成功开设了4个托育班,家长认可度比较高。”该园执行园长赵娟表示,虽然托育目前尚未实现盈利,但有利于招揽生源,毕竟对托育满意的家长,极可能在孩子长大后仍愿意将孩子继续送到这里上幼儿园。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更加关注工薪家庭的育儿需求,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让优质的托育服务能够更加普及,减轻家庭的负担。”有教育专家建议,“同时,鼓励和支持社区、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托育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增加供给、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构建一个既经济又高效的托育服务体系,真正实现‘幼有所育’,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关怀中健康成长。”
托育关系千家万户,普惠承担民生之重。构建多元、专业、系统的托育体系,仍需要各地政府做出更为长远的规划与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