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㉖丨鹿原陂上的仰望:有怀崇始祖,无愧是龙人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张嘉诗 摄影记者 傅聪 视频剪辑 戴钺

洣水汤汤,鹿原苍苍,这里是株洲市炎陵县西19公里处的鹿原陂。在群山环抱和溪河纵横间,坐落着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之地——炎帝陵。

走进炎帝陵中的神农大殿,可见一尊高6.5米的炎帝石雕像赫然伫立,祀像两旁的石柱上镌刻着一副楹联:

到此有怀崇始祖;

问谁无愧是龙人。

神农大殿中,炎帝石雕像对联。

九月的一个午后,记者步入神农大殿,邀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导刘平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朱建军一起感受这份华夏儿女身上同源同根的血脉力量。

联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灵魂拷问

炎帝与湖湘大地的渊源匪浅。据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晚年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一日之内遇70余种毒也不停止,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晋·皇甫溢《帝王世纪》),其陵墓就在今天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

群山环绕间,炎帝陵坐落其中。资料图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兴替,陵庙历尽沧桑、屡毁屡建、数度修葺。自1988年整修竣工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00余万人,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为炎帝陵亲笔题词。而炎帝石像旁的这副联,则诞生于本世纪初的一次征联活动。

2002年4月,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正式面向海内外发出为炎帝陵征联的启事,短短半年内,便收到了48000余副优秀楹联作品,经过网络海选和专家评审,一等奖被来自湖北荆州的退休工人张前波摘得。

这位一生专注于楹联创作的楹联爱好者,用一副立意高古、对仗工巧、结构匀称、饱含感情的楹联打动了所有人。而当时恰逢神农大殿落成,于是这副由张前波撰写、著名军旅书法家李铎书写的楹联被镌刻在了炎帝圣像前。

关于这副联,其实还有一个改联的小插曲。朱建军告诉记者,下联最后一词本为“龙孙”,后经专家讨论,认为改为“龙人”可以囊括海内外所有龙的传人,更加确切,于是有了现在的这副联。

朱建军在炎帝石像旁讲述征联过程。

刘平表示,从字面意思来看此联并不难理解,其字句甚至还存在有待斟酌之处,但它背后蕴含的情感,却令无数观者心潮澎湃。

上联意为,来到这里祭拜炎帝始祖的炎黄子孙,无不带着虔诚的敬仰之情;下联则是对所有中华儿女的灵魂拷问,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无愧于祖先、造福于时代。

炎帝带领我们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数千年来,从统治阶级到布衣百姓,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祭祀、缅怀炎帝神农氏。这份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跨越时间、空间和身份地位。那么,炎帝究竟是何人,他为何会受到四海尊崇?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妨来看看炎帝一生都做了什么。

“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作陶为器,冶制斤斧;建屋造房,台榭而居。”后人归纳了炎帝神农氏首创的八大功绩,而这些功绩涵盖了原始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炎帝带领我们从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人们从被动地接受自然恩赐,到主动改造自然,这是一场重大变革。”刘平说。

刘平为记者解联。

从渔猎文化到农耕文化,人们创造并解放了生产力,社会得到飞速发展。以农业为例,炎帝发现五谷,教民耕作,发明了耒耜,创造了最早的耕播农业。

“炎帝之世,天降嘉禾,神农拾之以教耕”。偏居湘南一隅的小城嘉禾县,也因炎帝教耕而得名。相传炎帝发现禾仓堡(即今嘉禾县)后曾居住于此,白天外出教耕,夜晚回洞中休息,并在此驯养过家畜。

原始农业的发明,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生活物资的来源,也为我国古代农业立国和农业文化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所熟知的神农尝百草在史籍中也有记载。刘平告诉记者:“《广博物志》中记载‘神农如究患脉,辨药性,制针灸。’由此可见,早在远古时期,炎帝便发现了中草药,并首创了切脉诊病法、针灸学。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医药学鼻祖。”后人总结他的经验写成的中国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也一直影响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炎帝的发明创造在人们衣食住行等领域都十分具有创新精神。“除了解决百姓温饱,他还‘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创造了乐器,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提高审美意趣。可以说,炎帝神农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兴盛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刘平感慨。

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

“同一位祖先,血浓于水;共一个中华,情重于山。”刘平和朱建军向记者表示,每当看到这副联时,一种作为华夏儿女的民族认同感与使命感便油然而生。

庄严宏伟的神农大殿。

站在世界角度来看这副联,下联中“龙人”一词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指大陆本土的中国人,第二层指与中国同根同源的港澳台地区同胞,第三层则是指散布在全球各地的华人。19世纪中叶以后,美洲、澳洲、东南亚,世界各地都有华人的足迹,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

因此,“龙人”一词具备了一种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文内涵。“我们要从全球化的意义上来理解,才能更好地团结联合全球各地华人华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说到这里,刘平的目光变得深远。

追根溯源、认祖归宗是人类共同的心理追求。远古时期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经过不断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这个过程中,不仅是民族的融合,更多的是全体中华儿女在生产生活方面创造与智慧的融合。”刘平自豪地告诉记者。

后人从炎帝身上感受到的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而炎帝自己也超越传说中单一的历史人物形象,成为一种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

“我觉得这副对联之所以值得推崇,在于结末一句发出的振聋发聩的时代之问。”刘平认为,这个问题常问常新,催逼着每一位华夏儿女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作出无愧于先祖的业绩。

“未来的中国必站在时代前沿,需要我们发挥更多创造力,尤其要在核心技术方面奋起直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每一个中国人肩上。”刘平说。

点评专家:刘平

1991年获硕士学位(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1999年获博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2002年初从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站出站,引进至山东大学,任教授、博导(2002-2014);2005年8月至2007年3月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2月起为高丽大学兼任教授; 2014年4月从山东大学引进至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校聘关键岗位教授、博导、二级岗。兼任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会副会长、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等职。

点评专家:朱建军

湖南炎陵人。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原党组书记、主任。历史文化学者,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理事、湖南神农炎帝研究会分管学术研究负责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家协会诗人、楹联家。长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研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参与主编出版《炎帝陵志》《海峡两岸共祭神农炎帝》等专著6部。

特别鸣谢:炎陵融媒体中心

(一审:田镇圆 二审:蒋俊 三审:谢峰)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