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土特产”三个字琢磨透——湖南高质量发展怎么看怎么干之四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夏似飞 唐婷 刘笑雪 曾玉玺]

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打开视野来用好当地资源,注重开发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如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等。“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如因地制宜打造苹果村、木耳乡、黄花镇等。“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要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形成一定规模,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夏似飞 唐婷 刘笑雪 曾玉玺

调研主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加速器”,也是重点和难点、痛点和堵点。湖南1500多个乡镇、2.4万余个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不长、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市场开拓不足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如何因地制宜,在“土”上做文章,在“特”上下功夫,在“产”上谋突破,以产业振兴撬动乡村全面振兴?

调研样本

登上涟源市七星街镇花果山顶,极目所至,连绵的山包如大海起伏的褶皱,绿得醉人。页岩层层叠叠,玳玳酸橙果树郁郁葱葱,形成一道独特景观。

多石山、土瘠薄,七星街镇曾是涟源市石漠化最严重的乡镇之一,山上到处光秃秃的,连红薯都种不出。

人们没有想到,10余年光景,昔日石头山变成了真正的“花果山”,披绿生金,成为全国最大的玳玳酸橙种植基地,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蹚出乡村振兴新路子。

6月下旬,记者走进七星街镇蹲点调研,探寻当地是如何通过找产业、活产业、强产业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的。

1. 如何因地制宜找产业——

苦寻多年,玳玳酸橙从石头缝里“破土而出”

境内七座小山形似北斗七星,七星街镇因此得名。

当地耕地资源稀少,人均不到五分地。石漠化严重,全镇石漠化面积6.7万余亩,占总林地面积的43.5%。

老辈人的记忆中,“山上都是石头,作物换了一茬又一茬。”

如何“驯服”石山荒岭,闯出一条产业之路?在镇里干了30多年的镇企业办主任夏胜初告诉记者,几十年来当地一直在苦苦寻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镇里引进附近桥头河镇一家农业合作社承包山头种桉树,树皮用于制作中药材,因销路没打开,老板亏本后跑了。

2000年左右,正值金银花产业红火,镇上邀请一位本地老板回乡创业,砍掉桉树,改种金银花,不料市场价格大跌,产业就此“夭折”。

七星街镇煤炭资源储量丰富,2000年前后,煤矿企业一茬茬冒出,高峰期全镇有上10家煤矿企业。

然而,靠资源吃饭不长久。长期煤矿开采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位下降。环保风暴袭来,当地煤矿企业全部关停退出。

8万多人、174平方公里,偌大一个镇,产业转型该往哪转?乡村振兴,乡亲们向何处要振兴?

2010年底的一次偶然“串门”,夏胜初遇见了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从事植物化学和食品加工研究的本地人肖业成。其时,肖业成正在研究一种酸橙品种:玳玳酸橙。

肖业成介绍,玳玳酸橙又称“代代果”“回青橙”:一棵树上,既有拇指大小的青绿新果,也有比拳头还大的金黄老果,3—5代果实可同挂于一树,随着时间推移,老果还会由黄返青,令人惊奇。

在研究对比了200多种作物后,肖业成发现,玳玳酸橙内新橙皮苷成分含量高,可用于甜味剂等的提取,市场前景看好。特别是玳玳酸橙耐寒耐旱,抗病虫害能力强,十分适合在石漠化地区推广种植。

夏胜初直奔时任镇党委书记袁梦华的办公室汇报。时隔多年,袁梦华坦言,自己当时有顾虑,第一反应就是问夏胜初:“靠谱吗,会不会又跑路?”

走福建、赴浙江,镇里组建工作专班和肖业成团队一起开展调研,详细了解玳玳酸橙的作物特性、经济价值、市场前景,最终达成一致:先试种!

