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潇湘·英才耀湖湘】刘俊:此生望“曲”越来越“红”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帙恒 易巧君 陈名虎]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周帙恒 通讯员 易巧君 陈名虎

眼下毕业季,在与研究生们的毕业合影中,湖湘青年英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刘俊手持一瓶打着蝴蝶结的红曲米实验瓶。红曲米,伴随着他们的研究生涯,用刘俊的话说就是“此生望‘曲’越来越‘红’”。

说到这位“托付一生”的“小伙伴”,刘俊介绍说,红曲又名丹曲,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夸其“此乃人窥造化之巧者也”,现今全球范围内的红曲几乎全部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中国。它既是珍贵的中医良药原料,又是天然健康的着色剂和食品发酵剂,而随着其生物活性物质及相关的调血脂、降胆固醇等功能的发现,还延伸出保健品、功能性饮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生产。

2017年,刘俊进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在合作导师林亲录教授“点拨”下,开始从事红曲的研究工作。“其实,当初来长沙和林亲录导师第一次交流时,他便谈到微生物发酵创制产品的重要意义。”刘俊说,那天他先去嗦了大名鼎鼎的林科大螺蛳粉,而接下来的见面,导师便察觉到了他身上“独特风味”,由此聊到了螺蛳粉发酵型配料酸笋、酸豆角生产工艺,以及这种特色小吃成就了柳州的闪亮名片和兴旺产业等。

这些年来,一直潜心红曲研究的刘俊不负所望,结束博士后在站期后,顺利入职中南林科大,还评上副教授,先后推出了多篇高质量科研论文、获得多项国内授权专利。他还主持了湖南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

当下,刘俊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为红曲色素普遍走向液态发酵工业化提供技术策略,为传统的红曲色素生产,有效降低空间使用面积和节约人力资源。近年来,他已在实验室条件下创制出2种高标准红曲米,建立了年产20吨红曲米中试生产线,发明的“发酵—烘干”一体化曲池,显著降低生产劳动强度。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红曲米产品的工业化规模生产,建立了2100万元年产值的生产线。

刘俊说,作为85后青年科研人员,希望能带领学生们,用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等相关领域积累的经验,帮助源远流长的“东方神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审:田镇圆 二审:蒋宇 三审:文杰)

相关专题:智汇潇湘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