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踏层峰望眼开——慈利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十年答卷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宁奎 王建]

慈利县城全景。 杨年春 摄

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喜迎丰收。 杨年春 摄

美丽乡村。 杨年春 摄

三合口茶叶采摘。 张明涛 摄

张家界大峡谷蹦极。 鄢渊 摄

宁奎 王建

历史的足迹因砥砺奋进而更加坚实,发展的丰碑因团结奋斗而愈加巍峨。

十年来,昂首阔步向前的慈利县,绿色、创新、活力跃然而出,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焕发出生机、积蓄着力量、充满了希望。

走进溇澧大地,扑面而来的有“生机勃勃”的意气,有“欣欣向荣”的朝气,更有“奔跑跨越”的锐气。放眼而去,高楼拔节、路桥速生,产城共长、城乡同兴,教育增智、医疗强身,生态优先绘美景、绿色发展惠民生……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数据是最好的佐证——

2012年至2021年,慈利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13.8亿元增加到188.6亿元;财政收入由7.5亿元跃升至12.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44.98亿元增长到65.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15609元、5031元增加到2021年的29100元、14212元。

党建引领,发展浪潮渐成磅礴之势

金秋时节,澧水河畔,硕果累累。站在慈利产业开发区这片热土上,只见企业生产车间机器轰鸣运转、工人忙碌,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热火朝天……

这个曾经被戏称为“城郊乡野”的地方,在党建引领下,开发区党员干部为破除瓶颈、摆脱窘境,深入调研、创新思路、争资建项,入园企业从2012年的30家发展到如今的110家,技工贸总收入、规模工业总产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创税收等分别较2012年增长259%、206 %、90%、215%。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态势,离不开党建引领、党建助力。

“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强大效能。”慈利县委书记侯铁夫说,要坚持党建引领,全力破除经济发展痛点、堵点、难点,推动经济实现多元发展,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

这句话一语中的,总结了慈利近十年不断跨越式发展的源泉。不论是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还是在高质量发展的紧要关口,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奋勇向前、全力以赴,将初心和使命镌刻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凝聚起创业攻坚的磅礴力量。

一连串颇具含金量的数字,描绘了慈利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历程——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推出全省首个县域公共品牌“硒有慈利”,该品牌荣获全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十强”称号;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1%,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发展至7家、营业收入5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发展至18家;

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旅游品质不断提升,旅游总收入持续保持在年均20%左右的增长速度,真正成为经济增长极……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慈利坚持强基固本、大抓基层,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执政根基越来越坚实,党的基层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在疫情防控一线,来自全县各条战线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自发参与到阻击疫情的工作中来,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红色堡垒”。

在社会治理一线,广大网格员风雨无阻,专职人民调解员素质过硬,群众“话有地方说、事有地方办、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管”。

在招商引资一线,工作人员星夜兼程、连续奔波,用专业、敬业、乐业的行动吸引了一批批客商前来洽谈投资,推动了一批又一批优质项目在慈利落地。

改革路上的先行者、攻坚克难的“排头兵”、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扎根基层的“领头雁”、勇立潮头的“弄潮儿”……慈利县广大党员知之深、信之笃、行之实,把党员先锋引领作用转化为工作动力,用实际行动谱写新时代答卷。

成果共享,民生阳光普惠溇澧大地

走进慈利县高桥镇亭子桥安置点,平坦的水泥路纵横交错,黑瓦白墙的安置房比肩而立。易地扶贫搬迁户朱大元,在自家阳台眺望整个新村,笑意盈盈。2018年前,他们一家6口挤在一栋木房屋里,冬天透风,夏天漏雨,小孩上学要走5里路……如今,所有困难迎刃而解。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慈利县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全面小康补短板、强弱项,切实解决好群众最急最忧最盼最愁的实际问题。

作为一座山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车辆保有量的增长。然而,“停车难”也渐渐成为城市治理的“堵点”,群众生活的“痛点”,降低了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对此,慈利县在对全县小区、机关单位的车位深入挖掘摸排、合理规划,使有限的停车资源得到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同时新建了两个大型停车场,停车难问题得以大大缓解。

困扰群众已久的“停车难”“养老难”问题得到缓解,群众获得感更强了;全力推进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周边环境整治提质,游客满意度更高了;群众办证“只进一扇门、只盖一个章”,无需往返、重复跑多个部门了……慈利县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关切,让民生工作更有温度、更有力度,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

一件件民生实事,成为各族群众茶余饭后的主题;一项项民生工程,给城乡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启动“引赵入城”项目建设,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

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整县脱贫摘帽,13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24030户84977人告别贫困。

建成112个集中安置点、4044套安置住房,住房面积达36万平方米,实现14410人搬迁入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全国‘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

全面实施农村危改工程,改造房屋16787户,发放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30798.33万元,被省政府评为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真抓实干”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真抓实干成效显著”激励表彰……

民心如海,滴水汇聚成汪洋。

人民幸福,是复兴伟业最为温暖的底色;安居乐业,是城市建设永远不变的初衷。慈利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事业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一个个民生亮点,一项项暖心成就,映衬出百姓幸福安康的新生活。

生态优先,绿色明珠滋养花开百朵

重峦叠嶂,郁郁青青;一江碧水,汤汤东去。慈利,就如同一颗镶嵌在群山之中、澧水之畔的绿色明珠,熠熠生辉。

对于慈利而言,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最宝贵的资源是山水。党的十八大以来,慈利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凝心聚力发展绿色经济,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逐渐建成宜居宜业、养生休闲型山水森林城市。

慈利县广福桥镇三王村地形呈溪沟峡谷形状,曾经一到雨季就有很大的水灾隐患,一直是当地的“民生”痛点。自从实施“河长制”以来,三王村开展河道治理,优化水生态,打造水景观,既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美化了河道风景。

现在的三王村,山上是“波涛”起伏的竹海,山下是清澈蜿蜒的小溪和精致漂亮的民宿,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村”,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这里游玩,让“民生痛点”变成了“发展支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慈利县一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发展全过程。

十年来,慈利县成功申报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项目3.34万亩,土壤修复利用率达93%,完成义务植树120万株,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以上,清淤疏浚河道25公里,城乡集中式水源地水质、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100%,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也让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绿色”机遇。

农业上,慈利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已发展休闲农业企业156家,其中四星级以上休闲农庄9家。

工业上,慈利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扶持,全县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建设已初见雏形。

旅游上,慈利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加大“文化+旅游” “体育+旅游”融合项目投入,发展乡村旅游 ,带动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实现旅游扶贫到旅游富民的转变……

新时代,慈利县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使命,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之大者”,着力做好筑牢绿色屏障、提升绿色质量、厚植绿色优势“三篇文章”,努力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梦想。

如今,这座色彩斑斓的城市,从高耸的五雷山顶,到抬眼见绿的宜居城区,从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到水清如镜的澧水河畔……所行之处皆是风景,蓝天、绿树、碧水、净土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