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城市人居环境局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画好百姓幸福“同心圆”

[来源:长沙晚报]

绘就美好人居新画卷

长沙市城市人居环境局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画好百姓幸福“同心圆”

刚刚过去的暑期,朝气蓬勃的长沙不出所料地成为“顶流”。黄启晴 摄

2018年8月,西文庙坪片区有机更新项目启动,天心区用“四增两减”的模式改造西文庙坪片区,增基础设施、增公共空间、增支路、增绿化,从而打通街巷。资料图片

雨花区省歌舞剧院宿舍建筑外墙喷上真石漆涂料,小区焕发新生。资料图片

岳麓山大科城麓山南路这条串起湖南三所名校的书香大道留住青春记忆,洋溢着可阅读可感知的文化气息。邹麟 摄

陈焕明 颜林 李思宏

九月的长沙,秋高气爽,阳光洒落,绿植焕发着勃勃生机,花林坐凳上坐着愉快聊天的老人,林阴绿道里奶奶在陪着小孙女欢乐玩耍,经过的游客开心“比心”打卡……在这里,有居民放慢脚步、徜徉其中的幸福姿态,更有人与自然、城市与环境的和谐之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长沙市城市人居环境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初心使命,答好“时代之问”,持之以恒抓好城市体检、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工作,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绘出高品质生活新图景,让城区更加充满活力、富有实力、独具魅力。

民生视角 突出宜居性,让城市发展处处见人

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是现代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019年1月,长沙率先全国成立城市人居环境局,全面整合城市有机更新、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体检等职能职责,统筹人居环境优化工作;同时成立了优化城市人居环境领导小组、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调度,高位协调,联动相关部门共同推进。

自成立以来,长沙市城市人居环境局坚持高位统筹、党建引领,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作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实现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同时,该局先后承担城市体检、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三项全国试点,狠抓试点机遇,锐意创新,大胆探索,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工作,形成“长沙样板”。

“以人为本,坚持民生视角,是市城市人居环境局成立以来的初心与坚守。”市城市人居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周飞介绍,该局突出宜居性,紧扣“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12个字,让城市发展处处见人。

一方面,解决民生痛点,着重解决老百姓关心的房屋功能改造、道路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打通微循环,拆除违章建筑,新增绿化广场公共空间等问题。面对老城区设施陈旧、建筑破损、环境质量差等问题,优先解决房屋“危积漏”,同步改造“水电气”,提升改厨改厕,增加消防设施。

另一方面,补齐民生短板,结合“一圈两场三道”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打造完整居住社区。突出提升老城区宜居性,处理好“留、改、拆”的关系,既注重“面子”更注重“里子”。通过“微改造”的手法,新增“微型”“迷你”社区游园,建成一批共享书屋和公共空间,促进人际交往,营造儿童友好、适老和谐的生活氛围。

城市体检 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新时代,国家对城市发展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治理、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2019年起,住建部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城市体检工作,长沙是全国首批城市体检和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经过创新实践,探索出一套改善人居环境的新方法、新路径。

“我们将城市视作一个有机生命体,以城市体检为切入点,探索了从开展城市体检、完善机制体系、制定项目计划、推动城市更新、评估治理效果、发布宜居指数的‘六步工作法’,为推动人居环境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周飞介绍,长沙已形成“城市体检”查症状、找病因、开处方、管长效的工作闭环,同时树立“无体检不更新、无体检不项目”的工作理念,从城市体检发现问题,推进存量资源更新改造,从而打造高品质生活。

城市体检是方法,城市更新是手段,优化人居环境是目标。长沙深化城市体检指标体系,结合“十四五”规划和城市发展目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增加了“学位、床位、车位、厕位、梯位”等相关指标。拓展城市体检维度,将城市体检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贯穿城市工作领域,宏观层面,系统查找城市高质量发展短板,提供决策参考;中观层面,持续追踪区县人居环境,发布全国首本《长沙城市人居环境指数蓝皮书》,为宜居城市画像;微观层面,开展城镇老旧小区专项体检、重点片区城市体检等,以城市体检指导生成项目。

