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70)丨这座中国最“年轻”的贡院,与两位湖南人有关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官铭]

中国科举史上最“年轻”的贡院——甘肃贡院,与两位湖南人紧密相关。

清光绪元年(1875),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奏准清廷,创建了位于现今甘肃省兰州市的甘肃贡院。

经过百年历史变迁,现在的甘肃贡院已经修缮一新,成了甘肃科举博物馆和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史馆。在这座贡院旧址的观成堂前,悬挂着左宗棠的继任者湖南茶陵人谭钟麟所撰的一副楹联:

秦陇分闱以后,生聚教训,偻指十年,几番星使搜罗,得士期为天下用;

国家吁俊之方,经策诗文,扄门三试,休道风檐辛苦,吾曹亦自个中来。

初夏时节,记者奔赴兰州,特邀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院副院长、甘肃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家安,深度解读这副楹联,感悟左宗棠、谭钟麟两位湖南人经营西北的故事。

“秦陇分闱”何解?得从事关湖南的“两湖分闱”说起

解联之前,先解一个概念,上联中“秦陇分闱”的“闱”,是科举时代对考场、贡院的通称。

“秦陇分闱”即“陕甘分闱”,是改写甘肃乃至西北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事件。在此之前,甘肃考生要长途跋涉前往西安贡院参加乡试,路途要花费三四个月甚至更久。很多人因路途遥远,自身精力尤其是财力难支,硬生生放弃了考试。甚至有的人穷困交加,饿死、病死于半路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甘肃的人才兴盛。

王家安向记者介绍了“陕甘分闱”的背景。他说,左宗棠在来甘肃赴任的路上,就亲眼见到一些模样狼狈如“乞丐”般可怜的赴考之人。回想自己当年曲折的科考之路,左宗棠感同身受。虽然三次进京会试均不及第,但后来才学深得贺长龄、陶澍等人赏识,举人身份的获得,离不开“两湖分闱”这一历史事件。

王家安为记者解联。

“两湖分闱”之前,湖南地区的秀才必须前往武昌参加乡试。每届乡试之期,正值洞庭湖汪洋恣肆,考生们乘舟赶考,危险万分。遇到樯倾楫摧,有的士子甚至葬身于波涛之中。

经湖南地方官员和学子们长期叩请,清雍正二年(1724),朝廷正式实行“两湖分闱”,湖南单独设置科举考场。以此为契机,湖南的书院得以发展,造就了湖南人才的勃兴,涌现出一批改变湖南乃至中国的人物。

正是这样的经历,左宗棠意识到唯有“兴教劝学”,西北边陲之地才有希望。他在《请分甘肃乡试并设学政》奏折中提到:“非科名无以劝学,非劝学则无读书明理之人”。

光绪元年(1875)三月初十,清廷议准,建立甘肃贡院。

谭钟麟作为左宗棠的继任者之一,于光绪七年(1881)升任陕甘总督。王家安说,谭、左二人关系交厚。左宗棠重谭为人之诚、为官之清,二人在政治上相互支持。

光绪十一年(1885),谭钟麟增修甘肃贡院,建起明远楼、观成堂,增建号舍至4000余间。

从落成到增修,甘肃贡院建立十年之际,谭钟麟监临甘肃籍士子科场考试。回想起左公为国选材的举措,谭钟麟很是感慨,上联中“生聚教训,偻指十年”就是对此事的回忆。

其中,“生聚教训”引自《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意思是积聚人才,储备力量之不易,“偻指”表示弯曲手指,“星使”指帝王的使者。

王家安介绍,自“陕甘分闱”以后,西北教育凋敝之状明显好转。故谭钟麟以“得士期为天下用”作为上联结句。

后面的事实也不负两位湖南人的希冀,自“陕甘分闱”至清朝覆亡,三十余年里,甘肃考取功名者,超过此前两百年的一半有多。

“吾曹亦自个中来”,望莘莘学子体悟前辈苦心

下联中的“吁俊”,即求贤之意,此处指科举考试,为国求贤。“扄门”,即闭门之意。科考乡试举行时,总计九天,考试结束,考生才能被放行。

“扄门三试”不只是指乡试的三场考试,也有清代科举制度三级考试之意。

王家安告诉记者:“别小看这三场考试,一般要九天,考生吃喝拉撒都在狭小的号舍内,异常艰辛,心理、生理都是一场严酷考验。”

十年寒窗苦读,谭钟麟又怎会不理解呢?

