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领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调研】伟人故里韶山何以长红

[来源:华声在线]

拓展“红色+”文旅业态,壮大村集体经济,引进高新技术企业——

伟人故里韶山何以长红

韶山市杨林乡秋色宜人。陈珏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白培生 蒋睿

【核心提示】

韶山市以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红色旅游为龙头,以融合创新为路径,聚焦红色主题,传承红色使命,挖掘红色资源,引领和推动“红色+”产业蓬勃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发展红色经济,不唯红色经济。韶山始终秉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高新企业,红色沃土崛起科创高地。伟人故里韶山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经验剖析】

如何让“流量”变“留量”

——深耕红色资源,拓展“红色+”文旅业态

走进韶山,毛泽东广场,人流如织;毛泽东同志故居,青山环绕,良田相依;滴水洞景区,茂林修竹,山水清幽;英雄大道,韶山烈士陵园庄严肃穆;中共韶山特别支部历史陈列馆,展陈丰富……韶山地域面积不大,但拥有红色资源点75处。

游客在毛泽东广场参观。 喻名才 摄

韶山红色旅游虽火,但业态单一,绝大部分景点以参观、瞻仰为主,体验式、互动式的文旅项目较少。曾经的一日游、过境游,让韶山陷入“旺人不旺财”的尴尬。

韶山市委书记曹伟宏介绍,近年来,韶山依托丰厚的红色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奋力书写“红色+”融合文章,推动红色文旅从单一参观、瞻仰型向兼具体验、教育、会展综合型转变,多业态的文旅项目遍地开花。

5月24日,“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启动。 方阳 摄

暑期旅游的余热还未散去,韶山又迎来研学人潮。9月18日,来自衡东县第二中学的1000余名师生来到伟人故里,参加“我的韶山行”湖南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这是秋季学期开班迎来的第九批学生。截至当天,今年以来,该市共接待小学、初中、高中研学团队近4万余人次。

融合学习、旅行、体验的红色研学,是韶山重点打造的红色教育培训项目之一。据介绍,韶山市将韶山学校老校区作为教学阵地,研发系列韶山思政金课,打造每日可接待1000人的思政教育研学实践营地。

夜幕降临,韶山红五星剧场灯火阑珊,《最忆韶山冲》大型舞台剧精彩上演。该剧由张艺谋导演,将红色文化与红色演艺有机融合,通过超大规模舞台,强化舞台声、光、电高科技手段,呈现诗音光影画卷的唯美视听觉效果。仅9月1日至18日,就有2万余名游客来此体验打卡。

为让“过路客”变成“过夜客”、“流量”变为“留量”,韶山规划建设韶峰、大冲两个乡村旅游精品民宿集聚区,组建韶山市旅游民宿协会,推动民宿走向正规化和规模化。按照“景城融合、主客共享”理念,引导文旅产业服务功能向中心城区转移,引导新天地旅游商业街区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丰富夜间消费业态和参与性、体验性强的产品供给。

今年1至8月,韶山市各旅游景区接待游客434.2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22亿元,较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6.46%、13.12%。

“0门票”景区,红色旅游如何强村富民

——“还景于民”,激活多元经营模式

为满足游客个性化、高品质的旅游需求,韶山市每年要花大力气、大价钱在景区运维上。但韶山绝大部分景点均是“0门票”,少了“门票经济”来源,民生支出难免捉襟见肘。

“还景于民”,激活多元经营模式,让红色资源成为富民强村的引擎。

“上世纪80年代初,村集体资产只有一个养猪场和一台拖拉机,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韶山村党委第一书记毛雨时说,当时村集体经济底子薄。

随着韶山红色旅游日益火热,餐饮需求高涨。1983年,韶山村民将老村部进行改造,成立韶山片区首个村集体企业——迎宾饭店,第一年这家饭店为村集体经济增加1.7万元收入。

随后的40年,韶山村通过流转土地、盘活闲置资产、企业参股等形式,发展“红色+”产业,找到“发家致富”的钥匙:改造原韶源村(韶山村合村之一)旧村部,创办三农培训中心,发展红色教育培训产业;流转农田,以整体打包形式,引进投资者经营福寿橘基地、茶叶基地、苗木基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鼓励村民入股村合作社,将闲散资金集中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强化资金保障……韶山村的“地、钱、人”三大要素释放出巨大效益,村集体经济从一穷二白跃至年收入1000余万元,村人均年收入3.5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韶山市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从壮大村集体经济破题,积极盘活农村资源要素,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发展特色产业种植,为百姓增收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银田镇银田村种植灵芝、香菇、云耳等特色农作物,村集体经济从5年前的2000元增至100多万元;韶山乡湘韶村发展中草药材产业,打造凉茶产业链,一碗“凉茶”为村里增收三成;清溪镇长湖村通过流转抛荒土地,以“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联合成立长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有机蔬菜,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至50万元……韶山市村级集体经济联席办负责人介绍,去年,该市33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平均年收入达84万元。

除了旅游,韶山还能做什么

——科技创新引领高新产业发展

依托红色旅游,韶山旅游经济搞得红红火火。但产业结构单一,也曾让这座城市缺乏经济发展后劲。

除了旅游,韶山还能做什么?