小区改造 1270个城镇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一座城市的更新和成长,不仅体现在拔地而起的建筑中,也弥散在温馨有序的老旧小区里,井井有条的旧街巷。

实体围墙变成通透式栏杆,建筑穿上真石漆涂料“外衣”,小区内监控摄像头随处可见……雨花区省歌舞剧院宿舍、公交小区,天心区木材厂宿舍、中铁四院小区,都是有着三四十年历史的老旧小区,在改造过程中,这些小区从基础类、完善类和提升类三方面入手,推进违建拆除、楼顶防水、建筑外墙、雨污分流、智能安防等40多项改造内容;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实行“党建+居民自治+物业管理”的长效管理模式,探索“智慧小区”建设。

“城镇老旧小区和危旧房屋改造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举措,是造福人民的民生工程、扩大内需的发展工程,也是面向基层的治理工程。”周飞说,近年来,长沙出台全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意见等16个配套政策文件,全市旧改工作的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基本形成;落实居民合理出资、改造项目生成和存量资源整合利用的政策机制被住建部推介,“破难题、建机制”等10项政策机制被省住建厅推介。

据统计,2019年至2022年长沙改造1270个城镇老旧小区,惠及居民约21.63万户。今年全市实际实施改造661个,惠及居民逾9.5万户;计划改造城镇危旧房屋240栋,惠及居民2257户。截至8月底,已开工城镇老旧小区489个、城镇危旧房屋127栋。根据计划,全市“十四五”期间将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816个,涉及居民约27.28万户,2025年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任务。

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长沙坚持以居民满意为标准,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确保尊重民意、改出成效。通过线上线下征求居民意愿,居民参与率达到90%以上;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聚焦消防、电梯、停车、排水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去年以来,在全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共计改造供排水管网29.4万米、供电管网26.58万米、便民道路65.88万平方米、燃气管线65.32万米,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3.02万平方米,加装电梯822台,新增停车位1万余个,新增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场地、公共绿地等12.07万平方米,实现了“基础类应改尽改、完善提升类能改则改”。

省住建厅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对长沙市2021年已改造完成的城镇老旧小区进行满意度调查,居民满意率为98.38%。

城市更新 积极推动城市内涵式精明增长

城市更新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一道新命题,是激发城市发展活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长沙市按照“宜居优先”“文化传承”“最大公约数”“微改造”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持续改善民生,努力提升城市品质,积极推动城市内涵式精明增长。

在完善政策法规方面,市城市人居环境局结合长沙实际,构建“1+N+X”制度框架,研究出台了《全面加快我市城市更新工作的实施意见》《长沙市城市有机更新办法实施细则》等若干政策文件,明确了工作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及基本原则;编制“一规划”“一图”“一库”,完善城市更新土地、财税、金融等13个相关配套政策,出台工作指南、资金管理办法、管线迁改办法等技术导则,修订市房屋征收政策研究,探索相关征收、安置、补偿工作新路径。

在创新更新模式方面,长沙坚持保护改造“双轮驱动”,既注重保护“山水洲城”独特风貌,又注重产业导入,增强城区综合承载力。“十四五”期间,长沙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市更新的工作部署和“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以重点片区为主要的空间载体,着力打造新时期城市发展新动能、促进城市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推进宜居乐业城市建设。

根据计划,长沙将启动“一线二带十区多点”的城市更新,一线,即京广沿线综合整治;二带,即湘江风光带、潇湘风光带空间形态的风貌保护和设施提质;十区,即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主城区城市更新单元数据库,重点推进蔡锷中路两厢、湘雅二医院、下碧湘街、市府北、湘雅三医院、湘雅医院、文昌阁、湖橡等周边重点单元城市更新,改善城市空间环境,提高城市生机和活力;多点,即老旧小区改造、旧商业、旧厂房、零星C、D级危房等城市斑点治理。

