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⑪ | 儒与佛,禅与诗,文明交融创新的经典体现

[来源:华声在线]

寺枕清江,梵音袅袅。

6月下旬,为探寻佳联,记者慕名来到资江南岸的益阳白鹿寺。但见楹联众多,而大雄宝殿石柱上的一副长联,更是吸引了记者长久驻足。

其联云:

资水滔滔,淘尽古今人物。问裴公何去?云树犹存,遗址怅空亭,白鹿不来秋又老;

江风浩浩,吹开天地尘氛。忆禅寺夕阳,钟声宛在,名山寻旧约,黄花应笑我归迟。

(益阳白鹿寺联)

此联作者是清末湖南著名诗僧、白鹿寺以前的住持海印禅师。

记者特约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宁淑华老师,解读鉴赏此联。

(益阳白鹿寺)

地与古,儒与佛

“资水滔滔,淘尽古今人物。问裴公何去?云树犹存,遗址怅空亭,白鹿不来秋又老。”

资水滔滔,像时间一样淘尽了古今人物。这里曾有一位著名的人物——晚唐宰相裴休。尽管裴公功名显赫,裴公亭树木入云,但也终是遗址空茫,斯人渺然。白鹿已经很久不来了,而眼看又是一年萧瑟秋尽。

宁淑华教授向记者介绍,裴休是孟州济源(今属河南)人,他的主要政绩是漕运、盐法和茶法。其卓有成效的财政改革,为唐宣宗时代的“中兴”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被唐宣宗誉为“真儒者”。

据传,裴休任荆南节度使时,曾到益阳资江边山上小住。裴休嗜佛,夜深人静时,秉烛诵经,引得一只仙白鹿驻足聆听。由此,人们将此山命名为白鹿山,建了白鹿寺和裴公亭。

值得一提的是,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一位皇子得了恶疾,看了很多名医都不奏效。有人提议让皇子出家,但唐宣宗舍不得。为给皇子添福报,裴休主动送儿子裴文德替皇子出家。在密印寺里,住持灵佑禅师为裴文德赐号“法海”。法海禅师后来成为金山寺的开山初祖。

宁教授评价道,裴休是中晚唐时期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标志性人物。海印禅师就白鹿寺历史,写到裴休,是中国儒释文化交汇的体现。

“白鹿不来”有双重意蕴:一是指祥瑞与贤人俱往,即裴公逝后,白鹿也一同消失;二是与下联衔接:白鹿寺被毁,白鹿因无家而不来。

时与我,禅与诗

“江风浩浩,吹开天地尘氛。忆禅寺夕阳,钟声宛在。名山寻旧约,黄花应笑我归迟。”

浩浩江风,吹散了满天尘氛,水天空阔,宇宙清朗。回想禅寺岁月和风景,难忘钟声穿林樾,余霞散成绮,历历如画,犹在目前。尘世倥偬,总算来践履归隐林下之约,却羞对菊花,毕竟还是迟到了呀。

(白鹿寺内长长的廊道)

海印禅师俗姓张,法名永光,湖南益阳人。他十六岁即在衡山祝圣寺剃度,先后住持沅江景星寺、益阳白鹿寺、长沙开福寺等寺院,民国初年任中华佛教总会湖南支部会长。

海印禅师从光绪七年(1881年)即先后住锡于景星寺和白鹿寺,到此联写作时间(1915年),他在益阳盘桓的时间长达30多年,所以“忆”字包含深情。

白鹿钟声是古益阳十景之一。据传,白鹿寺内的古铜钟重达一千公斤,有“古城钟王”之称,钟声能响彻古城十五里麻石街,回荡山水之间,动人心魄。

“名山寻旧约”,旧约何在?从海印禅师的诗作《琼栖奉怀旧石头陀》里可以发现,旧约是指归隐林下之约——“他日买山云外去,与君终日话樵渔。”

宁教授特别提到,下一句出现了一个有些违和的关键字“笑”,这里就需要厘清这副对联的写作背景。

民国初期,湖南兴起大范围的占庙兴学活动,景星寺、白鹿寺也被占据办学,佛像尽毁,寺僧离散。在景星寺、白鹿寺被占毁后才回来的海印禅师愤怒为诗:“白鹿不来秋又老,黄花应笑我归迟。摩挲残碣悲铜狄,劫梦伽蓝知不知?”

此事还登诸报端,巡按使刘心源看到后说:“有僧若此,而忍令其流离失所,是吾辈之过也。”立即令益阳县知事返还寺产。诗歌抒情的力量赢得了同情,赢得了部分的胜利,政府返还了寺庙的财产,所以海印禅师感慨写下本联记叙此事。

那么,黄花的“笑”既是嘲笑,也表现了作者的欣慰和坚信。虽然迟了,但总算归来;既然归来,定然坚守不移。所以才有后来海印禅师的壮举:七入京师,两行蒙古,先后十余年筹措资金才恢复两寺。

海印禅师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颇高,是清末湖湘诗僧的典型代表之一。宁教授称赞,海印禅师以苍生为己念,在佛教文学与社会联系中找回了自我改进、不断翻新的生命力,也找回了对世俗文学广泛的影响力。

文明交融创新的经典

这副对联涵摄历史和哲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人事无情偏随代谢,江山有意总留胜迹。表现了时代沧桑和穿透黑暗寻求光明的执着。无论晚唐还是近代,都是衰世中的惨痛,黑暗中的坚韧。禅寺夕阳,钟声永振;裴公远去,云树永思。这是中国文化的力量。

(宁淑华教授向记者解联)

裴公是儒家贤宰相,又深于佛典,有“宰相沙门”之美称。他的思想中会通了儒家的经世致用、佛教的明心见性、道家的自然无为,三者之间融合交错的内在理路也是儒释道三教融会贯通的理路,同时也是中印两大文明交互的方式。

海印既是德行圆满的一代师祖,又是文人咸乐与之游的丛林诗家,他热心诗歌这一世谛文字,并在诗禅统一的道路上努力追求,对近世佛教文化有着积极影响。

“这副对联体现了中国文化儒佛交融的重大主题。”宁教授总结道,“它对于我们今日至少有两个启示:教因人而宏,地因人而重,情深文明,风流鲜活,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伟力;‘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裴公儒佛兼修,海印禅诗一体,为我们今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提供了中印儒释文明交融创新的经典借鉴。”

点评嘉宾:宁淑华

湖南邵东人,文学博士,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世说学”研究会理事,湖南吟诵学会副会长。主持国家级(《世说新语》人物口谈的诗性美研究)、省级课题(《宋代书院和文学研究》《胡安国相关问题研究》《世说新语》人物语言艺术研究)共4个,出版学术著作2部:《南宋湖湘学派的文学研究》《胡安国》。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周红泉 朱玉文 王华玉

撰文/莫正尤

摄影/邹尚奇 戴钺

剪辑/戴钺

设计/陈琮元

(一审:夏博 二审:刘乐 三审:谢峰)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