肖业成“游说”姐夫欧阳正成加盟,负责种植。欧阳正成是当地的“能人”,早年外出闯荡,做过石匠、干过工程,积累了千万身家。

2012年,肖业成和欧阳正成带领团队在七星街镇檀山村试种下100株玳玳酸橙苗。果苗从浙江金华引进,通过嫁接后优中选优。同期试种的,还有瓯柑、胡柚等品种。

3年过去,玳玳酸橙挂果。经检测,新橙皮苷含量比其他品种高15%—20%,且易于培管、采摘,在石漠化环境中长势良好。

试种成功了!

肖业成团队相继成立康橙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康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在镇里支持下,流转了450亩荒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玳玳酸橙。

苦寻多年,一个全新的产业,从石头缝里“破土而出”。

6月13日,俯瞰涟源市七星街镇玳玳酸橙种植基地。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持 摄

2. 如何精深加工活产业——

科技赋能,打造全产业链

石头缝里培育产业,谈何容易。一不小心,就会陷进“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

首先要解决种的问题。欧阳正成回忆,5个月时间,村民们硬是在石头窝窝里凿出3万多个坑,又把当地修水库挖出的泥巴一担担挑上山,栽下了第一批玳玳酸橙苗。

过去种果树,鲜果卖出去了,挣得不多;鲜果卖不出去,只能烂在地里,血本无归。玳玳酸橙产业如何克服传统种植业只卖原始农产品的弊端,提升产业附加值?

调研中,肖业成给出的答案是:科技赋能,打造全产业链。

肖业成介绍,玳玳酸橙全身都是宝,花和叶可以生产纯露、精油,果实可做中药材,还可以提炼生产甜味剂、果胶、膳食纤维。如今,通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花、果、叶都实现了产业化,比起只卖鲜果,收益大增。

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康麓生物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工程专家单杨为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南大学、省农科院的多位专家都是“智囊团”成员。

在康麓生物生产车间,一颗鲜果,经历干燥、粉碎、结晶、浓缩、压滤等工序,化身白色粉末。

“它叫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NHDC),是一种甜味剂,甜度是蔗糖的1500倍,市场价格每公斤超1000元。”康麓生物副总经理肖文亮指着一小瓶NHDC说,公司该产品占据国内约50%的市场份额,并出口西班牙、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肖文亮一一介绍:直径2厘米左右的干果是枳实,直径5厘米左右的干片是枳壳,都是中药材;花叶提纯生产的精油和纯露,能起到舒缓神经、促进睡眠等作用;芹菜素、辛弗林等都是药品原料,有不同的保健作用……

科技的力量,让石头缝里长出的玳玳酸橙实现了从田间到市场的关键一跃。种植、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已然成型。

8年时间,七星街镇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玳玳酸橙种植基地,面积扩大至4500亩。周边村民也跟着种植,涟源全市种植面积达2.5万亩。荒山,变成了绿色海洋。

农民增收有了新渠道。在种植基地做事的曲溪村村民黄有松掰着手指算务工收入:果树养护管理每天能挣120元,采花每公斤6元,摘大果每公斤0.4元、小果每公斤1元,一年收入不下2万元。茹草村村民廖礼平在太管山煤矿干了11年,煤矿关停后应聘到种植基地,深感“再不用像从前那样担惊受怕出事故,还能就近照顾家里”。依托基地,镇里办起10个合作社,吸收1500多位农民参与种植玳玳酸橙,每亩收入5000—7000元。

绿色发展打开了新空间。“自打种上玳玳酸橙,放眼望去全是绿色,房前屋后都是香味。”石珠岭村党总支书记廖新军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亲们有了切身体会。

3. 如何利益共享强产业——

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在农产品生产销售上,农民往往处于产业链最低端。如何持续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兄弟更多分享产业链上的利润?这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初心,也是痛点难点。

在七星街镇党委书记吴伍意看来,玳玳酸橙打开了当地从资源型产业转型,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路子的新窗口。下一步,要健全完善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乡亲们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分享更多发展红利。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七星街镇玳玳酸橙产业主要带动的是当地村民务工收入。受种植时间长、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因素影响,当地“能人”参与种植意愿还不强,年轻人仍以外出打工为主。

