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乡村教师日志】王运珍:家校间,搭一座疗愈的桥

[来源:华声在线]

王运珍为学生做心理调适。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摄

【人物】

王运珍,1976年生,浏阳市人。教育硕士,中小学正高级心理教师,省“十四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首批培训专家,现为浏阳市第三中学专职心理教师。

从事心理教育23年,她用爱心与信心、智慧和行动默默坚守在乡村教育第一线,呵护着农村孩子的心灵健康。

【日志】

1月31日,星期三,雨。

下午课间,高三学生小冉特意跑到我的办公室,细声细语地告诉我:“王妈妈,我给爸爸打电话了。”

我知道,心结打开,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太重要了。我长舒了一口气,欣慰地摸了摸她的头。

昨天晚饭后,我习惯性地绕着学校的升旗广场和桂园散步,因为经常有孩子会在这个点找我咨询。

校园里只有高三的孩子在上课,显得有点冷清。突然,一只秀气的手从我后背挽了过来,把头轻轻地依偎在我肩上:“王妈妈,可以陪我聊会吗?我好难受……”

我扭头一看,原来是小冉。“可以呀,到我办公室去还是就在桂园?”

“就在桂园吧!”

于是,我俩一起来到桂园的小石桌边坐了下来……

小冉忍不住哭了,事无巨细地讲起上周末在家和父母发生的冲突。她说,这是“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一次。

“手机哪里来的?”“你在玩什么?”“在和谁聊天?”

事情其实很简单。小冉父亲发现即将高考的孩子又在偷偷玩手机,也不回答自己的问题,便一把夺过手机,摔在地上。

小冉气得说不出话。她气好不容易回趟家,却发生不愉快;她气父母总是那么武断,认为她不是在玩游戏,就是在聊天,只要是和男生聊天就可能是在谈恋爱;她气自己省下的钱,买来的第2台手机,就这样没了……

孩子不愿和父亲解释,表达欲一旦被压制,就容易封上“心门”,长时间郁结。第2天,小冉没让父母送自己,自己从家里冲了出来。来校后,她一直无法静心学习,既觉得委屈,内心也有了愧疚……

“要是老师的孩子上高三,我也不太希望他偷偷玩手机。其实你们的自制力是小于自己的认知的。”小冉之前就被父母收走过一台手机。我将自己和儿子带入到小冉的故事,告诉她一位母亲的真实想法。

给她捋捋吹乱的头发,擦擦眼泪,我拨通了她父亲的电话,还悄悄按下了免提键。

电话那头是一位农村的质朴父亲,为了孩子高考,他回到老家,打起了零工,在衣食上从不亏待女儿。他只想女儿考个好成绩,有份好工作,有一个敞亮的未来。

电话里,他没有责怪小冉,反倒说起女儿的种种优点。他说,自己长期在外务工,没有陪伴好小冉成长。他很自责,也有深深的焦虑。这些话,小冉都听了进去,她在一旁露出一丝羞愧……

青春期的孩子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要真正把他们当朋友,平等地对待,真诚地沟通,耐心地倾听,万万不能凭借我们成年人的经验或者主观猜想去评价、要求他们。

听了我的话,小冉父亲好像一下子找到了与孩子沟通的“钥匙”。他说:“王老师,要是我早多读点书,是不会那样做的。非常感谢您!”

小冉理解了父亲的苦心。“谢谢王妈妈,我上自习去了,我明天会打电话给他们。”她一蹦一跳地跑向教学楼……

望着小冉离去的背影,我觉得这个孩子真的长大了。刚进高一时,她学习和处理人际关系都不太理想,找我咨询过几次后,成绩逐步上升,和同学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还当上了学生会干部。

抬头看向升旗广场旁的路灯,在深冬的夜晚,显得尤为明亮。我想,我们心理老师又何尝不是孩子迷茫路上的一盏灯呢。

心理问题不是品质问题,孩子内心深处都需要被看见和肯定。只要用心,就会给予他们光明和温暖……

农村心理老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相比城市来说,农村家长普遍缺乏科学的亲子教育意识和方法。在心底里,理解孩子的情绪,分析他们的困惑,帮助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我尽力去搭一座桥,疗愈一个个有鸿沟的家庭。

我们是朴实而温暖的存在,引导更多的人成为彼此的“心理老师”,这个人可能是你,可能是他……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整理)

(一审:田镇圆 二审:刘乐 三审:文杰)

相关专题:弘扬教育家精神·乡村教师日志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