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苍茫》:青年毛泽东的“创业史”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曾于里]

作者:曾于里

关于毛泽东的影视作品并不少,但《问苍茫》还是显示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问苍茫》聚焦1921—1927年间,青年毛泽东的革命探索之旅,填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叙事空白。

青年毛泽东的创业、成长、找路,是《问苍茫》要表达的主题和主要内容。

《问苍茫》海报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部剧,看作青年毛泽东的“职场成长记”或“革命创业史”。

跟随着《问苍茫》的镜头,观众将前所未有地走近青年毛泽东。年轻观众不必先入为主地以一种严肃敬畏的心态去仰望毛泽东,而不妨以年轻人的视角去看待另一个年轻人的成长——

我们后来所熟悉的那个伟大领袖毛泽东,他的伟大思想具体是如何形成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他,曾经如何“问苍茫”?

剧中,青年毛泽东(王仁君 饰)一出场,就让人觉得特别亲切,他意气风发,也个性十足。《问苍茫》并没有因为刻画的是伟人年轻时,就将毛泽东一味拔高。

青年毛泽东(王仁君 饰)喜欢冬泳

相反,毛泽东的书生气很快就“碰壁”了。

中共一大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重点工作是开展工人运动。

当时,湖南劳工会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湖南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其领导人黄爱、庞人铨又是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革命青年。

只是,二人当时受无政府主义思想影响较深,毛泽东就想着对劳工会进行改组。他找到黄爱、庞人铨,向他们说明了工人革命的意义,描述共产主义的理想与抱负。

剧情出现了这一幕:黄爱认为让工人去搞社会革命不现实。他反问毛泽东是否当过工人,在没有了解到工人的处境下,这些美好的理想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毛泽东被黄爱给问住了

一语点醒梦中人。这是青年毛泽东“创业史”的第一个重要思想转变:他意识到要“拜工人为师”,以及唤起工人阶级觉悟的重要性。

于是,1921年秋,毛泽东开启第一次安源之行。安源有大型煤铁厂矿,是当时中国产业工人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秋风习习,毛泽东跋山涉水、风尘仆仆来到安源。他下矿井,了解工人的劳动情况;去低矮潮湿的工棚,同工人话着家常,跟工人一样吃着猪狗食般的饭菜……毛泽东对于工人处境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安源工人的凄惨经历,让毛泽东意识到唤起工人阶层意识的重要性

多年以后,毛泽东在回忆当年的这次安源之行时,由衷地感叹:“当年接受了马列主义教育之后,总认为自己已经是个革命者了,可哪知道一去煤矿和工人打交道,由于自己还是一副学生腔,先生样,工人不买你的账。我们也不知道怎样做工作,现在想起来真有意思,成天只知道在铁轨上转来转去,这样下去怎么行呢?后来想了很长时间才明白了过来,思想立场还没有转变过来嘛。一个人思想总是发展的,立场是可以转变的。立场转变了,才会认为我们要自觉放下架子,拜工人为师。也真灵哩,后来我们和工人一起聊天、谈心,工人同志才慢慢地和我们接近起来,心里的话才愿意和我们讲……”

1921年11月,湖南劳工会一周年的纪念活动上,毛泽东参与这一次活动。安源之行让他明确了应该唤起工人的阶层意识,他告诉工人们,工人阶级建立工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改善生活待遇,更主要的是要提高工人的阶级觉悟,“由自发的经济斗争,走向自觉的革命运动,形成阶级的自觉性”,团结起来进行无产阶级的政治革命,维护和发展整个阶级的利益。

湖南劳工会完成改组

诚如毛泽东所说,“劳工会这一年的艰苦缔造,在湖南劳动运动史上已写完了头一页……我们的劳工会要开始第二页了。”

至此,毛泽东成功改组了湖南劳工会,也抓住工人运动的本质,迈出革命“创业史”的关键一步。

工人运动之初,还是遭遇残酷的挫败。

1922年1月17日,在湖南第一纱厂的罢工运动中,黄爱、庞人铨惨遭杀害,壮烈牺牲。毛泽东闻讯后义愤填膺,不顾个人安危,组织追悼会及纪念活动,并以湖南工界名义通电全国,激起全国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和对军阀残暴统治的愤恨。

