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写在湘西百姓的脸上——湘西州打造幸福湘西纪实

[来源:华声在线]

湘西州人民医院。(湘西州人民医院提供)

敬老院中安享晚年的老人。(龙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莫 成 甘秀珍

吉首市矮寨镇坪朗村山环水绕、豆腐飘香,清清的峒河水,潺潺流淌、一路欢歌,缠绵多情地将坪朗村轻轻揽入怀中,天造地设地留下一个山水盆景一样的古村落;泸溪县浦市镇银井冲村水波粼粼、古楼四野,黛青的墙壁彰显着岁月的庄重,金黄的大地喻示着丰收的希望;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古木参天、苍翠葱茏,惹巴拉宫庄严肃穆,传统村落古朴神秘,土家文化瑰丽多姿,令人流连忘返……

金秋时节,行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地,处处绿水青山、交通四通八达,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美丽如画,人民幸福和谐。

追逐幸福湘西梦想,湘西州切实把发展成效体现到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上,体现到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上,让“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成为全民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在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幸福,已经成为300万湘西百姓的同感。

关爱弱势群体,守住幸福底线

“这里房间更好,老人更多,管理人员对我们也很好。我在这里过得很好,谢谢你们的关心!”连日来,凤凰县山江镇敬老院69岁的麻和安老人,对自己的“新家”赞不绝口。

特困老人麻和安原集中供养在凤凰县麻冲乡敬老院。因麻冲乡敬老院基础设施陈旧等因素,今年9月关停,老人转移至山江镇敬老院进行集中供养。

走进山江镇敬老院,各类设施齐全,窗明几净。老人们有的在下棋,有的在太阳下闭目养神,有的在护工陪伴下散步谈心,不时传来一阵爽朗的欢笑声。

湘西州不断健全社会福利体系,对老弱病残等社会弱势群体大力帮扶,实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良好局面。

在保靖县迁陵镇,有一家与众不同的理发店——从店主到店员,全都是聋哑人。店主名叫吴云志,今年43岁,小时候因用药不当致残。湘西州残联积极引导吴云志创业,开办了这家理发店。

吴云志不服输、有闯劲,经常外出学艺。“理发要跟得上时代潮流,才能满足老百姓需求。”吴云志的执着打动了顾客,生意也越来越好。店里生意火爆,9名店员十分忙碌,经常出现排队现象。

创业成功的吴云志,没有忘记其他残疾人,他主动教其他残疾人理发手艺,帮扶他们就业创业,至今已培养近300名残疾人。店员宋祖权是一名先天性聋哑人,2014年到店里当学徒,现在已经是“首席”理发师。宋祖权比划着说,他打算过两年自己开一间理发店。

像吴云志这样的残疾人,湘西州还有很多。2017年至今,湘西州残联先后培训残疾人3000多人次,引导他们创业就业形成典型效应,并反过来回馈社会。花垣县石栏镇麻振兵,引进3家苗绣公司,先后帮助600多名残疾人就业;凤凰县新场镇滕飞,让乡亲们到自家农场务工,人均月收入超过3000元……残疾人自强不息、创业有成,回头带动更多残疾人增收致富,已经成为湘西州一道靓丽风景线。

在吉首市乾州新区大坡公园南侧,有一座特殊的家园——湘西州慈爱园。在这里,许多来自大山深处的孤儿或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从2015年8月开园至今,湘西州慈爱园共集中养育孤儿196名。其中毕业工作30人、大学就读44人、入伍士官1人,还有5名孩子光荣入党。他们像普通家庭孩子一样成长、成人、成才,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据民政部门统计,湘西州目前共有法定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2000多名。这既是家庭的不幸,也是社会的巨痛。

2014年,湘西州开始筹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养育一体”的慈善助孤体系,探索孤儿集中养育模式。2015年8月,湘西州慈爱园应运而生。

7年来,湘西州慈爱园发展不断步入正轨。截至目前,园内共有全职员工30人,在园儿童154人,各项规章制度也不断完善。湘西州慈爱园得到新华社等媒体多次报道,还获评“中华慈善总会爱心家园”“中华慈善总会会员单位”等荣誉。

湘西州慈爱园的发展壮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7年来,湘西州慈爱园共接到各界爱心捐赠170余次,总价值654万元。同时,湘西州8县市慈爱园也相继建立,共集中养育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780人。

发展民生事业,筑牢幸福屏障

走进永顺县塔卧镇的大坝村,村部旁的卫生室里,药房、无菌室、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等一应俱全,陆续有村民前来看病拿药。几位正在输液的病友围着火炉说话谈心,有说有笑。

“以前感冒都要到镇上去,现在在村里就可以治好了。对我们这些老人,真是太方便了!”大坝村70多岁的村民王翠云感慨不已。

刘松在塔卧镇大坝村卫生室做了二十年的村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村卫生室建设的重视,他也真真切切感受到村卫生室为群众就医带来的方便:“以前缺医少药,看病都是在我家里;现在不仅配备了必要的医疗设施,药品也是种类齐全、零利润销售,基本上小病都不用出村。”

湘西州把村级卫生室建设作为推动基层医疗改革,着力解决了老百姓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村卫生室建设,配齐配足卫生室医疗设备和专业医生,实现了村民们“小病不出村”的美好愿景。

