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农村展新景

[来源:华声在线]

山西日报记者 王秀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特”“优”农业气象新。2017年至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四次来山西考察调研,为山西指出了有机旱作农业和“特”“优”农业的发展路子。山西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扎实推动有机旱作农业,高位推动农业“特”“优”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从吕梁山到太行山,从太岳山到燕山,山西多样的气候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优质多样的特色农产品。从人们耳熟能详的“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这些“老”特产到“大同的黄花霍州的馍”这些“新”特产,“特”“优”农产品始终是山西的亮丽名片。山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方位提升,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日臻完善、产业体系培优培强、经营体系稳步推进;“特”“优”农业全产业链长足发展、效益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63%,加工业销售收入3260亿元。

(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美丽乡村张家塔村。肖继旺 郝鹏飞 摄)

1.聚焦全产业链、质量品牌、科技创新,提升“特”“优”农业效益,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金秋时节,收获的季节。这些天,忻州市五寨县的加工型马铃薯获得大丰收,小河头镇庄窝村村民李改转高兴地说:“我种的加工型马铃薯平均亩产6吨,比传统种植增产4吨,收入比原来增加了。” 山西省种业发展中心负责全省“土豆革命”的具体工作,中心副主任薛村波介绍:“从市场情况看,近两年用于加工鲜切薯条薯片的原料薯,一直保持较高价格。马铃薯淀粉、全粉等初级产品价格也上涨近20%。我省‘土豆革命’战略恰逢其时。”

近年来,山西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着力打好有机旱作牌、特色优势牌、加工转化牌,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主体矩阵,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产品加工向纵深发展,推动农业全产业链不断优化。目前,全省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850家。

同时,山西不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大力发展农业专业镇,形成一批特优农产品带动区、集聚区。先后建设了高粱、苹果、中药材、谷子4个国家级产业集群,9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34个国家产业强镇,打造了5个省级涉农专业镇和38个市级特优农业专业镇。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将达到4300亿元,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以上、产业集群6个。

如今,平顺的药材实现了从“论斤卖”到“论克卖”的转变。清徐老陈醋不仅仅是调味品,还是保健品、护肤品。平遥牛肉、代州黄酒、高平生猪、吉县苹果等分布在三晋大地的农业特色专业镇呈现出勃勃生机,为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山西持续打造知名品牌,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创建特优农产品品牌目录库,搭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培优晋粮、做强晋肉、叫响晋菜、提升晋果、振兴晋药、擦亮晋酿,使“晋字号”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升。首批66个“有机旱作·晋品”省域农业品牌在去年的丰收节上进行专场发布,“山西特色、自然本色”叫响全国。

为保证品牌质量,山西省连续两年组织开展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工作,“大同黄花”“万荣苹果”“忻州糯玉米”3个区域公用品牌纳入农业农村部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大同黄花”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协同发展”做法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2年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2022年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有效数达到1938个,同比增长17%。全省地理标志农产品176个,居全国第四,“五寨马铃薯”等7个产品实施2022年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全省119个特优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发展“特”“优”农业,利器在科技,关键在创新。 在大同市云州区党留庄乡的玉米有机旱作基地,通过示范推广“宽窄行种植+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有机旱作集成技术,亩投入成本减少50元左右,比低压管灌亩增产100公斤以上,平均增产率14%左右,亩增纯收益130元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山西继续推动全省种业振兴“五大行动”落实落地,着力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扎实推进谷子、黄花菜、奶绵羊、西葫芦等4个国家级特色物种和玉米、小麦、马铃薯、高粱、生猪等11个省级育种联合攻关,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依托晋中国家农高区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卡点痛点,深化科企融合,强化项目管理,创新激励政策,在全省布局底盘技术、智能装备等5大领域27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迭代升级。

围绕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技术集成,山西编制农业生产综合解决方案,组织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定期发布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持续开展万名农技人员技术推广服务,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10月21日,山西省左权县农耕文化园,员工在采摘辣椒。该园培育种植的辣椒、福寿瓜等特色蔬菜,备受市场青睐。邢兰富 摄)

2.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宅基地改革稳慎推进,多渠道经营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改革,是关键一招,如大树新生。

多年来,山西强化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抓重点、补短板,扎实推动农村重点改革任务落实落地。壮大提质集体经济,稳步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和集体资产监测管理平台运行;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管理集体“三资”……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强力推进,全省农村重点改革任务取得很大进展,2022年全省集体经济累计分红13.3亿元。