石珠岭村村民廖正朝投入40多万元种了200亩玳玳酸橙。他坦言,疫情3年,玳玳酸橙鲜花、鲜果收购价格逐年下降,去年鲜花13元/公斤、鲜果10元/公斤,今年分别降到了12.5元/公斤、8元/公斤,还要自己掏运费送到涟源市。加上去年大旱,果树减产,增收压力不小。“如果能保底收购,我们心里就踏实了。”

技术培训也得跟上。“技术很重要。种得好一年收成四五百公斤,种不好可能只百来公斤。”涟源市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股股长曾红志介绍,针对施肥、保果等技术难点,涟源市农业农村局和省农科院每年组织专家到基地对村民进行培训,眼下正联合编制种植技术手册,统一技术标准,帮助乡亲们种好玳玳酸橙。

“以企业目前的生产销售能力,再增加20万—30万亩玳玳酸橙种植面积,也能消化,不愁销路。”肖业成告诉记者,因为健康无副作用,NHDC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希望政府继续加大推广力度,采取政策奖补、免费发苗等方式,带动更多“能人”开展适度规模种植,引导老百姓在房前屋后种植,发展庭院经济。

“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农村的生产力才能活跃起来。”吴伍意认为,要不断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市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把玳玳酸橙打造成一张生态名片、产业名片。

“作为全国柑橘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湖南适宜广泛推广种植玳玳酸橙。”肖业成介绍,玳玳酸橙的结果期长达60年,子孙三代均可受益。未来3年,企业将建设绿色产业基地10万亩,打造年产4000吨的果胶生产基地,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辐射带动1万户农户。“让‘种好玳玳花,代代有钱花’的梦想照进现实。”

调研启示

让“土特产”成为乡村振兴大产业

湖南省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赵成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当前,就是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全面梳理乡村帮扶产业,按照“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的思路,分类精准施策,提升乡村产业带动力。

去年,我省下达脱贫县的中央、省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占比达58%,投入4.2亿元支持14个市州建设巩固脱贫成果示范园,新增发放小额信贷56.38亿元发展乡村产业,有力促进了脱贫地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这些年,我多次深入农村一线、田间地头调研,涟源市七星街镇玳玳酸橙产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地位于石漠化严重地区,在石头缝里种植玳玳酸橙,通过生态化种植、科技化赋能、全产业链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臭柑子”变“香饽饽”,就是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明白了。

让“土特产”成为乡村振兴大产业,要注重从4个方面发力。

因地制宜选产业。“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一地有一地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农民种养习惯各不相同,在产业选择上要依托自然禀赋选特色产业,多方比较、综合考量,选准选优产业。七星街镇多年来不断探索试错,最终选定了玳玳酸橙产业,正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结果。

广开门路引产业。七星街镇发展玳玳酸橙产业的过程中,肖业成和欧阳正成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于他们回乡创业,当地政府热情欢迎,在惠农补贴、生产用地等方面给予系列政策支持。产业振兴要打好“乡情牌”、做好“服务员”,吸引能人回乡、乡贤助乡、企业兴乡,各献其力、各展其才。

利益联结建产业。产业振兴,要做好利益联结文章,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安化黑茶实现了“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订单收购、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收入等方式推动企业与村集体、村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分享收益、增收致富。

科技支撑兴产业。玳玳酸橙从田间地头成功走向市场,得益于科技支撑和产业融合。“种植业+精深加工”的组合,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附加值。要派驻产业顾问组、农技专家深入产业基地进行科技指导,不断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把农产品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未来,湖南将继续以发展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根本举措,进一步在“土特产”上下功夫,推动脱贫地区开发乡土资源、对接市场需求,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以产业兴旺绘就和美乡村动人图景。

(一审:余画 二审:蒋俊 三审:王亚奇)

相关专题:思想领航·湖南高质量发展大调研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