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新时代 高质量发展看湖南】实施六大举措 扭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

[来源:华声在线]

核心提示

工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强国之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这为湖南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邓子纲  刘亚威

如何发展新型工业化,首先就是深刻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深刻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我们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目标。在今年9月22日至23日召开的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

推进新型工业化,既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现代化新湖南建设的重要支撑。湖南历来高度重视工业发展,自2006年首次提出新型工业化以来,工业越来越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下,已形成3个万亿产业、16个千亿产业,培育出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省制造业经营主体质量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构建稳固,产业生态全面优化。尽管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较早、态势喜人,制造业对湖南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0%以上,但仍存在总体实力不强、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生态支撑不足、经营主体质量不佳等短板。

新型工业化是智能化、绿色化、融创化的工业化,是通过创新驱动引领,推动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全球价值链掌控力不断增强的工业化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推动新型工业化不仅是释放传统产业增长潜力,培育壮大新产业新动能,加快构建我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4+6”优势产业集群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抓手”,还是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融入国际分工合作网络,加强我省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制胜法宝”,也是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重要引擎”。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必须扭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

平台引领产业创新,智能发展价值攀高。科技创新具有汇聚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多种功能,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主要载体。目前,我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上还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当中,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差距。我省应加快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装置、国家大院大所、重点科技项目落户。“中国天眼”运行以来,每年产生海量天文观测数据,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基于这些海量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分析,助力“中国天眼”发现宇宙中的未知现象。依托“中国天眼”,贵州在天文领域的探索与研究也逐渐走向深入。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装置等具有很强的稀缺性,是引领前沿研究和催生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强引擎”,有力推动区域创新能级迈上新台阶。由此,应一方面加快战略布局,一方面发布重大应用基础研究“揭榜挂帅”项目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纵深推进“智赋万企”行动,加快产业数字化步伐,重点推进钢铁、有色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壮大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数字产业化力度,优化数据中心布局,深化算网一体融合,加快5G网络深度覆盖,推进车联网、人工智能等先导区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信创产业集群、全国领先的音视频产业集群。

绿色发展创新治理,节能降碳擦亮底色。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改进总量控制为目标的考核机制,以激励型政策提高企业减碳的主动性。建设符合节能降碳要求的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等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攻关,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和生产成本。三一集团长沙“灯塔工厂”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精准掌握每种生产要素使用情况,大幅降低碳排放强度和成本。政府应引导鼓励更多企业在节能降碳方面进行此类创新,鼓励企业参与碳排放市场建设、引入绿色金融信贷及风险补偿基金、推动制定绿色制造标准等,助力湖南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增加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含绿量。

补链强链协同发展,激发“两业”融合动能。一是摸清现有产业链的“卡链处”“断链点”,支持企业联合创新、技术攻关、强链补链,大力推进关键设备、零部件国产。宁乡市三年新引进百亿企业4家、30亿以上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1家、国家级单项冠军3家。完善的产业链稳步构建起产业体系,其秘诀就是“策划式招商”,通过对现有产业链的摸底,了解企业上下游产业,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进行招商,取得了协同共进的良好效果。二是聚焦我省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推广资源开放、能力共享等协同机制。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嵌入,促进“两业”融合发展,实现对资源要素、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的有效整合。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项目加速建设。用好改革创新这把“万能钥匙”,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加强我省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湘商产业回归,支持鼓励海归、华侨、留学生群体回国干事创业。“湖南省留学人员创业启动支持计划项目选拔大赛”等系列品牌,促成了一批海归人才和海归创业项目落地湖南。创新思路,才能不断推动资本回流、项目回投、人才回聚。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是技术研究的主力军和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者,也是应用技术创新的源泉。持续深化高校科技成果管理机制创新,就能激活高校这一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创新的重要引擎,赢得发展的战略主动。持续扩大开放,支持在湘龙头企业就地转型升级扩能,通过股权投资、并购重组、孵化集聚等形式,规划建设一批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不断提升行业话语权。抢抓新一轮央企重组整合机遇,积极争取央企总部落户湖南,推动更多项目、资金布局落地湖南。加深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招引知名跨国公司落地技术项目,为湖南新型工业化“强筋健骨”。

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做强行业龙头企业。发挥长板优势,做强“4+6”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四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跻身世界先进产业集群行列,推动六大省级优势产业集群聚焦前沿、向“新”攻坚,创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产业集群优势,梯度培育大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打造一批竞争优势突出、科创能力强、未来增长潜力巨大的“单打冠军”“瞪羚”“独角兽”品牌企业。2020年以来,长沙以研发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资金补贴共计2.1亿余元,支持企业700余家,通过风险补偿基金的白名单制度培育出兴盛优选、文和友、希迪智驾等“独角兽”企业。整合产业关键核心资源,支持龙头企业发挥领航企业示范引领作用,采取跨地区、跨行业等方式开展兼并重组,打造形成一批新“全球500强”企业、“中国制造业100强”企业,不断形成新的优势产业集群。

打造完善产业生态,发挥园区阵地作用。打造“链主企业+配套企业”生态圈,大力推进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上下游延伸配套、贯通融合,加快形成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提升协同创新的质效。健全产业发展配套服务,探索推广实施新型产业用地(M0),推动工业用地立体混合配置,实现工业上楼和集约节约用地。合肥市政府引导母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吸引并批准参股各类基金49只,总规模1602亿元,以政府牵头、投资机构股权跟进的模式累计为合肥市对接招引项目171个,签约落地33个,推动招商模式市场化转型。借鉴合肥经验,应加快研究出台我省引导基金管理细则,通过阶段性持股、适时退出的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助理研究员】


相关专题:建功新时代 高质量发展看湖南

(一审:罗江龙 二审:卢小伟 三审:蒋玉青)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