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济世惠民——长沙医学院奋力谱写新型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新篇章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艳辉 周佳 吉焕芳]

长沙医学院东门。 赵 持 摄

供需见面会现场。黄 晴 摄

校篮球比赛。李 果 摄

长沙医学院航拍图。赵 持 摄

李艳辉 周 佳 吉焕芳

仲冬时节,漫步在美丽的长沙医学院,依旧绿树掩映,处处彰显着生机与活力:“厚德、博学、储能、求真”的校训格外醒目;明亮的教室里,老师们倾情讲解,学生们认真聆听;高规格的实验室里,莘莘学子潜心钻研——一张张充满求知的脸上,书写着长沙医学院师生的青春与担当。

1989年,为实现兴办医学教育培养乡村医生济世惠民的理想,校长何彬生在衡阳创办了长沙医学院的前身——湘南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1999年,该校升格为湘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校本部迁至长沙市,开启了长沙与衡阳两地办学的格局,学校发展迈入快车道;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长沙医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民办医学本科院校;201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5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2017年,被列入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是湖南省第一所列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点的民办高校;201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同时获得“院士专家科技工作站”授牌,成为全国唯一一所拥有院士工作站的民办高校;是全国率先通过三项全面大评估的民办高校之一,享有全国先进办学单位、全国就业先进院校、湖南省文明高校等美誉。

三十余载厚德载医,济世惠民;三十余载薪火相传,弦歌不辍。

三十余年来,长沙医学院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千年长医,济世惠民”的办学宗旨,传承“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医学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思想,弘扬“厚德、博学、储能、求真”的校训精神,主动面向社会,服务基层,实现了中技、中专、大专、本科四个层次的内涵式发展,从偏处一隅的卫生职业学校蝶变成为基层培养基础厚、用得上、干得好、能创新的应用型医学全科人才的一流应用型医学院校,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贡献了长医力量。

以质立校,内外兼修创一流

“办好一所大学,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是核心竞争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长沙医学院近年来在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注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升办学软实力。

长沙医学院现有长沙、衡阳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85.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4.39万平方米,体育场馆总面积8.2万平方米(体育馆3.9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30.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36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274.19万册,是一座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校园,徜徉其中,无不让人由衷感叹:这里真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

然而,令人钦羡的远不止于此。今年,长沙医学院已投入3.5亿余元,实施校园提质改造工程,对全校外墙翻新、全校建筑物坡屋面改造、校园道路改造等,为师生提供更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长沙医学院近期又将投入8.29亿元改善实验实训条件,目前正在建设28层高、占地9.6万平方米的临床教学直属附属医院大楼;计划自筹资金投资建设67万平方米的教学用地,用于改善长沙医学院办学条件。

在厚实强大硬件支撑的同时,长沙医学院的软实力提升工程更是与时俱进、可圈可点。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全省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道路,紧紧围绕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标准和要求,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此,长沙医学院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以建设一流专业为牵引、以打造一流课程为抓手,加强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着力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长沙医学院认真研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方案,专题研究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按照“适应需求、巩固基础、发展应用、培育特色”的建设思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全面加强课程内涵建设,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切实提高专业办学水平。

目前,长沙医学院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医学为主,医学、文学、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各学科协调发展,设立16个二级学院,有34个本科专业;建设有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一个湖南省重点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三个湖南省应用特色学科,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10余个校级重点学科。

杨芳艳教师团队负责的《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长沙医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被认为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超声影像学被认定为湖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与教学团队……

至此,长沙医学院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1个、湖南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3个;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

在做优做强学科、专业的同时,长沙医学院尤为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出台了《长沙医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长沙医学院博士化工程建设方案》等文件,对于高层次及紧缺专业人才开辟“绿色通道”,采取“一人一议”的灵活方式引进,同时,坚持高薪引人,35岁以下符合条件的青年博士年薪30-5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30-60万元,安家费30-50万元。此外,学校还支持和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给予奖补,博士毕业返校后按学校规定享受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同等待遇。另一方面,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学校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开展学术研究、科学创新的能力。

守正创新,教学科研比翼飞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双引擎”。长沙医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基础研究服务于临床应用”的理念,引导全校上下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医疗的关系;坚持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促教学,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形成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医疗、学科与专业、中心工作与其他工作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出台了《长沙医学院“十四五”教学改革指导意见》,构建了“一体两翼”课程体系,深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改革,以科研促教学,深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项考试落实执业化(职业化)要求。近两年,“新医科背景下应用型医学影像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实践”等4项成果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同时,以研究项目促进教学改革,并对立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及时拨付配套经费给予资助,不断丰富各学院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2023年,学校成功获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历史新高;李建明教授带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与分子诊断及干细胞治疗”团队成功立项2023年“芙蓉计划”——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

——打造一流科研平台。重视科研投入,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协作,共同建设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同时,积极协调本校优秀教师组建临床技能、新型药物制剂研发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带动全校教职工专心教学、用心科研、良心医疗。目前,长沙医学院建设有新型药物制剂研发、中医药农业生物基因组学2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功能核酸基础与临床、区域特色中药资源与生态农业、神经变性病基础与临床3个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有中药成分检测中心、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研究中心、中药药效与毒理检测中心等8个校级研究中心。

——深化医教研合作。不断加强学校与政府、医院(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建设非直属附属医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探索文化交融、人才共用、资源共享,走出了一条合作教育、合作研究、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新路。目前,长沙医学院高质量建设了直属附属第一医院,湘潭市中心医院等1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8所教学医院,192所实践教学基地,并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学生在医院的实习质量。

