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湖南之星】“农民”秦鹏:执一念 终一事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阳乐]

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胡晴

【人物档案】

秦鹏,湖南隆平高科种业科学院有限公司国内育种部经理,高级农艺师,主持或参与(排名前3)育成水稻新品种98个,农业农村部认定超级稻4个,国家和省评优2及以上优质稻18个,累计推广面积过亿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和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级科研项目等二十余项;申请发明专利28项,其中授权11项;授权植物新品种权103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8)、第十二届大北农特等奖(第4)1项、中信集团科学技术特等奖(第4)1项。

“选择这个专业,我从农民成为另外一个‘农民’,不同的是,这个过程让我完成了精神上的飞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秦鹏幽默地说。

与农业的不解之缘

1981年,秦鹏出生于长沙望城白箬铺。世代为农的父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种业市场还不是特别规范,常有一些无良商家以次充好。一次,父亲买到了劣质种子,可想而知,全家人半年的辛勤劳作仍然改变不了稻谷的减产。看着父母经常望着田间唉声叹气,小小年纪的秦鹏也意识到,种子对于一个农村家庭的重要性。

高三时,秦鹏无意中听到村干部与父亲聊天,中共中央提出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出台了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改革农村税费的政策……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秦鹏有了一个最质朴的行动——报考农业专业。1999年,秦鹏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湖南农业大学,水稻栽培专家屠乃美教授是他的班主任,也是他农业路上的第一个导师。本硕七年,屠教授带着学生们奔走在乡间的路上,度过了无数个日夜。潜移默化中,老师的以身作则让秦鹏也养成了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

2006年毕业后,秦鹏进入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追随著名水稻育种专家杨远柱研究员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工作,杨远柱老师“让父老乡亲吃饱饭”的育种初心和“决不能把农民的口粮田当成自己的试验田”的职业操守让他认识到杂交水稻育种工作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更激发了秦鹏从小隐藏在心底对优秀品种的渴望。

从量变到质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中蕴含和孕育着质变,质变又开启新的量变。

刚进入公司时,由于硕士学习的是水稻栽培方向,对育种了解较少,秦鹏一直担心是否能胜任育种工作。善解人意的杨远柱老师见他犹疑不决,便主动与他谈话并勉励他:“良种只有采用良法才能充分展现优势,懂栽培的育种家更容易育成好品种”。

为了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要。2013年,秦鹏开始攻读湖南农业大学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分子育种方向的博士学位。这一次学习充电补齐了他最大的一块短板。

找到自信后,秦鹏对工作甚为享受,“水稻科研工作看上去比较单调枯燥,实际上这份工作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每次通过不懈的努力解决一个个难题,你都会充满成就感,这同时会成为你攻克下一个难关的动力,建立这种正反馈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工作不再单调与枯燥,而是充满激情与挑战。”

此后,秦鹏一直致力于恢复系(父本)创新工作。杂交水稻品种是由不育系(母本)与恢复系杂交配组而成,恢复系创新是杂交水稻新品种培育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公司水稻商业化育种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他带领的恢复系创新组不断壮大,专职研究人员由2人增加到12人,2名博士与9名硕士的组合提升了团队的含金量。

术有所长,业有专攻。在首席专家杨远柱老师的带领下,恢复系创新组紧扣公司培育绿色安全、优质高效、广适高产新品种的育种目标,研究内容实现了早稻、中稻、晚稻等不同籼稻生态类型全覆盖,涵盖了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抗褐飞虱、镉低积累、优质食味等与“绿色安全、优质高效”密切相关的研究方向。通过将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深度融合,采用表型筛选和基因型检测交叉验证的方法,聚合主效抗病虫基因和优异品质基因,恢复系创新组已成功培育出118个恢复系配组通过审定。其中,由绿色优质高效高配合力恢复系“华恢8612”选配的绿色超级杂交稻新品种玮两优8612,在去年长达70余天持续高温条件下,湖南溆浦、安徽庐江、湖北潜江百亩示范片经专家测产验收,平均亩产分别达1158.8公斤、1136.4公斤和1043.6公斤,创三省一季稻单产新纪录。培育的高档优质抗逆高效恢复系“钰占”,选配出伍两优钰占,玮两优钰占,振两优钰占,悦两优钰占等高档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被评为湖南省高档优质稻品种,产量与现有高产品种相当,米质达到泰国米水平,其中振两优钰占在第四届黑龙江大米节被评为银奖,伍两优钰占被评为安徽省优质稻金奖。

深度融合中绽放精彩

“保障粮食丰收,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离不开方方面面的配合与支持。

强强联合,才是王道。秦鹏发现,公司在水稻育种的应用研究优势突出,但在基因挖掘于功能分析等基础研究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将科研院所优势基础研究成果与我们在应用研究、品种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完善新时代下商业化种业创新体系,既有利于我们提高科研投入的产出效率,也有利于科研院所的成果落地转化。”于是,秦鹏所在的育种团队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武汉大学、南京农大、湖南农大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都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

“湖南既有自然资源,又有人文资源。两者兼具,优势巨大,而我们这些‘农民’必须承担这个使命。”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红利的推动下,秦鹏所在的育种团队在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抗稻飞虱、镉低积累等研究方向进展迅速,已创制出一系列绿色安全、优质高效恢复系新种质,并培育出一批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新品种,为中国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关专题:科创湖南之星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