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余蓉
教育部日前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生物育种科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等12个专业列为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旨在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这一《指南》新在哪?湖南涉农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将产生什么新变化?记者近日就此进行了采访。
瞄准人才需求,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
《指南》围绕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共设置了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如生物育种科学、生物质科学与工程、生态修复学、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乡村治理等。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都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瞄准现代农业的人才需求。
其中,生物育种科学、智慧农业、食品营养与健康等7个专业近几年已陆续被教育部列入专业目录,生物育种技术、乡村治理、全球农业发展治理等5个专业暂时还未纳入。
我省是农业大省,开办了湖南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两所农林类高校,另有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文理学院等12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设置有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50个涉农本科专业点,但大多仍属于传统农业专业。2021年,湖南农业大学成功申报智慧农业专业并招生,这在全省属于首个开设新农科专业的高校。
引导高校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
“《指南》的制定对涉农高校加快新农科专业建设,持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不断推进农工、农理、农文、农医的深度交叉融合,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陈弘表示,相比传统农科专业,12个新农科专业更注重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瞄准的是未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人才需要,引导高校重构农科专业体系,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实现农科专业创新、拓展和融合发展,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传统农科专业条块分割,专业口径较小,但我们在实际应用当中,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是非常综合的。”湖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教授谭树华举了个例子,比如要发展“稻虾共作”产业,就要熟悉了解种什么品种的水稻更适宜小龙虾生长、怎么养殖小龙虾会让水稻品质更优,这就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式培养的支撑。
“梳理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不难发现,这些专业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科类专业,而是多学科交叉专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刘高强表示,本次出台的《指南》,将引导涉农高校深化农林教育供给侧改革,通过布局建设一批新农科专业来加快培养急需紧缺的现代农林人才,服务国家生态文明、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主战场。
既要积极转型升级,也不能盲目上马
如何布局新农科专业建设,我省部分高校已经迈开了脚步。
今年9月,湖南农业大学智慧农业专业迎来了第二批新生。“与传统的农科相比,智慧农业专业培养的是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马先锋介绍,学校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上不仅安排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还安排了机械化、智能化等相关信息技术教学。“接下来,我们将在《指南》的引导下,在原有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里,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补充和更新,让更多专业转型升级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现代化的新农科专业。”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现有78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有12个涉农涉林,森林保护、土地资源管理、工业设计、食品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林学、生态学、木材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4个专业为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均与新农科专业有关。2020年,学校成功获批湖南省“乡村振兴优质校”。
“我认为,高校还应立足实际,不能盲目上马一些不具备师资力量的新农科专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优化调整新农科布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廖小平说,近年来,学校围绕服务国家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建设,淘汰(停招)老旧专业5个,新设(恢复)了与新农科建设有关的5个专业,包括经济林、人工智能、供应链管理等。“今后,学校将结合优势学科,加快布局和建设一批新农科专业,以及相关交叉专业和专业群,以提高办学活力。”
湖南文理学院现有农学、水产养殖学、动物科学3个农科类专业,其中农学、水产养殖学均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整合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地理科学、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应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专业资源,打破原有专业壁垒,推进农环、农经、农管、农机深度交叉融合,审慎论证,加快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适时新增相关专业。”湖南文理学院教务处处长王云教授表示。
(一审:胡宇芬;二审:刘文韬;三审:杨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