未来5年,长沙将以更新片区为单位,以城市体检为基础,以“多改合一”为手法,以老旧小区改造为突破口,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整合资源,探索创新,全面统筹推进城市更新,实现城市功能再完善、产业布局再优化、人居环境再提升,建设“四精五有”美丽舒适宜居现代化大都市。

目前,长沙正持续推进湖橡片区、湘雅医院、观沙岭等首批17个重点片区城市更新项目,通过“留、改、拆、补、建”的绣花功夫,不断拓展长沙人的“幸福地图”。

有机更新 让市民既安居乐业,又能记住乡愁

在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福庆街88号,两栋始建于1949年的历史老宅,通过“微改造”“微更新”,摇身一变成为一座“网红”书店,也成为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生动样本。

近年来,市城市人居环境局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强力推进有机更新项目建设,对太平街、潮宗街、白果园等14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街巷)涉及3840亩的片区实施了有机更新,保护修缮了80余处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全市建设历史步道约70公里,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了老城区保护与发展双赢。

长沙结合实际,根据不同片区、不同地段因地制宜,形成各自富有特色的做法。白果园化龙池项目共铺设地下管网约5800米,整理和重新布设各类管线约3万米,安装路灯103处,打通街巷交通微循环70余处,增加公共绿化空间15处,提质街巷绿化园林景观12处。

岳麓山大科城麓山南路项目按照“点状征收、有机更新、节点改造、线性建设、整体提质”的原则,新建了科技文化广场、二里半停车场,原址重建了湖南师大老校门等,让这条串起湖南三所名校的书香大道留住青春记忆,洋溢着可阅读可感知的文化气息。

按照“四增两减”要求,都正街项目拆除了低质、破败建筑和违法建筑,腾出了主街、小巷、小广场等公共空间,增加了街头绿地、消防通道,增设地下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历史建筑修旧如旧,主街采用麻石铺面,两厢建筑进行立面整治,完善水、电、路、气等市政管网设施。漫步都正街,青砖老宅,雕梁画栋,仿佛感受着老长沙的历史脉搏。著名作家何立伟在老街上行走了半个多世纪,再访都正街,他感叹道:“街上一切如旧,青砖黑瓦,木板壁,麻石街。千总巷在,詹王宫在,斗姆阁在,城隍庙在,文昌阁在……”

棚户区改造 46万余人告别棚屋喜圆“安居梦”

近年来,市城市人居环境局积极统筹推进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城市房屋征收与补偿等工作,城镇原住民的居住空间品质大幅改善,新市民的归属感显著增强,在“住有优居”的民生保障方面交出了一份温暖厚重的答卷。

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幸福工程。2014年至2021年,长沙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完成改造面积204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355亿元,共有15.35万户46万余人告别低矮的棚屋或破旧简陋的“筒子楼”,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喜圆“安居梦”。

今年,全市计划改造棚户区1733户,截至8月底已开工1890户。碰过棚改,释放了城市空间,增补了城市基础设施,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长沙棚改创造的“市级统筹”“四增两减”“有机棚改”等经验做法在全国和全省多次推介。

坚持“市级统筹”,破解资金难题。建立了市级统筹,市区两级棚改资金盈亏分担机制,对区政府组织实施的棚改项目按照市、区两级8∶2比例共同分担盈亏,调动区级工作积极性。

坚持“四增两减”,提升城市品质。“四增两减”的公共政策,即增加公共绿地、公共空间、配套设施、支路网密度,减少居住人口密度、开发强度,实行城市立体化改造,实现空间布局再优化、公共配套再完善、建筑品位再提升。

坚持文脉传承,积极推行“有机棚改”。长沙在棚户区改造坚持因地制宜,避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维持原有风貌,传承历史文化,留住街坊乡愁。改造过程中对部分老城区中心区域项目“以改为主、插花式拆除”,只拆除影响交通、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破旧建筑和违法建筑,腾出公共空间和消防通道,全面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增加绿地和公共设施。坚持“留、改、拆”相结合的方式替换原拟全部拆除的方式,保留住了历史文脉和记忆。

来源:长沙晚报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