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养娃”求治愈,线上市场规模已超10亿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刘镇东]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刘镇东

给娃娃梳妆打扮、过生日,带它外出游玩、社交……近日,网络社交平台一则“海底捞是不是歧视带棉花娃娃的人?”的帖子引发热议,也让这一新兴事物也从小众走入大众视野。什么是棉花娃娃?为什么会有人在一个娃娃身上赋予诸多仪式感?11月16日,三湘都市报记者走访了长沙多家商业综合体内的潮玩店发现,棉花娃娃种类繁多,还有不同的成套娃衣和配饰售卖,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市场:用户量达百万,限量、稀缺娃娃遭哄抢

16日上午,记者在长沙中心印象城内的微店park中看到,各类棉花娃娃分区域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有与电视剧、品牌的联名IP娃娃,还有其他各类款式丰富的娃娃。价格在几十到百余元左右,其中联名IP娃娃最贵,如店内20cm的长相思小夭套娃标价为228元每套。与其相配的还有各类娃衣、娃包,以及鞋子、发卡、头发、眼镜等单品配件,标价在9.9—20元不等。

在X11(长沙春天百货店)内,除了售卖棉花娃娃,还有由树脂材料制成的风格各异的人偶娃娃。该类娃娃相较棉花娃娃,接近于真人造型,售价更高,可达上万元。

“棉花娃娃非常受年轻人欢迎,每月都会不定时进行上新,联名IP款最受追捧。”门店店员告诉记者,他们是“Rua娃吧”线下官方直营店,一些限量、稀缺娃娃一经推出就会遭到哄抢,此前曾推出一款限量娃衣,还没开门就有长队消费者等待。

棉花娃娃究竟有多火?微店发布《2021棉花娃娃玩家洞察报告》显示,近年来棉花娃娃相关消费者显著增长,2021年在线购买用户量达百万级,2017年用户规模仅数万人。在养娃大军中,00后占比最高,为43%;95后紧随其后,达到26%。爱好者人均拥有8.73只。据统计,2021年棉花娃娃线上交易额已突破10亿元。

目前,小红书上棉花娃娃相关笔记已达158万+篇;微博超话#棉花美娃娃#已发帖379.1万,超话内有147.4万娃妈,阅读数达287亿。

玩家:“养娃”治愈身心,圆了童年梦

长沙市民仪仪是一名追星女孩。自2020年从粉圈中了解到有自己喜欢的明星娃娃后,她便成了“养娃大军”的一员。仪仪告诉记者,娃友们有专门的群,平时自己喜欢的明星如有路演、签售会等活动,大家会带着自己的娃娃一同参加,带得多的有4、5个,场面十分壮观。

日常生活中,她们还会把娃从头到脚装扮的漂漂亮亮的一起去吃火锅、逛公园、旅游等,给娃拍娃片、制作短剧。“我大部分时候是在网上购买娃娃,手头已有40余个娃娃,专门买了柜子安置它们。”仪仪说,她喜欢有特点、明星属性强的娃娃,一些热门娃需要靠抢,系统经常出现崩溃状态。

仪仪曾抢到过一个热门娃娃,排队等了一年才收到。在这其中,她也收获到了很多乐趣。因为“养娃”,她的生活中增添了很多仪式感,有点社恐的她也交到了很多朋友。

“小时候玩芭比娃娃,不过那时候自己没有经济能力,无法买很多衣服和饰品去装扮它。现在长大了,重新‘养娃’,圆了我的童年梦。”琴琴从小就对娃娃就有着深深的喜爱,她玩的是BJD(Ball-jointedDoll的缩写,指球型关节人形娃娃),她说,这类属于人偶娃娃,给娃娃打造精致妆容和穿上漂亮衣服,总能治愈她,释放生活压力。她的娃娃有公主风、软妹风、御姐风等,一个娃可以呈现好几种不同的造型。琴琴坦言:“我的娃真的很漂亮,但养它们也确实耗钱。”她买过最贵的娃大概是4000元左右,加上买服饰、点缀妆容等等,每一项都是开支,这几年已经花了小几万。

专家:陪伴和治愈成年轻人需求,消费需理性

“出现这一现象,可以从侧面看出年轻人在当今社会有了更多元的生活方式,我们应当以更开放的观念去看待。”湖南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党委书记尹元元表示,如今,随着工作压力变大,生活节奏加快,陪伴和治愈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的需求,他们将棉花娃娃视作玩伴,为它赋予一系列仪式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压力释放,充实生活。从消费层面来说,棉花娃娃属于小众,但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创新和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伴随而来的还有市场监管及产品质量、销售渠道等问题,希望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擦亮眼睛辨别其来源,理性消费。

湖南师范大学消费经济研究所硕士生导师谢迟认为,随着收入水平提升,人们的消费需求从物质性向精神性商品转型升级,加之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起居更具独立性,很多年轻人在生活上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带动了棉花娃娃这类商品的兴起,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正常现象,这类消费行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情感诉求。不过,很多年轻人除了购买娃娃,还会为之购买配饰、服装甚至家居等周边商品,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消费者应根据自身收入水平量力而行。同时,还需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区别,棉花娃娃并不能代替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能替代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不能沉迷其中。

(一审:谢振华 二审:蒋俊 三审:王亚奇)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