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走进“一带一路”】让更多中国食品“走出去”——单杨院士团队以科技护航我国食品产能“出海”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谭登

【名片】

单杨,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工程专家,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创新团队、科技部果蔬加工与质量安全创新团队负责人。近40年来专注农产品-食品贮(冻)藏加工与综合利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研究和工程科技应用推广,研发连续、清洁、标准化加工技术及配套设施。他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以自有技术支撑中国食品企业产品出口欧美、日本。

“我们围绕农产品绿色贮藏加工,探寻从政策、科技和平台建设方面发力,推动食品产业做大做强。比如,柑橘全身都是宝,既能鲜食,也能做成橙汁、罐头,还能提取类黄酮、香精油、果胶等功能成分,皮渣可做成环保材料。”8月6日,单杨院士跟记者谈起从事的科研工作,兴致盎然。

去年,我省农产品加工营收已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已成为我省三大万亿产业之一。单杨院士团队研发的农产品-食品加工技术及配套设备,为我省打造农产品加工业高地作出了突出贡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取代西班牙,我国成为“柑橘罐头王国”

“柑橘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产量全球第一。”单杨院士说,柑橘产业涉及我国19个省(区市)1.82亿农民,是乡村振兴重要产业。

上世纪80年代,西班牙是当时的世界“柑橘罐头王国”。刚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单杨,被欧共体援助项目——“发展湖南果蔬加工试验示范”选中,派往西班牙学习,从此走上了农产品加工研究之路。

“柑橘在每年11月左右集中上市。一般到了来年六七月间,加工厂就会为没有原料而发愁。”单杨团队研发工业化贮藏保鲜及速冻技术,解决了原料周年供应问题,让企业一年四季有原料供应。单杨团队还制订标准,对柑橘原料进行适应性分类:哪些适合做罐头,哪些适合做果汁。

研发绿色、节能加工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将生产1吨柑橘罐头的耗水量从60至80吨降到现在20至30吨。“我们研发的生产线,保障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单杨说。

单杨团队技术支撑合作企业产品走向欧美、日本市场,从最初“OEM贴牌加工”到“ODM自主设计”、再到“OBM自主品牌”,华丽转身。“本世纪初开始,我国生产的柑橘罐头国际市场份额从小到大,现在占国际市场80%。”单杨表示,当时合作的不少企业,已成长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功能成分产品出口,打破欧美技术垄断

柑橘含有大量的果胶、类黄酮、香精油和辛弗林等功能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过敏、抗病毒、美容保健等功效。全球保健品排名前20的品类,就有12类是类黄酮产品。

但很长一段时间,柑橘的这些功能成分产品被欧美国家垄断,我国依赖进口。

10年前,在国家科技项目支持下,单杨团队通过深加工技术从柑橘中提取功能成分,广泛应用到保健品、化妆品和日化产品,由此打破了欧美国家技术垄断。

“现在,我国出口的类黄酮占全球80%的市场份额,果胶、香精油逐步替代进口,并迫使进口产品价格下降了一半,提升了我国食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单杨说。

单杨院士团队专家付复华介绍,团队技术在全国1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与企业合作生产柑橘、黄桃类水果等功能食品,出口欧美、日本等地。

此外,非洲的腰果加工难以去壳,泰国加工椰子汁“既要保鲜又要保存营养成分”,加拿大的菜籽油,越南的海洋小鱼,老挝的糯米……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与单杨院士团队取得联系,希望引进加工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

制定出口食品技术标准,赢得国际信誉

我国食品产品出口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须符合进口国的标准。在面临食品出口标准国际争议时,单杨院士团队及时帮助企业制订相关出口食品标准,为我国食品出口保驾护航,不但解决了争议,也赢得国际信誉。

最开始,美国市场并不认可我国柑橘类食品出口标准。“美国方面要求我们团队重新制订出口标准,并需获得欧美国家技术认证。”单杨说,团队制订的出口标准,得到美国FDA认证;其犹太人居住区又有不同的标准,团队制订相关标准也得到犹太人标准许可。中国柑橘类食品得以顺利出口美国。

前些年,省内一家企业为美国生产价值1000万美元的柑橘罐头,美国方面检测认为包装罐内涂层不符合美方标准。“美方委托我们团队重新检测,我们采用美国认可的仪器与方法检测后认为没有问题,产品合格。美国方面采纳了我们的检测结果,放行了这批产品。企业避免了巨额损失。”

“我国果蔬产品资源丰富,把资源变成经济优势,还需在深加工利用方面多研发一些突破‘卡脖子’的技术和装备,像柑橘里的柠檬苦素、圣草酚等,要进一步挖掘功能成分,为人类大健康服务。”单杨表示,助推我国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中国食品走向“一带一路”,是其团队重要的使命。

(一审:谢振华 二审:邓望军 三审:石伟)

相关专题:院士走进“一带一路”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