——致力“中医药农业”成果转化。长沙医学院首次提出了“中医药农业”的创新构想,将中医药成果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中医药与农业生产的有机融合,开创了“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新局面。近年来,在何彬生教授的亲自带领下,以中医中药的研究与转化为核心,长期深耕中医药农业的相关基础与实践研究,探索中医药农业服务农业生物、人类疾病防治、生物病虫害绿色防治与生态农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和成果,为中医药农业的产业化推广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与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共同组建了中医药农业生物基因组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以中药马醉木、金荞麦、白毛藤、蛇床子等为研究对象的中医药农业研究获省部级及以上课题十余项;发表中医药农业方向SCI论文30余篇,在领域内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自主研发了EMP除螨灵、脚癣康、灰指甲清、解毒灵、中药络合碘、中药蚊香、中药农药、中药肥料、中药饲料等一大批中医药农业绿色科研成果,均已申报发明专利,其中,EMP除螨灵、灰指甲清、脚癣康已完成了成果转化,后期会继续加大生产投入,以期实现全国推广。2023年,何彬生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长沙医学院教师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国自”17项,“省自”47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91项;教师发表论文近4000篇,其中SCI论文近600篇;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各类国家专利200余项。

坚守初心,厚德强技育英才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长沙医学院始终不变的追求。

一直以来,长沙医学院勇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秉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基本理念,在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核心、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将德育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渗透在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延伸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

在湖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结合医学教育特色,按照“劳动精神+”的劳动教育教学思路,建立了“校—院—班”三级联动的劳动教育组织模式,构建了“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情怀”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和功能化、系列化、主题化的实践活动体系,夯实劳动精神培育教学条件,完善劳动精神培育评价机制,将劳动精神弘扬与传承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

注重文明养成教育,以文化人。建成了以医学为特色,以校、学院、学生社团为承载平台,以社团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公益文化节为内容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校园文化氛围,每年有20000余人次参与到“四大节日”系列活动中来;结合医学特色,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国医节”活动,宣传传统医德文化;结合校园景观特色,打造“张衡苑”“扁鹊苑”“华佗苑”等,大力弘扬古代名医济世惠民精神内涵,潜移默化地提升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品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志愿精神,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医院导诊活动等多项志愿服务。

与湖南雷锋纪念馆、新民学会旧址等单位或机构合作共建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努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长沙医学院从2003年起便开始探索和开创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培养全科医师,瞄准农村,以解决基层医疗人才的空缺问题和满足农村对优质医疗的迫切需求,出台了《长沙医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对课程进行整合,拓宽和加深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更加注重强化学生临床综合诊断能力和各科病史采集及临床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比例达到1∶1。大学5年,学生不仅要学习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12门课程,还必须学习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康复医学、社区护理学等课程,达到基层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服务要求。同时充分利用县、乡镇医院医疗资源,加强学生临床技能培养,使毕业生真正实现从“学生”到“执业人”的转变。

数据是最好的例证:建校30余年来,长沙医学院为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累计培养15万余名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在同类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学生知识水平好、职业素质过硬、创新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执医通过率稳步上升,护理达99.56%;获“挑战杯”“互联网+”省级及以上奖项78项,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第五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一等奖、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铜奖、多个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处于省内同水平高校前列;被认定为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孵化基地、2022年中国民办大学生源质量(理工类/物理类)排名中位列第一。

服务大局,济世惠民促发展

“千年长医,济世惠民”,这是长沙医学院的办学宗旨,也是学校办学育人、报效国家、奉献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于是,长沙医学院瞄准农村、瞄准基层,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具有“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医学毕业生。把引导学生真正熟悉基层、热爱基层、回报基层贯穿育人全过程,让更多的毕业生扎根基层、自觉投身基层,救死扶伤,不辞艰辛,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责任。

号召低年级学生暑假积极参加“三下乡”等活动,到条件艰苦的农村支教、支医,进一步坚定学生投身基层的决心。2023年,长沙医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成形式多样全覆盖的优秀团队,包括校级立项20支队伍1072人,院级立项、“防治结核”“笃行计划”“七彩假期”等5支团队651人,个人以“返家乡”形式开展活动达7000人次,深入各乡镇、社区、街道广泛开展活动,足迹遍布青海、内蒙古、贵州和井冈山、湘潭、邵阳、湘西等20余个地区,共发放药品数量13万余件,捐助物资金额16万余元,义诊13万余人。

及时宣传国家就业政策,引导和鼓励毕业生积极参加报考“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国家基层就业项目。据不完全统计,30余年来,该校已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近3万余名应用型医学人才,有上千名毕业生主动选择了新疆、青海等艰苦地区,他们扎根基层、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深得当地干部群众认可,涌现出一批有成就的典型代表,其中有3200余人已成为基层医院院长和医疗骨干,在基层医疗单位均得到了医院领导的高度肯定,为服务健康中国、健康湖南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人民健康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强化社会责任担当,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目前,长沙医学院学生志愿者注册人数达22081余人,其中红十字会学生分会注册会员3425余人,校红十字会工作表现突出,学校因此获评“湖南省红十字模范校”。在长期的志愿服务中,长沙医学院上下培养了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他们主动奔赴基层、奔赴一线、奔赴每一个有需要的地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派出2批共计18人的援鄂医疗队,分别奔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和黄冈市麻城人民医院作战40余天,获得当地政府和百姓的好评;湖南第一批援沪医疗队中5名医护人员是长沙医学院医学检验学院的毕业生;临床医学专业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积极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服务工作……

使命在肩勇担当,初心如磐向未来。在新的篇章里,长沙医学院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出“千年”的呐喊:千年长医、济世惠民,兢业拼搏、沥血奉献,他们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勇扛教书育人和治病救人的双重使命,努力把长沙医学院办成人民更满意的大学。

(一审:余画 二审:蒋俊 三审:蒋玉青)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