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老友记”】农机兄弟十年情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倜]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倜

李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装备所所长、党支部书记,留学归来深耕精准农业传感信息采集与智能装备研究,是名副其实的“田间教授”。

黄香友,湖南省醴陵市李畋镇车上村的农民,寻思着制造更多经济实惠又智能的农业机械,想让农田耕作更智慧,日后开个“无人生态农场”。

相识十年,奋斗如一。这对农机兄弟,追梦的脚步,从不曾停息。

一次误打误撞,从此“缘定一生”

“轰隆隆……突突突……”稀松平常的冬日周末,机器声声作响,打破了车上村清晨的宁静。

拿着自创的遥控手柄,操控着自制的除草旋耕机,53岁的黄香友神情很快“由晴转阴”——最近机器总是无缘无故熄火,真让人“上头”。

费了老大的劲将卡在机器里的杂草扯出,他顾不上吃饭,即刻出发,开车100公里,去长沙找李明。

“老黄,机器又出问题了吗?走吧,去看看。”嘴上调侃着黄香友“老把丰田车当成拖拉机”,但每次李明连座位也不擦,就一屁股坐下去了。

一路上,两人又聊起了那场“偶遇”,一个永远也说不厌的话题——

10年前,黄香友通过成人高考,进入湖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专业学习,终于圆了大学梦。种过地、办过小型机械厂的他,前来求学的目的,是想多学点知识,日后开个“无人生态农场”。

有一次放学后,黄香友在回宿舍的路上,碰见一堆人在研究一台农用机械,大家还商量着要去试验田实操,他瞬间来了兴趣。

“师傅停车,我也是一起的。”正巧看到有辆车朝自己驶来,司机似乎是那堆人中间的一个,黄香友忙不迭招手,二话不说上了后排座位,一路上却没敢多说话。

来到田地后,黄香友左看看、右摸摸,返程的路上他竟“顺势”坐到了副驾驶位,不停地跟身边这位“师傅”聊起刚刚观摩的心得,头头是道。

知道大家的研究“据点”在哪后,黄香友只要有空,就带着纸和笔去围观。

一来二去,他才知道当时那位“师傅”名叫李明,是个教授,学识渊博;李明也才发觉,眼前这个“成员”是“编外”的,但对研究农用机械如此着迷,而且脑子里还挺有想法。

相处得多了,两人逐渐有了共同话题。

“老黄,我总觉得能在你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都是从小过过苦日子的穷小子,都是想为发展生态农业出一份力的中年汉。”思绪从回忆中拉回,李明忍不住感慨。

一个是留过洋的科学家,一个是乡野里的农家汉。缘分,就是这么奇妙。

一条追梦的路,始终在脚下延伸

动力不足、尺寸不合。三下两下,李明就找出了“宕机”的原因。

“李老师,走吧!我们再去看看那两台,有点小问题……”和以前一样,每次李明来醴陵,黄香友都“不讲客气”,带着他从车间到田间,巴不得他“打个通关”再回去。

李明欣然接受,时而拿着本子边听边记,时而索性蹲在田边现场解题。他始终坚信,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就是要以对接国家的需求、解决农民的问题为方向。

两人行走在田间、乡道、车间,总会看着正研发的机器“突突突”地在田埂里“走”,有时候高兴得像孩子,有时候“苦着脸”不说话,把头埋进一堆零件里,装来拼去,使劲倒腾……

路过的村民总感到疑惑:这两个大男人,怎么对这些看上去长得差不多的东西“玩不腻”。

“玩不腻”,当然是有原因的。梦想契合了,心思对路了,自然能聊到一块儿。

这次来醴陵,李明又见到了那台“油电混合自动导航旋耕机”样机,这是2019年他邀请黄香友一起参与研发的项目,去年终于研发成功。每次看到它,李明都觉得很亲切。

“老黄,你别看它现在跑得欢快,想当初我们吃了不少苦哦!”李明打趣道。

研究一台机器,大到结构,小到零件,样样需要操心。起初哥俩可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先后做过7台样机。

机器沉,陷进去就出不来。哥俩就一次次地挽起裤腿,到田里把机器抬上来,再挽起袖子,一次次地复盘。时常“一身泥和汗”,但他们也乐在其中。

这些年,他们还共同研发了再生稻收割机、自动上下盘育苗机,以及在大棚内工作的小型电动割草机等,在业界干出了一番成绩。

过去10年,李明带着黄香友到实验室,长见识、学知识,还经常远程指导他修机器、画图纸。有阵子,黄香友在长沙跟着团队搞研发,没地方住,李明二话不说,把他接到了自己家里,一住就是4个月。

黄香友也的确很“争气”。这位普通的农家汉,如今“做得了农作机械,修得好农耕器具,种得出绿色蔬菜,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玩得飞起”。

不知不觉,这个周末两人忙活一整天,暮色已至。

如今,李明和黄香友,一个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科学家,仍然在科研的赛道上奔跑;一个是村里远近闻名的“农机高手”,生态农场从30亩扩成了200亩,那几台凝集哥俩心血的农机,如今在田里“突突突”地跑得带劲。

那条追梦的路,始终在这对农机兄弟的脚下延伸……

(一审:谢振华 二审:蒋俊 三审:蒋玉青)

相关专题:乡野“老友记”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