同时,通过柔性引才、建立名医工作室、专家工作站、重点培养业务骨干、引进学科带头人等方式,湘西州不断健全强化医学人才队伍,不断完善和提质医疗设备,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改进服务态度,有效推动“患者至上”的医院文化建设。同时,根据域内多发病、常见病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打造重点专科、建设特色专科,不断提升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州”的工作目标。

聚焦居民看病就医的难点、堵点问题,湘西州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不断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大大压缩了医疗救助报销时间,而且报销比例更高,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湘西州用广大党员干部“奋斗指数”换取群众的“满意指数”,在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精耕细作,谱写了精彩篇章。

泸溪县武溪镇红土溪村小学,校园绿树成荫,教室窗明几净。学校计算机室里,高年级的学生正趁着课外时间浏览时事资讯,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

红土溪村小学是一所村完全小学,随着近年来泸溪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学校不仅修建塑胶跑道,还配套完善了电脑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科学实验室等各种教学功能室,以及学生娱乐活动场。

同时,学区还以专业教师与中心完小共享的方式,解决了村小“音、体、美、科学”开课教学难题,打造出了一个与城里学校媲美教育环境,教育质量在学区教育质量评估中年年名列前茅,教师安心,当地孩子上学也不再“舍近求远”。

在创优环境固基留人的同时,泸溪城乡学校结对“四同步”帮扶。曾因为教学质量差、管理不到位,泸溪县第三中学曾被戏称为“散中”。2016年,县城白沙中学与第三中学结成对子,聚焦青年教师能力提升,每年定期开展名师送教,派出10多名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把关教师对三中年轻教师进行帮带,从“管理、资源、教师、文化、学生”等方面进行“四个同步”帮扶。

目前,泸溪县城乡学校结成了125个帮扶对子,2300余名教师开展送教、送培900多次,参与人数1.8万人次。通过“四个同步”帮扶,将城区优质的学校资源“嫁接”到了乡村学校。逐年加大基础教育和农村薄弱地区的教育投入补短板,城里学校带着乡村学校跑出了教育质量提升“加速度”,全县3万名学生实现了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

2021年,湘西州严格落实医疗帮扶、教育帮扶资助政策,全州春季发放教育资助资金1.82亿元,惠及学生16.89万余人;落实“雨露计划”补助资金3044万元,惠及2万余人。医疗保障方面,全州脱贫人口及困难群众参加农村居民基本保险率达100%,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100%。

推进乡村振兴,点燃幸福希望

金秋时节,柑橘飘香。在龙山县里耶镇比尔村千亩柑橘基地里,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一个个金灿灿的蜜橘果实,累累果实压弯了枝头,呈现出一派丰收喜悦的景象。

“过去路‘卡脖子’,橙子卖不上价钱,不敢大规模种。现在产业路修到果园里,里耶比耳脐橙可以直接销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今后乡亲们的收入会更高!”36岁的村支书石勇说。

“村前一条河,后山乱石窝。吃饭靠救济,住房蹲岩脚。”这是昔日的比耳民谣。如今,里耶镇比耳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脐橙之乡”、小康示范村,全村种植脐橙5800亩,年产超过1万吨,产值超过5000万元。

2021年,比耳村村道改造升级,原本3.5米宽的路面加宽到5.5米,命名为“乡村振兴产业路”。

道路扩修后,脐橙收购商的大型拖车直接可开到果园收购,“一台运货量能抵过去好几台。运输成本低了,每斤果子可以多赚两毛钱。”村民石宗学正盘算着把种植规模扩大到50亩。

在龙山县里耶等4个乡镇,柑橘种植面积达15.5万亩,去年产量达8万吨、产值2亿元,5万多橘农增产增收。“里耶脐橙”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绿色食品A级品牌。

在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行动中,湘西州大力实施产业就业富民、美丽乡村建设、乡村育才聚才、乡风文明铸魂、治理效能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六大行动,全州特色产业总面积超过400万亩,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22个、精品村8个,引进和培育服务乡村的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共4920名,引导和支持3700余名外出能人回乡创业,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正在湘西大地徐徐展开。

龙贵女创办苗绣公司,总产值20多万元,培养绣娘达3000余人,带动了当地大部分贫困妇女就业,共同绣出属于“我们的色彩”;白岩村建成150亩黄金茶和100亩吊瓜的村集体经济产业项目,并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村集体+农户”创收双赢;下瓦水村通过请乡贤回乡创业,吸引了在深圳、香港等地拥有多家药材加工厂的龙爱香返乡,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形式,发展佛手柑产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花垣县大力开展“互助五兴”,旗帜鲜明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特色产业,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目前,全县共建互助小组9950个,联结6万多户26万余人,形成了以党组织为核心、党员带动、群众参与、互助共兴的乡村振兴生动局面。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2021年全村共接待游客3万人次,解决村民就近就业100余人;引进精深加工业,已引进2家藤椅加工厂、1家服装厂,解决村民就近就业400余人;发展村集体经济,投入100万元种植100亩黑老虎,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古丈县古阳镇栖凤湖村立足村情,坚持党建引领,着力推动抓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在奋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打造了“新样本”,跑出了“加速度”。

栖凤湖村建立后备人才库,实施“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行动,实施“五个到户”基层治理模式,49名党员结对382户农户,建立志愿服务队12支,开展产业指导32余次,形成大户带小户、能人带群众的生动场景。

党员王李华,带头养殖“放养山猪”,创办百草生态养殖合作社,生猪存栏量达300余只,带动1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现在家家户户有产业,村集体经济突破20万元;村里环境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看到村里发展得越来越好,王李华笑得合不拢嘴。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