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档案局)指导,湖南省档案馆、湖南日报社联合主办的让档案“活”起来专题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湖湘独一档·走近“镇馆之宝”》第三季同步上线。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易昂 李征 摄影报道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苏莉 周帙恒 黄欣然
6月12日,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档案局)指导,湖南省档案馆、湖南日报社联合主办的让档案“活”起来专题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档案、文化、传媒等领域的40余位专家和嘉宾代表出席座谈会,共同探讨让档案“活”起来的创作路径和现实意义。
“让档案‘活’起来,让文化浸润人心。”大家认为,湖南省档案馆和湖南日报社近年来联合推出的系列融媒破圈之作,彰显了湖南档案人和媒体人勇担文化使命的历史自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特质。
“让档案走出尘封的角落,走进千万人的手机界面”
“走近、触摸、解读、讲述,让沉睡的档案‘活’起来……”座谈会上,一部题为《让档案“活”起来,一场追寻之旅》的宣传片,带领大家回顾了从2019年以来,湖南省档案馆与湖南日报社共同开启的一段探寻湖南根与魂的档案之旅。
近年来,湖南省档案馆与湖南日报社携手,连续推出档案融媒“三部曲”——微纪录片《血色潇湘》《档案里的洞庭故事》以及60集短视频《湖湘独一档·走近“镇馆之宝”》。
湖南省档案馆党组成员、副馆长(主持工作)张友明和湖南日报社(集团公司)党组书记、社长,董事长姜协军,在先后发言时介绍,双方携手,深耕档案文化宣传,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和实践。档案部门深挖档案资源,坚持以红色档案挖掘为主体,一体推进绿色档案、古色档案、金色档案编研工作。主流媒体通过主题重构、表达创新、技术赋能,把“旧档案”变成“活信息”,把“老档案”变成“新故事”,让档案从“幕后”走向“台前”。
“让档案走出尘封的角落,走进千万人的手机界面。”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司副司长(主持工作)周克华称赞,这是一次成功的创新合作,期待双方共同打造亮丽的湖南档案名片。
湖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杨勇说,档案融媒产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积极行动,体现了湖南档案人和媒体人高度的政治担当。
有温度的档案,传递穿越时空的力量
座谈会上,与会嘉宾现场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档案融媒“三部曲”代表作,3位专家分别点评。
“档案是有温度的,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感染力。”观看微纪录片《血色潇湘》第5集《杨开慧:“骄杨”风骨,尘封半个世纪,5000余字手稿饱蘸血泪》之后,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胡振荣感慨,正是因为有这些档案,使后人永远感受到杨开慧这位伟大女性的家国情怀。
立意高远、匠心制作,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丁汉青和《传媒》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杨驰原的共同感受。两位专家分别以《档案里的洞庭故事》和《湖湘独一档·走近“镇馆之宝”》相关选集为例,点评系列融媒体产品在选取角度、设置议题方面的独到之处,点赞这是一系列思想境界阔大的融媒作品,蕴含着感染人、震撼人的内在张力。
“真实的文字、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历史。”中国档案报社副总编(主持工作)柴德华和《中国档案》杂志社总编王天泉不约而同地谈到“真实”二字。他们表示,带着岁月痕迹的档案,具有不可替代的真实性和现场感。通过表现形式的推陈出新,进一步提升了档案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每一个系列都是立足湖湘大地的‘独一份’。”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黄霄羽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周刊中心副主任杜一娜有着共同的感受。她们表示,档案融媒“三部曲”切口小、角度新、“湘”味浓,体现了创作者的用心用情。
“希望成为湖南档案的一个品牌”
影视化拍摄实现情景再现,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元素,“90后”档案人跨界当网红主播……一份份档案在镜头前“活”起来,系列融媒产品全网点击量超1亿次,实现了出圈更出彩。
“通过纸媒以及音视频等融媒形式,在主流媒体及第三方平台等播发,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档案文化需求。在这方面,湖南日报走在了前列,可以说成效显著、可圈可点。”《新闻战线》杂志社编辑部主任陈利云以《湖湘独一档·走近“镇馆之宝”》为例,点赞融媒产品从标题到内容,都吸引眼球、契合新媒体传播特点,充分彰显了湖南主流媒体的匠心与水平。
“希望这个栏目成为湖南档案的一个品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档案局“国家级档案专家领军人才”徐拥军建议,进一步用好用活档案资源,创新新时代档案宣传模式,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精准化覆盖不同受众群体。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培训中心主任、新媒体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建平表示,期待新闻媒体专业力量的赋能,让档案工作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