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新生”记③】撑起边销茶市场半壁江山 湘益茯茶再叙“丝路茶缘”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梅 胡杏子]

华声在线4月12日讯(记者 黄梅 胡杏子)走进益阳茶厂有限公司湘益茶博馆,年份久远的茯砖茶映入眼帘,茯砖茶生产线模型图集中亮相,少数民族泡茶用具整齐摆放,闪闪发光的荣誉奖牌平整悬挂……它们犹如一张张文化名片,见证老字号品牌湘益茯茶的成长。近年来,湘益茯茶争做“黑茶领头羊”,再叙“丝路茶缘”,为“湘茶出湘”持续赋能加码。

(湘益茯茶)

传承百年古法技艺 打破“三不能制”说法

从毛茶陈放、黑毛茶筛分、拼配、高温气蒸渥堆,到压制、金花酵库发花干燥、检验、包装等,经过大大小小五十余道工序,人工的严密看管,机器的精准压制,一片茯砖茶才算制成。

“益阳是‘中国黑茶之乡’。在黑茶中,加工工艺最复杂、生产加工周期最长、工艺最独特的便是茯砖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杏益向记者讲述了茯砖茶的故事。

茯砖茶起源于明初,在三伏天加工,成品有类似土茯苓的味道。它最大的特点是拥有国家认可的一种微生物,俗称“金花”。散落在茯砖茶中的“金花”,经检测是名为“冠突散囊菌”的益生菌种。

“自古岭北不产茶,唯有泾阳出名茶。”过去,茯砖茶的主产地为陕西泾阳。陕西先人不断研制、总结经验,掌握发花秘方,提出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三不能制”说法。“抗战时期,泾阳茶叶大为减少,益阳开始压制茯砖茶并发花,打破了三不能制的说法。”刘杏益解释。

刘杏益回忆,当初为打破这一局面,1942至1943年,益阳先后试制茯砖茶66箱,每箱20片,共3960千克。由于对茯砖“发花”温度、湿度掌握不够,试制未能成功。直到1953年,在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等多名专家的指导下,经过3年反复试验,“移地筑制”才得以实现。1957年,茯砖茶再次实现质的突破,机械压制全面代替手筑茯砖茶。

“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敢闯敢干的精神,让我们在茯砖茶市场‘抢’得一席之地。”刘杏益骄傲地说。

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茯砖茶便是其中之一。作为目前茯砖茶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杏益见证着茯砖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湘益茯茶“世界非遗纪念茶”)

非遗湘茶 为“一带一路”注入湖南元素

一杯茯砖茶,在中、东部地区人们眼中,或许只是寻常饮品;但在西北少数民族眼中,却是特殊的“生活必需品”。

俗话说:“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以牛羊肉为主食的西北少数民族,一日无砖茶则滞,三日无砖茶则病。“他们对湖南黑茶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刘杏益说。

自古以来,湖南生产的黑茶,船舱马背贩运西北。1958年,湘益茯茶母公司益阳茶厂成立,是全国最大的边销茶厂。198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益阳茶厂生产的“民族团结茯茶”被中央代表团选为礼品。

半个多世纪以来,凭借独特的非遗制作技艺、特有的金花酵库,湘益茯茶深受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少数民族的喜爱,撑起边销茶市场半壁江山——湘益茯茶占全国边销茶产销量的四分之一,占湖南省边销茶产销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每年供应新疆地区6500吨。

与此同时,品牌注重“内外贸一体化”转型发展。据刘杏益介绍,近年来,湘益茯茶开通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渠道,形成以益阳为中心、线上线下互补、覆盖全国通达海外的多层次营销网络模式。2023年,湘益茯茶国内外销售量约9000吨,销售总额约2.5亿元。

(湘益茯茶“中华老字号纪念茶”)

古丝绸之路上,中国茶叶香飘万里。近年来,品牌借助“边销”影响力,共建“一带一路”,通过边境贸易,在蒙古、阿富汗设立总经销,将茯砖茶销往哈萨克斯坦、蒙古、阿富汗等国家,再续“丝路茶缘”。湘益茯茶也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

湖南黑茶顺利挺进“一带一路”,优势何在?业内相关专家表示,湘益茯砖茶享誉边疆,这是最大的优势。国境线两侧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探亲、务工等交往从未间断过,他们把茯砖茶带到四面八方,客观上起到了推广传播的作用。

“茯茶千年的丝路辉煌穿越时空,惠及全球,香飘四海。湘益茯茶沿着‘一带一路’的思想和轨迹,让中国优秀的茯茶文化,走向世界更多角落。”刘杏益说道。

(一审:罗江龙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

相关专题:老字号“新生”记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