晋城市高平市铁炉村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校地合作研发+全产业链融合”模式,持续擦亮“铁炉贡梨”金字招牌,让贡梨产业成为撬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金杠杆”。该村贡梨产业产值突破17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80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2万余元,实现了集体、村民“双增收”。

山西省印发《关于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行动的意见》,全面谋划推动,创新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融合、资产租赁、资金收益等路径模式,明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6类支撑要素和4项保障机制。编制“1+1+15”的“十四五”农业农村规划体系,聚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谋篇布局,使发展要素和发展主体进一步优化、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各地盘活用好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探索多样化发展路径和村村联合、村企联合、村社联合、产业联盟等发展模式;统筹整合集体经济扶持资金、奖励资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资金和各类项目资金,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优化农村要素资源配置,让沉睡的资产资源动起来,真正实现集体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双赢”。

扎实稳慎推进宅基地改革试点。山西省严格按照《山西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在摸清底数的同时进行制度探索,改革试点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山西已全面摸清宅基地规模、布局、利用状况等信息,建立了基础信息数据库。在做好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前提下,分批分步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清徐、平遥、泽州3个试点县已全部完成宅基地专项和补充调查,并全部录入基础信息数据库。3个试点县通过改革,破解了人地矛盾,盘活了闲置宅基地,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清徐县结合“多户一宅”“有户无宅”实际,探索“以宅换房”模式,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现有农村土地,并将未来新增农户的住宅需求一并考虑,破解人地矛盾。平遥县注重把“宅改”工作与乡村振兴、壮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等工作统筹谋划,结合构建全域旅游实际,做到有效衔接、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截至2022年底,泽州县实施流转项目15个,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95.8亩。在宅基地三权分置、有偿退出、有偿使用、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等方面积极探索,激活了农村土地资源要素,壮大了集体经济,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

农村通过各类改革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全省农村集体资产总额2982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624亿元。寿阳县南燕竹村2022年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3829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275元,增幅达18%。乡宁县通过十种“强村法”,2022年全县13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5万元,收入20万元以上的达到66.9%。

(山西省夏县蔬菜智慧产业园的智能玻璃育苗大棚。金玉敏 摄)

3.农民家园更和美、生活更幸福,美丽乡村实现宜居宜业宜游

彩墙灰瓦、绿树成荫,街巷整洁、步步皆景,太原市杏花岭区中涧河镇窑庄村,是城里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近年来,窑庄村先后荣获“山西省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山西省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村里不仅用上了天然气,柏油路也修到了家门口,特别是解决了冬天取暖和污水处理这两个大难题,厕所也改成了冲水式。

2022年,山西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全省全年完成清洁取暖改造44.8万户,新改厕34.4万户,新建污水处理设施633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达93.4%。

今年是乡村建设行动纵深推进之年,山西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目标,以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便利、人居环境舒适为发展方向,重点推动通硬化路、通自来水、通清洁能源、通宽带网络、通快递物流提档升级,集中推动质量安全农房、卫生厕所、污水处理体系、垃圾处理体系、美丽村容村貌覆盖扩面,持续推动公共卫生、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各项服务普惠共享,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

(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农民驾驶农机收割成熟粟子。胡蕴 摄)

促进村民就近就地就业是和美乡村创建的前提。今年以来,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发挥乡村建设工作专班作用,以巩固衔接领导小组文件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乡村建设年度行动方案》《山西省2023年引深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方案》,组织省市县三级编制公布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建立乡村建设任务台账。在2022年示范创建基础上,继续投入资金8.32亿元,深化创建87个示范村,累计吸纳农户务工10428人次。同时,继续支持培育发展120个特色产业帮扶基地。

今年,武乡县石北乡在全乡启动爱心食堂建设,以群众就近方便为原则,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食堂选址,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午餐,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目前,全乡已建成爱心食堂8个,惠及群众300余人。“在爱心食堂,一顿热乎饭解决了儿女们的后顾之忧,让老人品尝到了幸福的味道。”石北乡宣传委员王慧鑫说,“小食堂,大民生,从‘吃饭难’到‘吃好饭’,以‘爱心食堂+’为平台,整合养老服务资源,让全乡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征程万里风正劲,劈波斩浪启新程。山西“三农”发展正走在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金光大道上,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乡亲们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一审:刘乐 二审:王亚奇 三审:禹振华)

相关专题:新农博 新征程——聚焦第二十四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