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沙兆华
金秋九月,涟源市156名困难家庭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顺利入学,在肖光盛的牵线搭桥下,获得助学金的他们,免除后顾之忧,跨入新学年,奔向新人生。
今年93岁高龄的肖光盛,银发如雪、耳聪目明、和蔼可亲。“助学帮困到100岁,是我的人生目标。”9月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老人雄心勃勃地说道。
自退休以后,老人一直奔走在助学济困的爱心路上,足迹遍布100多个县市,行程超过70万公里,筹集善款1200多万元,个人累计捐款逾38万余元。泛黄的爱心花名册上,从第一位受助学子开始,详细记录着1600多名受助学子的名字和助学金额,其中800余人为大学生,180人为研究生,64人取得硕士、博士学位。
“不能让一个孩子因贫困掉队。”为寒门学子托起梦想,老人倾尽一生。
1930年,肖光盛出生在涟源市石马山镇一个贫苦家庭。15岁那年,肖光盛离开家乡到长沙,在印刷厂当起学徒。1949年新中国成立,肖光盛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当年11月,他通过努力考上了军校,7年后,他从部队复员,被安排在涟源市林业局下属的木材公司工作,1960年调到涟源市税务局,直至1991年退休。
“退休前40年,献给党和部队;退休后,力求也是40年,献给家乡教育事业。”老人满腔赤诚讲述。
爱心助学,缘于一次触动。
刚退休时,肖光盛到一个偏远山村看望一位朋友,得知其儿子不幸触电身亡,儿媳远走他乡,留下两个年幼孙子,度日艰难,正读初一的孙子只能辍学。见此情景,肖光盛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500元钱交给朋友。“只要孩子想上学,我就帮到底。”离开朋友家时,肖光盛郑重许下承诺。
回到家中,肖光盛寝食难安,从个案中,看到贫困是求学路上的“绊脚石”,他在心里酝酿了一个“十年爱心计划”:用10年的时间,帮扶100名亟待帮助的孩子上学。从那时起,肖光盛毅然走在了爱心助学路上。
发动社会爱心捐款、到企事业单位劝募、赴助学机构申请资助……凡是能募集到助学款的地方,肖光盛都亲自前往。
今年7月,酷暑难当,肖光盛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带着15位高校本科录取新生来到长沙,对接了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省慈善总会、“三湘阳光助学”活动,为15位困难学子申请助学款。
肖光盛以“家庭特困、品德特好、成绩特优”为助学标准,还定下一条“心连心、实帮实、面对面、现兑现”的原则,爱心款都由资助人、助学单位、爱心团体直接汇入被资助人的银行账户,他本人只负责发动、牵线、登记、回访。
助学路上,肖光盛总有新的思考。30多年里,他实施了3个“十年爱心计划”,助学对象从最初的初中生、高中生,逐步向大学生,再到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学历人才演变。
2021年,他在涟源市白马镇桐柏村走访,惊讶地发现这个小小村落中竟涌现出了39名高校就读的孩子,其中,残疾人梁共才家出了2个武汉大学的博士生,成为全村学习的榜样。“这里崇文重教氛围这么浓厚,要在村里培养出15个博士生,为党和国家输送人才,让这里成为新时代的‘状元村’。”
2022年1月22日,桐柏村被列为“肖光盛学硕博圆梦计划”重要基地,娄底市还在该村设立“桐柏村桐莘至善奖学助学基金”,奖励优秀学生、扶助困难学生。
如今,肖光盛又有了新目标,计划资助300名困难学生完成博士、硕士学业,他说:“希望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成为国家栋梁,助力人才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