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稻“南”来香自远——巴巴多斯在湖南援助下种出第一株稻子的故事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帙恒]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帙恒

第一次见到地里长出稻子,今年52岁的巴巴多斯农技员马尔科姆有些茫然。

那是5月上旬的一天,位于加勒比海东部的岛国巴巴多斯即将进入雨季,禾苗混杂在疯长的杂草丛中,马尔科姆一时间分不清稻与草。

3个月后的8月10日,在远道而来的湖南农业专家指导下,马尔科姆亲手收割了该国史上第一批稻子。

巴巴多斯的湖南杂交水稻试验田。本版图片均为通讯员摄

这是巴巴多斯举国相庆的一天。总理第一时间品尝稻米,多位政要发来贺电,当地主流媒体大篇幅报道,马尔科姆和他的湖南同事们紧紧相拥。

从中国南方的肥沃土地,跨越12个时区,落到热带岛国巴巴多斯的试验田,来自湖南的稻种努力适应炎热气候,在石灰岩土壤中扎根生长,为这片土地带来粮食自给的希望。

1.计划外的惊喜

作为中国在加勒比地区的好朋友、好伙伴,巴巴多斯国土面积431平方公里,略小于浙江舟山岛,人口28.7万人。巴巴多斯虽是弹丸之地,但人均GDP约2万美元,是加勒比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于2019年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

早在17世纪,英国殖民者踏上这片土地,因其独特的气候环境适宜种植甘蔗,当地甘蔗种植和制糖业逐渐兴起。时至今日,巴巴多斯的甘蔗种植面积占全岛可耕地面积的五分之四以上,粮食和蔬菜则大量依赖进口。

受国际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甘蔗产量和出口有所下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同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巴巴多斯政府积极寻找新的农业发展机会。

2022年2月,巴巴多斯政府提出“在2025年实现可持续进口替代计划”,明确到2025年,区域食物进口费用减少25%。

而此时,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湖南,已经在双方签订农业合作备忘录的基础上,着手启动湖南与巴巴多斯农业合作项目。

主动服务国家总体外交,2021年,湖南与巴巴多斯签订农业合作项目。今年6月,湖南与巴巴多斯首都布里奇顿市签署建立友好省市关系协议,两地友好往来更进一步。

作为湖南对外交往的一张亮丽名片,农业援外将友谊与合作的“种子”撒遍全世界,而与巴巴多斯开展农业合作,为湖南光荣的农业援外史再添精彩一笔。

“稻子种植成功是计划之外的惊喜。”承担本次农业合作的湖南廪实农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键介绍说,在省委外事办、省农业农村厅的推动和中国驻巴巴多斯大使馆经商处的支持下,项目以蔬菜品种引进、筛选为核心,着力为当地蔬菜品种结构填补空白和带来种植技术的革新。

而一次稻子种植科学试验的意外收获,即将改写巴巴多斯农业史。

2.试验田里的波折

2022年10月,湖南与巴巴多斯农业合作项目进驻现场。根据巴当地的土壤特点和气候条件,湖南农业援外专家们筛选出8个蔬菜品种,其中对甜椒、紫红长茄、樱桃萝卜、西瓜、刺黄瓜品种进行技术更新,而甜瓜、丝瓜、大白菜则是填补巴巴多斯种植空白的品种。

项目组还建设了两座蔬菜钢架大棚,采用了抗腐蚀镀锌钢管,配备了滴灌系统等,既符合节水农业的发展模式,也提高了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就在项目稳步推进过程中,来自东方的“魔稻”被巴巴多斯农技人员不断提起。

收获的大米。

大米是巴巴多斯人民的主食之一,然而,该国未有过种植稻谷的历史和经验,长期以来,大米主要从圭亚那、苏里南等国进口。

感受到巴巴多斯人民对粮食自给的渴求,湖南援外专家们说干就干,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土壤特性等,决定进行旱稻的种植试验。

旱稻,是水稻的一种生态型,在缺水的旱地生长,种植时间比水稻要短。专家们对9个旱稻品种进行种植测试,经过2个多月的观察,最终选定品种为LS001,属感温型籼型两系杂交稻,从4月18日开始,在面积为78.2平方米的试验田进行种植试验。

“苗期降雨量不均,雨季草害严重,现场人手不足,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王键说,有别于国内,4月的巴巴多斯仍处于旱季,出苗难度大。而巴境内无河流,淡水资源稀缺,综合考虑后,决定采用“滴灌+生物降解膜覆盖”技术进行人工灌溉,既节约了珍贵的水资源,生物降解膜也起到了除草和保护环境的作用。

