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雄师,铸就千秋伟业;
一渠碧水,润泽万里河山。
位于湘乡市虞塘镇的韶山灌区洋潭引水枢纽,是韶山灌区的“龙头”,由水库、引水坝、引水渠和灌区总干渠进水闸组成。在总干渠进水闸上悬挂着这副楹联。
楹联读来语意直白,没有典故,但如果你了解韶山灌区的历史,就会感觉意重千钧。
韶山灌区是我省目前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1965年10万民工参战,不到一年时间便实现开工、通水、发挥效益,在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半个多世纪以来,韶山灌区保100万亩农田水旱无忧,让贫瘠的湘中大地变成“大粮仓”。
春分时节,湘中大地,涟水滔滔,绿意盎然。
湖南省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谢四清是这副楹联的作者,他站立在联前向记者感慨:那是一段艰辛又辉煌的峥嵘岁月,渠水绵延,换了人间。
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湖南省楹联家协会监事长张绪军一面向记者解读这副充满豪情的楹联,一面向记者介绍风华正茂、有着“南方红旗渠”美誉的韶山灌区。
漫步在韶山灌区,记者很能体会到撰联者和解联者的共情:他们的内心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这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娘啊娘,有女莫嫁涟河旁;天干三日田开坼,大雨一夜成汪洋。”这首民谣形象地描述了半个世纪前涟水两岸水旱交织、民不聊生的悲惨历史。
据史料记载,涟水两岸在新中国成立前300余年间,发生过31次大旱灾,平均每10年一次。大旱期间,天干地裂,颗粒无收。
临水缺水,天雨即涝。据《湘乡县志》记载:1931年5月,涟水流域发生特大水灾,湘乡虞唐街300余户人家被淹,全县20万亩禾田一片汪洋,300多人淹死,4万多名灾民外逃。
祈水、盼水、治水,湘中大地的百姓亟盼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让这片深受洪旱灾害蹂躏的土地能够旱涝保收,家园不再被水淹,人们不再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行乞他乡。
谢四清向记者回忆,为了彻底改变湘中面貌,1965年6月28日,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委员会作出《关于修建韶山灌区工程的决定》,并成立工程指挥部,下设湘乡、湘潭、宁乡3个分指挥部,时任省委书记处书记、副省长华国锋担任省指挥部总指挥长。
谢四清向记者介绍韶山灌区。
1965年7月1日,韶山灌区正式开工建设。从四面八方汇集的建设大军,经过10个月艰苦卓绝的奋斗,完成了引水坝、总干渠、北干渠主体工程,灌区于1966年6月2日正式通水,做到了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当年受益,创造了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赢得了“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的美誉。
谢四清感叹:“韶山灌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更是一个时代的壮举。1966年,韶灌建成通水后,彻底改变了湘中大地长期遭受水、旱灾害的状况。时至今日,韶山灌区仍是我省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
韶山灌区,以水府庙水库发电尾水、涟水支流侧水等为水源,经洋潭水坝引水进总干渠,在湘乡境内的蒿子坪分南北干渠,再接支渠和“毛细血管”渠道,串连众多水库和塘坝,共同构成“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
航拍韶山灌区洋潭引水枢纽。
但因受当年的条件限制,灌区部分结构物已达到使用年限,韶山灌区管理局对灌区工程进行了改造、升级、重建。2023年7月,洋潭引水枢纽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完工,总干渠进水闸也修葺一新,韶山灌区现代化建设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这副楹联是改造项目完工时作的吗?”记者问道。
谢四清笑答:“没错,2023年7月,我先拟了个初稿,再发至微信工作群与大家讨论并征求意见,楹联字体是从电脑上选取的颜体楷书。此联自写自创,既广泛地听取民意,又节省了制作费用,8月份,楹联就刻挂出来了。”
十万愚公穿山之勇
上联“十万雄师,铸就千秋伟业”追溯历史,说的是十万劳动大军,凭借“愚公有移山之志,我们有穿山之勇”的豪情,齐心铸造了韶山灌渠这一传世的宏伟创举。
这不穿军装的10万勇士,凭借肩挑手挖,夜以继日,在湘中18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劈开了110多座山头,架设了26座渡槽,打穿了10个隧洞……
