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时代的浪花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在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州十八洞村采访。作者供图

金中基

时代是一条奔腾的河流,浪花朵朵一路向前。

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湖南日报,已然走过75年的峥嵘岁月,以一纸之力激荡时代河流,记录历史瞬间,被赞誉为“湖南的日记”。

一代一代的湖南报人,为书写这本厚重而又辉煌的日志呕心沥血、奋笔疾书,风雨兼程、终身不悔。我能成为其中的一员,真乃与有荣焉,幸甚至哉!

40年前,一篇《小镇上的“公告”》,登上了堂堂省报。报道讲述的是一位个体户的故事。这位个体户新的厂房落成,在镇上贴满了大红公告,免费为乡亲修理农机具三天。事虽不大,但上了报纸,轰动不小。那时我二十出头,在通道侗乡一个乡镇工作,喜欢写点小新闻。乡党委书记一边看着报纸上这则报道,一边顺手拍了拍我:“这个故事,写得好!”

不是我的报道写得好,而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个体户的涌现还是个新鲜事。这则小故事,无疑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

而今打开湖南日报全媒体资源库,这几百字的报道静静地印在黑白报纸的版样上,时光悄然跨越了40载春秋。这不只是一篇小报道,它对我的影响也不只是一时,而是一辈子。生命的航程,往往也是浪花一闪,驶向了不可预知的远方。

“你们的大作出来了!”1991年3月25日清晨,湖南日报社一位副总编辑,早早来到报社招待所,敲开了我们的房门,送来刚从印厂拿来的当天报纸。

那时送稿改稿都住在报社招待所。一眼看到头版头条刊登《八亩山地奔小康——来自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怀化的报告(一)》,当时我兴奋的心情难以名状,感觉到报纸上飘荡出的油墨味,阵阵清香溢满了整个房间。

从头年寒冬腊月开始采写,见诸报端已是第二年春暖花开。这组系列报道发表,对我们采写者来说,如同历经漫长季节耕耘结出的果子,是多么甜美!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时期。市场与计划、姓社与姓资的问题,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怀化地区大胆改革,鼓励大户承包山地开发,一时间沸腾了崇山峻岭。那时我在怀化地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时任湖南日报社怀化记者站站长唐镇南,带着我采写这组系列报道。

我们跋山越岭1个多月,跑遍了怀化10多个县市,漫山遍野的开发热浪深深地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写作的冲动在心里膨胀。过完春节,我俩就关在怀化一个招待所开始闭门写作,连元宵节都没回家。

这组系列报道共三篇,可谓洋洋万言,都是我们一句句凑起来的。“八亩山地奔小康”“办法总比困难多”“看准了就抓住不放”,这些观点在其时非常有针对性、时代感。时光虽然过去了这么多年,许多生动的情节记不起了,但这些朴素而闪耀光芒的语言至今难忘。

过后不久,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东方风来满眼春。怀化山地开发报道及时重点刊发,我深感这是湖南日报宣扬改革开放的眼光、胆略和气魄!

我也就被调到湖南日报社。当时参加采写这组报道,我不知道湖南日报社正在考察我。事后,唐站长对我说,这组报道是送了一份“入门礼”。

每临重大事件、重要节点、重大灾害,湖南日报记者总是第一时间出击,冲在最前线,见证历史风云,记录时代画卷,传播党的声音,鼓舞振奋人心。

今年7月上旬,岳阳华容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决口。从党媒上看到,撕开的200多米决口,水陆空全方位抢堵,仅两三天时间封堵成功。团洲垸积水相当于15个西湖,大型排涝机械如长龙般横卧大堤日夜作业。那场景如同看抢险大片,真令人激动与鼓舞,也让我忆起“98”抗洪。

那时,我还是个普通的年轻记者。在洞庭湖40多个抗洪的日子,我带领湖南日报4人小组,驻守益阳抗洪前线。

我们与抗洪战士一同战斗在堤上,晚上回来写稿用传真发回报社总部,第二天新闻就见报了,极大地鼓舞了前线抗洪士气。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危在洞庭。益阳素称洞庭湖“锅底”,有900多公里一线大堤。当时防守抢险,全靠人海战术。南县南汉垸西伏大堤发生管涌,冲起两米多高的水柱,60多米堤身整体下沉1米多。万余人投入抢险,不惜代价投下400多吨大米,成功创造了“大米堵江”先例。

大通湖大垸西溃堤发生特大险情时,时任省委副书记胡彪晕倒在抢险现场。当天40℃的高温酷暑,我也中暑倒下了,但仍坚持将这一重大新闻采写完成发回报社总部。

益阳抗洪一役,不溃一堤一垸,打破遇大水“十垸九溃”的历史。汹涌的洪水从益阳安然过境,胡彪发出如此感叹:“难道洪水是从益阳飞过去的?”

水情历为湖南最大的省情。四水洞庭洪涝灾害频仍。如今团洲垸积水渐渐退去,浩荡洞庭必复归安澜,然“98”伟大抗洪精神,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新闻战士冲锋在洪峰浪尖。

进入20世纪第三个10年,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

湘西是精准扶贫“首倡地”,是湖南脱贫攻坚主战场。湖南日报主创团队深入土家苗寨,采写《“首倡地”的答卷》,生动反映脱贫攻坚伟大战役辉煌成就。

在湘西采访时,我们登上了悬崖峭壁的八面山,洪水挡路就蹚水过河。写作中更是创新表达,精益求精。

还记得,为了一个“猹”字,手头资料无法查证,辞海主编舒新城专门去信给鲁迅求证。鲁迅回信说,《故乡》中的‘猹’字,是他根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一个字。这种严谨的作风令我们印象深刻。

新闻创作是一门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在这篇报道创作中,我们对有关数据名称、专业术语、语言语法等进行认真求证,以求准确表达无误。湘西这个地方,当地人喜欢用“土家苗寨”表述,好比湖南用“三湘四水”来比喻。我们在报道中采用“土家苗寨”,也是几经查证。“土家苗寨”不仅是对土家族苗族自治地区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述,而且曾见诸国家民委学术文献,多次出现于文艺作品中。央视“心连心”慰问演出走进十八洞村,歌唱家王丽达现场演唱的歌曲就是《土家苗寨庆丰年》。

岁月在时代长河里流淌。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站在时代潮流中,湖南日报社作为主流党媒激起的阵阵浪花,必将辉映江河、载入史册!

(作者系湖南日报社原编委、高级编辑)

(一审:谢振华 二审:刘乐 三审:蒋玉青)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