出生于茶陵高陇贫寒家庭的他,自幼苦读。16岁时因家贫辍学,为改善家境又不落下学习,谭钟麟在山寺里办起私塾,白天给孩子们授课,晚上点着松脂读书。

其子谭延闿在《先府君行状》中曾写道:父亲“年十六,即授徒自给,已乃发愤读书。山寺习诵,常至夜分。所处绝困厄,非人所堪。”

不只如此,每次去长沙府参加考试,谭钟麟要步行往返数百里,虽处困境,却“志气弥厉”。

功夫不负有心人,1843年谭钟麟提学考试第一名中秀才,1849年乡试中举人,1856年会试中进士,1863年补授江南道监察御史,参加内阁议事,并很快崭露头角,步入青云。

故而谭钟麟紧接着说“休道风檐辛苦,吾曹亦自个中来”,凡想考取功名者,闭门三试,千万勿觉辛苦。

将个人经历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紧密结合,以此激励西北青年奋发有为,在王家安看来,这是关怀,更是期许。

“谭钟麟所撰联中,核心思想是努力选拔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才,为国家、社会所用,使得全联境界骤升,不同于一般的考场对联,这是使命意识,更是胸怀大局的体现。”王家安评价道。

今天,距离谭钟麟撰写这副楹联已近140年。一百多年来,西北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但联语中的家国情怀永不过时。

时下,又是一年高考“放榜”季,回望这座隐于繁华闹市里的甘肃贡院,似乎仍能感受到当年西北士子的热烈心跳。

阳光透过老树,洒在旧时贡院今日科举博物馆新修门窗上。

记者手记

左公沙场征战之外的另一种情怀

官铭

在这座贡院里,我们品读了多副楹联,感受到了左宗棠沙场征战之外,重文兴教、造福学子的另一种情怀。

甘肃贡院落成首次乡试开考之前,左宗棠还曾亲自题写了这样一副楹联:

共赏万余卷奇文,远撷紫芝,近搴朱草;

重寻五十年旧事,一攀丹桂,三趁黄槐。

上联“万余卷”,指乡试共3000余人,合起来便约万余试卷。“紫芝”和“朱草”都是草本植物,此处均代指人才。“攀桂”“黄槐”两句,是勉励和祝福考生金榜题名。

“远撷紫芝,近搴朱草”是他对学子的美好祝愿。而那句“重寻五十年旧事”,就是他对自己科举艰难历程的回顾,他最能体会在甘肃这个“苦瘠甲天下”的地方,想靠文章出人头地,有多难!

但凡对左宗棠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左宗棠曾顺利中举,但造化弄人,千里迢迢三次进京会试,但都落第而归。

这是长久缠绕左宗棠内心的痛,以至于他后来担任陕甘总督,在领兵收复新疆之时,突然奏请朝廷,申请辞官回京参加会试,慈禧太后最后赐他同进士出身。有了进士头衔,左宗棠最终在身后获得“文襄”的谥号,慈禧太后的举动,自然有安抚之意。那么,左宗棠的“辞官应考”之举,后人也理解为一位士大夫试图得到国家深度认可的强烈心理诉求。‌

面对这长达数十年的内心纠结,左宗棠重提旧事时,已是心平气和,秉持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态去对待自己曾经的切肤之痛,进而心怀怜悯,推己及人。他亲自推动善政“陕甘分闱”,让甘肃的士子有更多的人生机会,实在是做了一件大善事。

解联嘉宾:王家安

王家安,中国楹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对联文化院副院长、青年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甘肃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甘肃省诗歌创作研究会副会长。担任央视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文学统筹,编著有《甘肃对联集成》《名联新说》等楹联类著作13部,2014年在中国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被授予全国“联坛十秀”称号。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李茁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官铭

摄影摄像/童迪

剪辑/戴钺

设计/陈琮元

(一审:杨露 二审:蒋俊 三审:鲁红)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