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做活“融”字文章 有力推进旅游促“三交”计划

[来源:湖南民宗微信公众号]

2023年以来,湖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为抓手,立足省域特色,发展文旅经济,做活“融”字文章,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旅产业跨界融合、深度互促,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乡村旅游”为“融”培根植基

2月19日晚,通道侗族自治县县城滨江亲水廊道灯光璀璨,夜景迷人,吸引众多居民和游客休闲游玩。李尚引 摄。图自华声在线

一是制度聚势。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通过开展专题调研,系统总结了红色演绎、非遗破圈、湘村雅居、地标活化等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八大“湖南模式”。二是资源聚能。发掘乡村优质旅游资源,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启动实施乡村旅游“四个一百”工程,分别培育精品民宿聚集区、精品营地、精品村、精品廊道100个以上。创新性地将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与四季乡村文化旅游节结合举办,盘活地理标志农产品、文化地标等沉默地标资产,打造一批手艺村、美术村、摄影村、书法村、戏剧村等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三是合作聚力。有序推进“送客入村”工程,引导旅行社积极参与文旅产业扶贫,输送更多游客体验神韵大湘西、神奇湘东等精品线路。深度挖掘乡贤资源,通过“乡贤+”模式延伸乡村旅游链条,整合农家文化。打造“湖南精品线路云平台”,集中展示推介689个特色村镇文化和旅游数字化资源,助力送客入村。

依托“红色资源”为“融”强筋补钙

2022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开幕式。图自华声在线

一是保护发展助“走红”。将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文物保护资金优先用于革命文物保护项目,切实加强全省1700余处革命历史事件旧址遗迹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万余件(套)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藏品、70家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理论舆论、文化文明有机结合,实现重点保障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二是打造特色助“大红”。深化“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形成“一核八景三走廊十二线”发展全新格局。做强做优红色教育、红色演艺等特色IP,牵头举办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集中推介毛泽东同志故居、秋收起义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围绕花垣县十八洞村旅游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等红色旅游重点项目,在民族地区创建一批“国字号”品牌;创作《最忆韶山冲》《半条红军被》等文艺活动,强化对各族群众思想引领。三是活化演绎助“长红”。贯彻落实《湖南省“十四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强化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和展现形式。开通“韶山——井冈山”专列专线联结24个红色景点、20个绿色景点、18个古色景点,实现红色与绿色辉映、自然与人文交融,满足群众“富口袋”与“富脑袋”需求。打造“潇湘红”APP,分模块呈现100个红色事件、107个革命旧址、1000余件红色图书、文章、手稿、300余个影像资料及12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在全面生动地展示了湖南悠久的红色历史与记忆的同时,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盘活“传统文化”为“融”添色提质

张家界民俗文化大戏《魅力湘西》现场。邓道理供图

一是博物馆旅游“出圈”。以建设研究型博物馆为抓手,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引入数字文物技术、VR、AR等新兴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文物陈列、展示形式,增强各族游客参与感和体验感。发挥湖南博物院、长沙博物馆、雨花非遗馆等馆藏资源优势,打造向各族群众展示湖湘文化的重要窗口。2023年以来,湖南42家博物馆文化服务累计惠及2413.93万人次。二是非遗传承“破局”。盘活传统文化资源,实施传统工艺振兴、戏曲振兴、湘字号品牌振兴等项目和计划,建立起体系完备、梯次合理的传承队伍。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推进非遗文化由“珍藏品”向“日用品”和“消费品”转变。三是民俗文化“跨界”。利用乡村特有的环境氛围和产品业态,挖掘传统民俗文化效应,激活经济效应。张家界民俗文化大戏《魅力湘西》深挖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中国旅游演艺金色名片。全省各地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资源,创新打造岳阳洞庭渔火季、新晃黄精文化旅游节、常德桃花源桃花节等特色鲜明的旅游IP,诸多“头回客”变成“回头客”。春节期间,全省各地深入开展“新春庙会、元宵灯会、舞龙舞狮、抬阁表演及土家年、苗年等年俗活动1000余项,实现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群众满意。

(一审:龙晓龙 二审:卢小伟 三审:谢峰)

相关专题:走心走新!旅游促“三交”的湖南解法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