其中,韶山灌区左干渠上的“英雄关”隧洞,还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英雄关”隧洞位于宁乡市大屯营镇三仙坳村,全长992米。与架设在空中的渡槽不同,“英雄关”隧洞就位于田间地表,稍不留神就会错过它。
当初修建“英雄关”隧洞时,共发生了61次塌陷,最大一次塌陷足足有28米深,相当于八层楼高,稍有不慎就可能送命。但是建设者们并没有畏缩,最终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中共湖南省委原第一书记张平化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亲笔题写“英雄关”三字,并写了一副对联:
奇迹人间创;
天河地下行。
张绪军为记者解联。
张绪军向记者进一步阐释,此联“十万雄师”所指劳动大军,其实是一支准军事化队伍,他们没有工资,只计工分,灌区投资中地方和自筹的8112万元就是由他们无私奉献,投工投劳,按工价折算的。他们每天集体行动、早出晚归,开展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不少民工自打上工地就没回过家,如工地标兵左罗生,连续10个月没请过一天假,还有不少青年男女几次推迟婚期。
当年,著名作家周立波来到灌区工地体验生活后,在他的《韶山灌区两日记》中留下这样的描述:“有多少人的双手磨起了血泡,多少小伙子的肩膀挑肿了,片片黄土地上不知洒了这些年轻人的多少汗珠子。”
灌区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劳动之歌,依然响彻今昔。
张绪军继续为记者解读,下联“一渠碧水,润泽万里河山”着眼现实,述说的是这条万余公里清泉碧渠,滋养着广袤韶山灌区内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伟大功业。
灌区工程已高效运行了58年,共有干渠5条,长186公里;支渠401条,长1186公里;斗渠及以下渠系长8730公里,渠系合计1万余公里。其投入和产出比达到了世界同类灌区的先进水平,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灌区工程的典范。
韶山灌区航拍图。
灌区灌溉着湘潭市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雨湖区,长沙市宁乡市、岳麓区和娄底市双峰县7个县(市、区)约25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00万亩农田,更兼具防洪排涝、工矿城镇供水、发电、航运、养殖、丘陵开发、农副产品加工等功能,创造了巨大的综合效益。
结合上下联赏析,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声韵和谐、雅俗共赏的实用叙事联。上联是对韶山灌区建设者们的豪情歌颂,下联描绘了韶山灌区为湘中大地带来的繁荣景象,充分表达了对韶灌工程的赞美之情。
韶山灌区不仅承载着社会主义物质建设的丰硕成果,更是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这就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韶灌精神”。
记者手记
奋斗之志,其美如斯
姚懿轩
寻访韶山灌区,满目青山绿水,工程巍然壮观,难以言喻的震撼感油然而生。
如果你问韶山灌区什么最打动人?我想应该是建设过程中每一个由“不可能”到“一定能”的跨越背后,无数建设者对于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他们用行动演绎着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壮丽篇章。面对种种考验与挑战,他们坚守着“一定要把工程修好”的坚定信念,风餐露宿,日夜奋战,用铁镐、锄头等简单工具,凭着一颗红心,一双巧手,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正因如此,韶山灌区的存在显得尤为珍贵。如楹联所写:一渠碧水,润泽万里河山。在我看来,它不仅是滋养大地的甘霖,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与信念之泉。它启迪着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坚持与执着,可以学会勇敢与无畏,更可以在困境中探寻到前行的动力与方向。
奋斗之志,其美如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珍视、去追寻、去传承。
点评嘉宾:
张绪军,高级工程师。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湖南省楹联家协会监事长、湘潭市楹联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李茁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姚懿轩
摄影/邹尚奇
剪辑/戴钺
设计/周圆
鸣谢/湖南省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