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戴钺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这是道县濂溪书院内一副大名鼎鼎的对联,相传为清末湘籍大学者王闿运所撰,百余年来让多少湖湘儿女热血澎湃。
5月中旬,记者特邀中国楹联协会原副会长,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所长余德泉先生,一起品读这副名联,感受其源远流长的湖湘文脉和睥睨天下的“湖南信心”。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王华玉 官铭
2004年我申请了QQ号,我给自己取名“湘水余波”,后来微信也是沿用了此名;
2016年的一天,我邂逅活跃在京城的湘籍书法家胡献军先生,相谈甚欢,他邀请我加入他们一帮诗词同道建的微信群。待加过微信、拉入群后,两人会心大笑,原来群名就叫“湖南省湘水余波诗社”!
只此,可见这副对联之深入人心了。所以这次新湖南推出“楹联里的湖南”专题系列报道,自然是少不了这副名联的。
道县濂溪书院内悬挂了该联 资料图
一 其联
关于这副对联的来历,坊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晚清大儒、湖南湘潭人氏王闿运(王湘绮)早年间到江浙一带游历讲学。江浙古来人文鼎盛,当地学者对外来文人难免有些轻慢,又见王闿运身材瘦小其貌不扬,便打算给他个下马威。于是,在一次聚会上,有人就故意探问王的学问渊源。
王闿运略加思索,便吟出一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满座皆惊!自此对王闿运恭敬有加。
但也有人认为此联不是王闿运所撰,理由是,他本人所著《湘绮楼诗文集》都没有收录。
不过,在余德泉老先生看来,对联作者究竟是谁不是最重要的,这种争议在古代也很多见,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读出一个湖南人对自己的自信,对湖南文化的自信,对湖南这方土地全方位的自信。就算是附会,把这样一副自信横溢、霸气侧漏的对联附会到“晚清第一狂人”王闿运身上,也算是歪打正着、相得益彰了。
余教授对这副对联很是佩服,认为不管是平仄对仗,还是它的意境,所表达的情感和显示的气概,都是一流的。对联中这个“道”是指周濂溪(周敦颐),“南来”的根就在湖南道州(今天的道县)。若此联真为王闿运所写,那意思就是说我王某的学问是一脉相承于理学祖师爷周敦颐的。下联则是说长江经由湖南一路向东入海,都是从我们湘江流出来的波涛,你们江浙人喝着湘江流过来的水,读着湖南人开创的理学圣贤书,有什么可以轻视湖南人的!寥寥20字,尽显湖南信心、湖南气度、湖南担当,诚为中国楹联中的上乘之作。
岳麓书院也悬挂了此联。图为余德泉教授在解联。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戴钺 摄
二 其人
文如其人。那么,王闿运究竟是怎样一位特立独行的人物呢?
王闿运像 资料图
说个故事吧。话说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延请王闿运担任国史馆馆长。某天袁总统邀请王馆长游览中南海,王突然心血来潮,随口就说:“总统府旁边就是清宫,应该挂一块匾,题上‘旁观者清’;有匾就要有楹联,上联可以写‘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下联是‘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分嵌民国总统四字,岂不妙哉!”把袁世凯涮得面红耳赤,却又发作不得。他更没想到的是,不久后又有人将此“创意”进行发挥,改写出一副“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的对联,痛骂他破坏共和。
“狂人”王闿运还有一个更加疯狂的举动,那就是在给湘军统帅曾国藩当幕僚时劝其拥兵自立取代满清,被“半个圣人”曾国藩斥为“荒谬”。
事实上,王闿运一辈子最孜孜以求的就是帝王学。从他在几次关键时刻的表现来看,王闿运确有不俗的政治嗅觉。早年在肃顺王府当幕僚时,他看出肃顺虽然位高权重,颇受咸丰皇帝倚重,但他权谋不足,咸丰驾崩后恐难善终,于是以去山东云游为名抽身而去。果然,咸丰一死,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就都被叶赫那拉氏(慈禧)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扳倒了,王闿运要是还待在肃府,估计也是刀下一鬼。不过他这门学问一辈子都没找到买家,以至于他在自挽联中哀叹“春秋表未成,幸有佳儿述诗礼;纵横计不就,空余高咏满江山”。
王氏热衷于帝王学遭人诟病,但如果客观地看我们会发现,与历朝历代那些以夺权、驭人、牧民为主要内容的帝王术相比,王闿运的帝王学倾向于“政权治理”,澄清天下是其终极目标。这一点,又跟湖南人“心怀天下”的担当精神密切相关。
而且,王闿运虽然小节不拘,但大节不亏。袁世凯待他不薄,但当他看出袁想要复辟称帝,毅然挂冠而去;他应曾国藩兄弟邀请撰写《湘军志》,在褒扬湘军功勋的同时,对湘军前期的落魄窘境、高层的内部矛盾乃至攻陷天京后烧杀抢掠等事实都秉笔直书,气得湘军将领们咬牙切齿,曾国荃更是扬言要取脑袋……这些品质,莫不是从周敦颐、王夫之等湖湘先贤身上一一承袭而来,是湖湘文化经久不衰的特质。
三 所思
余老今年83岁了,但身体健朗、思维敏捷。记者一开始想“挑点事儿”,便问:“王闿运这对联把湖南写得睥睨天下,您作为四川人,服不服?”哪知老先生根本不着道,一个太极手推了回来:“我虽然是四川人,但湖南是我第二故乡,湖南人的自信也有我的一份嘛!”他接着说了开来,“况且,湖南也好,四川也好,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湖南人有自信,也就是中国人有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毁掉了这个东西,那么我们国家就很危险。世界的四大古文明三个都灭了,就剩下我们中华文明。所以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抱有充分的自信,并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文明才能永不停息地传扬下去。”
此言不虚。今天我们重温这些传统文化精品,不仅是去感受生长在三湘大地上的先辈们笑傲江湖、指点江山的风采,更是要探寻他们信心的来源。这源泉,有诗骚传统,有屈杜情怀,有理学道统,百川汇流,指向湖湘文化。
立在潇湘大道中段朱张渡牌楼南侧的“湘江夜话”雕塑。1849年的一个冬日,林则徐和左宗棠在此首次相见,彻夜长谈天下大势。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戴钺 摄
而在今天,我们能匹配于“湘水余波”的信心之源又在哪里?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虽然可以濡养千年,但必须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我们需要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需要涵养文化的不可替代性,深掘护城河。又推而言之,我们在自豪于湖湘文化深厚博大的同时,也需放眼神州,探寻其与我国其他地域、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之道,共创中华文明的辉煌新世纪。
前路漫漫,路在何方?滔滔江水等待每一位湖湘子弟、每一位中华儿女作答。
点评嘉宾:余德泉
1940年出生于四川省叙永县,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楹联协会主席,现为中南大学教授、中南大学对联研究所所长。著有《对联格律·对联谱》《对联通》等书。其104万字的《中华对联通论》获国家作为第二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0本基本图书之一向全国推荐。因其长期从事对联理论研究、对联创作等相关工作,为我国对联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被称为当代对联学泰斗。
鸣谢:浏阳市社港镇双狮坪中学(协助拍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