6月,逐步进入雨季,试验田逐渐依靠雨水灌溉。然而,水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

“温度高、降雨量大,草生长的速度非常快。”王键说,由于没有从国内携带相应的除草药剂,当地也没有配备大型机械作业,在杂草丛生的时候,只能依靠人工除草。

此外,对于稻作植物,无论是当地农技员还是农户,认知全是空白,湖南专家们只能从“零”开始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这也带来了诸多的趣事。

农技员马尔科姆因此成为大家的趣谈。在土生土长的马尔科姆眼中,草与稻长得没有任何区别,在除草过程中经常将稻子误认为草而错拔。“经过我们的反复教学,马尔科姆终于能够甄选出稻子与草。”王键笑着说。

在湖南专家的耐心指导下,第一次种植稻作植物的巴巴多斯农技人员迅速上手,双方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

“他们经常采摘一些当地的水果送给我,有时候主动帮我打扫卫生。”项目专家刘秋良常常被当地人的朴实与勤劳而打动。

3.114天创造的历史

2023年8月10日,是载入巴巴多斯历史的一天:旱稻种植试验喜获丰收,实现了巴巴多斯稻谷种植“零”的突破。

通过114天的田间管理,项目实收干谷物58.62公斤,折合单产为7.49吨/公顷,结实率94.9%,出米率62%,各项结果均达到中国国内旱稻种植水平。

试验成功的消息在巴巴多斯引起轰动。总理米娅·莫特利在品尝完旱稻米后,亲笔致信中国驻巴巴多斯大使馆,对试验的成功表示祝贺,并对大米的品质表示肯定。

湖南廪实农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键(右)与巴方农技人员一同收割旱稻。

外交外贸部国务部长桑德拉·赫斯本兹、巴央行行长凯文·格林尼治等对种植试验成功表示祝贺和赞赏,农业部部长英达·韦尔亲临现场,实地查看旱稻试验地的表现,并提出了进一步合作意向。

巴巴多斯主流媒体在报道中提到,由于食品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巴巴多斯,而该国每年用于食物进口的外汇接近6亿美元。本次旱稻种植试验成功,将为巴巴多斯实现粮食安全提供新选择,若得到大面积推广,还将节省因粮食进口带来的外汇输出。同时,在涉糖农业低迷的大环境下,旱稻的推广能丰富巴巴多斯农业发展的多样性。

“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比如土地和气候条件制约,以及巴巴多斯淡水资源相对匮乏的现状等。”王键说,在现有成果与技术的保障下,下一步,急需扩大试验面积,完善在旱季与雨季旱稻种植的试验方案,培养大批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推广机械化作业等。

眼下,王键和同事们仍坚守在巴巴多斯的试验田里,与奋斗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各国的湖南农业专家一道,为创造一个“没有饥饿贫困的世界”而继续努力。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传奇仍在续写中。

【专家感言】

最美的画面

王键(湖南廪实农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2013年3月14日,我第一次从长沙出发,前往西非。

2023年11月,我在离家数万里的巴巴多斯岛。

十年援外,家人朋友间聊天总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你到底为的是什么?这何尝不是我时常反思的一个问题。

在脑海中,我尝试罗列每一帧画面——非洲的风景、美洲的蓝天、加勒比的海都很美,但这些记忆为何总是略显模糊?相反,随时可以在脑海中读取的,却是对饱腹充满渴望的非洲儿童,是通过与每一个受援国共同努力后获得丰产的喜悦,是项目结束后告别每一块洒过汗水的土地时深深的不舍……

今年8月,巴巴多斯农业发展和销售公司轮值CEO曼贾梅利和我们一起收割旱稻时,开心得像个小孩子,要求由他来割下第一把稻穗。收割结束完成称重后,曼贾梅利笑着对我说:“我们离梦想又近了一步,我要把这把稻穗摆放在办公室里。”

这都是我最珍贵的记忆。我们每一个援外人,都很平凡,但是我们追随的是一个不平凡的事业,追随的是每一个温饱目标实现后绽放的欢颜,追随的是袁隆平先生的以养天下人为己任的大义,追随的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情怀与担当。

致敬曾经的十年与每一位驻外的同仁。

【链接】

湖南杂交水稻香飘世界

截至目前,湖南在全球60多个国家推广种植杂交水稻800多万公顷。在海外10个国家实现了杂交水稻商业化生产和“育繁推一体化”,在菲律宾、马达加斯加等建成了一批杂交水稻海外研发中心,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省农业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隆平高科等一批农业援外主体力量,先后承担了国家援助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55个国家的农业项目77个,派出农业技术人员1100人次,为彰显中国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提供了湖南智慧。

(一审:蒋宇 二审:邓望军 三审:石伟)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