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财邦丨大国工匠有“捷径”?听听他们怎么说

[来源:华声在线]

这是我国第一次为“工匠”举办全国性论坛。

这是一场鼓舞亿万职工群众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一次盛会。

9月2日,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在长沙举行。全国各地的“大国工匠”齐聚星城,讲述他们成长、成才、为国争光的故事。

怎样才能成为“大国工匠”?他们何以脱颖而出?侃财君采访了前来参会的8位大国工匠,倾听他们的故事与心声。

艾爱国:做一把永不熄灭的“焊枪”

紧握焊枪53年,艾爱国在焊工岗位上与电光火花相伴近两万个日日夜夜。

在首届大国工匠论坛开幕式上,“七一勋章”获得者、72岁的大国工匠艾爱国分享了“当好工人,争做工匠”的四点体会:执着专注,始终如一;勤于钻研,掌握技术;勇于拼搏,舍得吃苦;乐于奉献,德技双馨。

这些年,艾爱国为国内企业攻克了400多项焊接技术难题,改进焊接工艺100多项。由艾爱国与团队一起承担制造的产品,广泛应用在港珠澳大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大兴机场、中海油深水一号等超级工程中。

“作为一名焊接工匠,我就想做一把永不熄灭的‘焊枪’,党的事业哪里有需要,我就在哪里献出全部光和热。”艾爱国充满感情地说。

易冉:闯入“误区”的女“焊”子

“女性不适合干电焊,真的只是一个误区。”中车株洲车辆厂电焊技师易冉登上大国工匠论坛, 这位80后姑娘凭借精湛技能,在男人堆里成为“明星”。

“十个焊工九个黑,全身上下都是灰。” 易冉坦言,高温、高强度的工作让刚参加工作的她打起退堂鼓,正准备退出时,厂里组队参加株洲市电焊工大赛,按照组委会规定,参赛队员中必须有一名年轻队员,这个名额就落在易冉头上。

有心人,天不负。2011年10月,易冉被选中与另外三名男队员一起远赴德国参加“嘉克—LVM杯”国际焊接比赛。

在德国,没有女性从事电焊,赛场上出现一个柔弱的中国女孩,令德国同行感到惊奇。而易冉的出色表现,让组委会专门为她颁发了唯一的“特别奖”。她参赛的立焊、平焊板作品获德国DVS证书并被公开展示。易冉也因此获得了中国的“电焊花木兰”称号。

王曙群:“不走捷径就是最大的捷径”

浩瀚宇宙,中国人独立自主建立的中国天宫空间站正在太空遨游。首届大国工匠论坛现场,侃财君见到了给中国空间站“拧螺丝”的大国工匠王曙群。

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王曙群和团队负责空间站的核心产品之一——对接机构的装调。

每一次对接,12把锁必须同步锁紧、同步分离。王曙群担起重任,从150万个数据中寻找线索,带领团队反复试验、调整、总装,最终让“神舟”飞船航天器在太空中实现精准对接。

以匠人之心缔造“太空之吻”,王曙群对“工匠精神”有着独到理解。他认为,在追求细致、极致、卓越、超越的同时,工匠精神必须与时代、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持续更新知识技能,才能走在产业发展的最前沿。

刘云清:不怕挑战,不断超越

“大国工匠”刘云清,是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他大方分享自己的小秘诀:每解决一个设备故障,都会进行总结,然后思考更好的解决方法。这样,下一次解决问题的手段就会更快更好更优。

1996年,从济南铁路机械学校毕业的刘云清进入中车戚墅堰所,成为一名机修钳工。他主动干苦活累活,遇到问题积极请教,空余时间坚持学习,一年多后就成了单位的维修骨干。

随着公司数控机床的逐渐应用,刘云清爱钻研的“痴劲”也越发显露出来。他不仅自学数控设备维修知识,还尝试对设备进行改造。这些年经过刘云清改造的各类进口数控机床有六七百台,他成了公认的“技改大王”。

数控珩磨机是涡轮增压器等零部件高精密加工的关键磨削设备,一度只能靠进口,价格昂贵、维修成本高。经过数千次反复试验后,2010年,刘云清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新型龙门式全浮动数控珩磨机,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四分之一,精度却从3微米提高到了1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6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

竺士杰:大国工匠要能“团队作战”

在高达50米的桥吊操作室,大国工匠、宁波舟山港集团下属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班大班长竺士杰操作巨大的吊具,稳、准、快地吊运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一干二十多年,技法炉火纯青,被誉为“桥吊状元”。

2015年,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后,竺士杰牵头成立“竺士杰创新工作室”,带领团队一同创新,同时也搭建起培养技能人才的平台。

近年,通过团队共同技术攻关,桥吊司机一次着箱命中率已经从2016年的72.6%提高到如今的80.21%,意味着每装卸1000万标准箱就可节约能耗成本20多万元;带领工作室协同上海海事大学,打造出“岸桥远控模拟系统”,由桥吊上的20个远控摄像头搭建3D拟真画面,实现作业功能和培训功能“两位一体”……

“一名好工匠,要把手头的工作做到极致;而一名大国工匠,还要能够‘团队作战’,带动团队一起创新,并培养、发掘出更多工匠来。”竺士杰说。

高凤林:愿意贡献、善于贡献,这就是“匠心”

“像火箭一样燃烧自己,靠的是匠心,成的是工匠。”“大国工匠”高凤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211厂航天特种熔融焊接工、首席技能专家。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氢氧发动机喷管,都在他手中诞生。

从业航天特种熔融焊接40多年,高凤林为90多发火箭焊接过发动机,攻克了航天焊接难题200多项。

高凤林在国际上打出了“中国焊将”之名。声名远扬后,有外企开出八倍于其工资的高薪、承诺解决住房问题“挖”高凤林跳槽。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的国家,因为我的努力而强大,这才是我的骄傲。”高凤林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起步晚、基础弱、技术门槛高的情况下启动,仅用20多年就敲开了建设空间站大门,这是一个奇迹,造就奇迹的正是无数航天领域工匠的奉献精神。

王进:每一次作业都是在生命禁区穿越

“大国工匠”王进是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高压带电检修工,他取得的成就和荣誉,全部来自电力检修中最艰难也最危险的环节——带电检修高压超高压乃至特高压输电线路。

从业20余年,王进参加超、特高压线路带电作业400余次,累计减少停电时间700多小时,成功完成世界首次±600千伏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

“即使穿着屏蔽服,检修时仍会出现放电。”王进说,每一次作业都是在生命禁区穿越。

王进说,要激励广大产业工人生出“匠心”、追求“匠艺”,需要为众多普通行业和岗位上的工人们提供更多机会、创造更大成长空间,“只有成长的沃土厚实了,才有工匠百花齐放的大格局。”

李万君:组建工匠联盟,形成1+1>2的效果

“在全国形成各行业工匠联盟,能形成1+1>2的效果。”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电焊工、“大国工匠”李万君在参加首届大国工匠论坛的巾帼工匠分论坛时,与同为“大国工匠”的电焊“花木兰”易冉探讨起创建“联盟”的计划。

李万君是一名在轨道客车转向架焊接岗位上干了32年的技工。他在2005年全国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2011年荣获中华技能大奖。

凭着持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不断磨练的高超技艺,李万君积极研发在国内尚处空白状态的几十种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100余项技术攻关,填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的空白。

“未来,我国高铁技术发展,必将对生产高铁的各项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李万君认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需要强强联合,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合作共赢。

文|曹娴 彭雅惠 刘奕楠 王亮图丨均为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赵持 李健 摄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