韶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邓望军说,一直以来,该市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韶山先天禀赋决定了这片区域与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绝缘,坚持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新企业成为发展出路。

连日来,为了完成中石油渤海装备巨龙钢管有限公司直缝双面埋弧焊管生产线智能运输部分的设备制造,韶山高新区湘潭华进重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加班加点。公司负责人彭德平介绍,该智能运输装置可以实现生产线上下工序无缝衔接,满足生产线无人值守、集中控制的生产运行需求。

“华进重装是园区的‘明星’高新企业。今年5月,自主研发的1500吨/18.3米钢管全长扩径机组,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韶山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成华介绍,该园区像华进重装这样的高新企业不在少数,其研发的产品、参与的项目问鼎全国乃至全球市场。

三一重能。 喻名才 摄

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生产的104米陆上风电叶片,刷新全球最长陆上风电叶片纪录;湘潭恒欣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矿用架空乘人装置,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湖南远东钢模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制作的索塔模板系统,成功完成世界最大跨径悬索桥首次混凝土浇筑任务;湖南贸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谭天伟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国内第一家运用酶催化技术量产植物甾醇酯的生产线……

作为韶山实体经济的主阵地,韶山高新区形成“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食品医药”的“一主一特”产业。拥有规模工业企业5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5家,占园区规模工业企业的78%;国、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规模工业企业产学研覆盖率达80%以上。去年,该园区高新技术产值203亿元,园区亩均税收达17.7万元。

“园区经济想发展壮大,不仅要埋头苦干,还要抬头看路,抢抓发展机遇,寻求新突破。”韶山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卿建辉介绍,园区抢抓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契机,2019年与雨花经开区合作,成立长株潭城市群首个“飞地园区”——雨韶产业园。

在化解雨花区用地紧缺矛盾的同时,提升韶山智能制造水平。采取“研发总部在雨花、生产基地在韶山”“主机生产在雨花、配套基地在韶山”的运营模式。双方共同成立运营管理团队,税收按照比例分成。

机制理顺,两者“联姻”实现了“1加1大于2”的良好效应。韶山高新区经济合作局局长颜林介绍,后续雨韶产业园将吸引25家至30家国内外智能制造细分市场龙头企业和近300家相关联上下游配套企业入园,打造省内“飞地经济”的新高地、新名片、新标杆。

【发展感言】

以红带绿 融合发展

韶山市委书记 曹伟宏

韶山市委副书记、市长 邓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这为韶山发展红色旅游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要塑造“伟人故里”世界一流品牌、培育擦亮“经典红色”文旅名片,进一步为韶山县域经济发展明晰了路径。

韶山将深挖红色资源,扮靓生态环境,以红带绿,融合创新,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勇闯新路,努力把毛主席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红色教培基地建设和现场教学点提质升级,打造青春立志、求学求索、调查研究等经典线路,抓好精品课程开发和师资队伍培养,扩大“最忆韶山冲”“电影党史课”“音乐思政课”等红色IP影响力,全域打造常学常新的红色大课堂。打造红色故事“传播地”,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守正创新,隆重简朴务实办好今年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活动,高效承办“我的韶山行”中小学生红色研学等系列活动,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育人新模式,生动讲好党的故事、毛主席的故事、革命先烈的故事、新时代的奋斗故事等。打造红色合作“新高地”,实施“文旅兴城”三年行动,发挥“两山”铁路专线和韶山至深圳高铁专列联动作用,推进省内外红色景点连点成线,深化同“湘赣红”联盟、伟人故里“红三角”、大湾区等区域合作,持续增强红色旅游龙头效应。

突出绿色生态惠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山水林田系统治理,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突出绿色产业富民。实施好产业强市“百十亿”工程,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节会经济、文创经济。深化“五好园区”建设,壮大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医药产业,着力构建与红色旅游相得益彰的产业体系,带动居民就近创业就业。

优化管理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景区“一盘棋”管理机制,一体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修编,深化风景名胜区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形成内部统筹融合、外部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打好营商环境攻坚战。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工程”,大力推进“凝聚合力、靶向治旅”全员行动,打响“红色韶山、绿色政务”品牌,吸引更多项目、企业、资金、人才汇聚韶山。

(一审:夏博 二审:卢小伟 三审:谢峰)

相关专题:思想领航·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调研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