黄爱、庞人铨的牺牲,也让毛泽东对革命的“创业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工人运动应有更加灵活的斗争策略,保障工人安全、避免牺牲,并争取最大胜利。

毛泽东更加讲究斗争策略

彼时的安源犹如一个布满干柴的火山口,我们党在这里大有可为,完全可以掀起一场工人运动的大潮。但毛泽东也清醒地判断,切不可急躁,不可急于求成,而必须先打好基础,大力提高工人的觉悟,“认识要统一,不达到目的,绝不妥协退让”。

毛泽东此前已让李立三、刘少奇等人,去往安源创办补习学校,从教育入手去提高工人的觉悟,迈出组织安源工人运动的第一步,接着把党的组织建立起来,随后再发展工会组织。

1922年9月初,毛泽东认为安源罢工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告知刘少奇:罢工胜利首先要靠工人群众有坚固的团结和坚强的斗志,同时必须放下姿态,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取得社会舆论的同情和支持,要用“哀兵必胜”的道理,提出“哀而动人”的口号。

毛泽东对安源工人罢工定下的方向

安源工人提出的口号是:“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简洁的语言控诉工人所受的压迫、剥削,提出工人斗争目标,表达工人的坚强斗志,既团结工人内部共同对敌,又争取社会舆论的广泛同情与支持。

安源工人罢工的口号

最终,安源罢工取得重大胜利,“未伤一人,未败一事”,工人们提出的改良待遇、增加工资、组织工会等条件均获得满足。

这次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罢工的胜利,提高了党组织在工人中的威信,扩大了党的影响,意义重大。从1922年9月至12月间,长沙织造、印刷、缝纫、理发等各行业工人相继举行罢工,工人运动取得重大进展。

工人罢工取得重要胜利

青年毛泽东的革命“创业史”,又前进了一步。

不必讳言,我们党在早年时期曾出现“重工轻农”的倾向。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主要是以工人阶级为主力。早期的很多共产党人学习的是俄国的经验,也由此忽略了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重要性。

毛泽东很早就认识到农民阶级和农民革命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问苍茫》中,1923年春,毛泽东在与同志们的聊天中得知,很多农民看到工人罢工成功后,也希望有人能够带农民斗一斗地主,因为农民同样遭受来自地主各种各样的残酷剥削。

毛泽东谈起农民处境的艰难

当天夜里,毛泽东翻出一份有着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的报刊资料。资料上记载,中国四万万人口中,产业工人两百万人不到,占比不到百分之一,而农民有三万八千万人,占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毛泽东已经意识到联合农民的重要性

毛泽东如获至宝。他想起恽代英曾致信给他,要求他能去农村搞搞乡村运动,毛泽东当时回复说现在城市的工人运动都忙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去农村搞。而此时,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看法终于发生了转变。

这也是青年毛泽东革命“创业史”至关重要的一次方向调整。随即,毛泽东就选派刘东轩回岳北发动组织农民运动,“革命不仅是工人的事,也是广大农民的事”。

1923年的“二七惨案”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受到镇压,中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这更加坚定了毛泽东发起农民运动的想法。

也正是由于毛泽东的高瞻远瞩,才有了后来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及工农联盟的伟大实践,并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几集的篇幅虽然有限,但《问苍茫》已清晰为观众呈现了青年毛泽东在革命之路上的艰难“创业”过程。

这也是一个年轻人成长为伟人的过程,是“恰同学少年”,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上下求索的过程。

而这,也恰恰成为当下年轻观众的参照与榜样。

其实每个年轻人的人生,都是一次“创业”。“创业”过程,有波折,有挫败,有停滞……这些都很正常。只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终究会有“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胜利时刻。

这正是《问苍茫》的当下意义:以伟人年轻时候的“创业史”,鼓舞当下的更多的年轻人,激励他们以历史的主动精神,去承担、去奋斗、去创造,书写精彩人生的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一审:田镇圆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