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娄底,湘中明珠耀光华

[来源:华声在线]

54.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跻身全省绩效考核第一方阵,精品钢材及深加工产业集群突破千亿产值,“材料谷”强势崛起——

娄底,湘中明珠耀光华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熊小平 周俊 曾玉玺 邹娜妮

娄底,这座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十年间埋头苦干争先创优,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锡矿山、涟钢周边等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取得实质性进展;

54.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奔上小康路;

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擦亮娄底文明底色;

钢铁新材产业集群突破千亿产值,中部地区“材料谷”强势崛起;

跻身全省绩效考核第一方阵,擂响高质量发展战鼓。

娄底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紧跟“发展”脉搏,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动产业转型谋发展,立足民生幸福干实事,强化基层治理增活力,在新时代发展征程,中流击水勇争上游。

(娄底市城区。 刘新山 摄)

发展逆袭 绩效考核从全省B类晋级A类

这十年,是娄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关键十年。

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对市州绩效考核作出调整,把娄底从B类地区调整进入A类地区。与长沙、衡阳等7个“强手”同台比拼,娄底的“底气”何在?

因钢而生的娄底,曾患上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后劲不足等“病症”,多项经济指标一度滑入“谷底”。党的十八大以来,娄底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布局先进制造业,立足比较优势开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近年来,娄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中部地区“材料谷”,发挥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两大产业的引擎作用,统筹推进先进陶瓷、电子信息材料等8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协同发展,构建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重要原材料“四轮驱动”产业发展模式。

布局硅钢产业,是娄底建设中部地区“材料谷”的重头戏。

去年,浙湘高牌号硅钢项目投产,结束了我省无“高端无取向硅钢”的历史。7月28日,浙湘新材生产车间“热”力十足,来自涟钢的普通钢卷经过数道工序,成了钢材“高富帅”——硅钢。“硅钢是电力、电气、通信等行业必不可少的磁性材料。”总经理曹齐亮介绍,项目分两期建设,全部达产后,可年产40万吨高牌号硅钢,年产值在40亿元以上。

今年6月,总投资120亿元的冷轧硅钢产品生产线项目和总投资80亿元的先进磁性功能钢铁材料项目,相继入驻硅钢和硅钢配套产业园。娄底硅钢产业“航母”渐具雏形。

以“材料谷”为支撑,多点开花,全面发展。在娄底,现代文印、食品加工及生物医药、现代农机装备、先进陶瓷材料区块链等优势产业链齐头并进,在实现产业“蝶变”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十年耕耘,告别经济指标“谷底”,娄底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路高歌猛进。2021年,娄底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25.76亿元,较2012年增长近一倍。

乡村振兴 贫困山乡蝶变“希望田野”

新化天门乡金石村,海拔1000米,常年云雾缭绕,美如仙境。

7月25日大清早,采茶“老把式”廖美香就背着背篓上了山。“正是采摘夏茶的好时候,多摘一点,一天下来至少能挣150元。”在茶园务工4年,她全家早在2020年稳定脱贫,日子在氤氲茶香中有了更多盼头。

笑颜背后,链接的是娄底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坚实之路。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娄底任务艰巨: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22万人,贫困村498个。仅有的5个县市区中,新化为国家级重点贫困县,涟源、双峰为省级重点贫困县。

越是艰难,越要突围。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娄底绘制作战图、时间表、任务书,一仗接着一仗打,一环扣着一环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娄底交出“闪亮”答卷:现行标准下54.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49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15.36%下降到0。

消除“贫困”,摘去的是“帽子”,搬走的却是老百姓心头上的一座座山。湘中大地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群众上学难、看病难、出行难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完善。

夕阳余晖里,毗邻溪口水库的双峰县杏子铺镇双源村,宛如一幅清秀的水墨画。这两年,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带领乡亲们攒劲搞文旅产业,建成游客中心、旅游码头、溪砚产业园,吸引游客慕名而来。“绿水青山,真是金山银山。”经营农家乐的脱贫户曾新民喜笑颜开。

乡村振兴战鼓擂,大山不再沉默。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涟源市湄江镇湄塘村、冷水江市三尖镇光明村、娄星区杉山镇花溪谷……昔日的重点贫困村,蝶变成一座座“美丽花园”,吸引大批游客“赏香花,尝果子”不思归。

(新化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 姜超雄 摄)

幸福提质 文明之光照亮精品城市

盛夏时节,艳阳如炬。娄底高铁南站,往来旅客川流不息,尽显湘中交通枢纽的繁忙。

娄底,群山围城,丘陵散落,不沿海、不沿边,“内无好路、外无出路”,那是老一辈人的回忆。

经过这十年的飞速发展,娄底已成为具有全局意义的通衢之都。打开最新版的湖南省交通路网分布图,沪昆线、湘黔线、二广高速、长芷高速等纵横交错。在湖南的几何中心,一条条铁路成“米”字型串联,一条条高速公路成“井”字型排列,一条条干线公路如“蛛网式”密布。

交通“大动脉”彻底改写了娄底“外无出路”的状况:各县市区进入高速公路时代,所有县市区实现在15分钟内上高速。

城市功能日益完备,文明程度拔节生长。漫步娄底城区,大街小巷干净有序,行车礼让蔚然成风,志愿团队扶弱助困……文明,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如沐春风。

2020年11月20日,娄底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文明的种子一旦生根,城市就产生了蓬勃的力量: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和称号纷至沓来。

7月28日傍晚,在娄底原棉纺厂家属区,暑气渐消,三五邻里坐在廊庭边聊天边吃西瓜。过去,小区墙体开裂,电线老化,违章建筑乱搭乱建,困扰居民生活。2018年,这里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试点范围,生活环境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文明创建深入推进,娄底瞄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办好民生实事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近4年,娄底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9个10479户;中心城区全面提质,拉通断头路36条,建成小游园12处;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新时代的娄底,不仅有颜值,还有气质和担当。娄底市委、市政府心系群众排民忧,向“无籍房”办证发起总攻,自2020年以来,共办理“无籍房”不动产登记70862户,惠及18万余人,群众满意率提高19.6%。

(娄底高新区三一华源路机工厂。 刘新山 摄)

基层治理 屋场会、网格化、楼宇会活力释放

这十年,娄底社会治理效能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在奔向美好生活的路上,安心、安全、有序。

屋场会是娄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创新举措之一。屋场前,几条板凳、几杯凉茶,村民和村支两委干部围坐一起,没有主席台和官话套话,大家畅所欲言,村级发展在俚语间厘清,邻里矛盾在无形中消解。

涟源市板桥村是涟源屋场会的发源地。该村村支部书记刘选平说:“以前,群众工作难做。有了屋场会,村里大小事,大家伙一起聊,什么事都好商量,工作推进更是事半功倍。”

在娄底,“村级事务管理积分制”“村(居)民议事会公开评议信访事项”等基层治理模式相继获全国、全省推广。

十年间,娄底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从过去效率不高的粗放式管理,转向直达“神经末梢”的精细化管理。

网格化管理是其中一项有益探索。目前,娄底已建立9773个网格,选配9815名网格联络员,“有事就找网格员”已成为群众共识。娄星区街心社区网格长孙金凤说:“网格工作细,从宣传政策、疫情防控到矛盾化解,样样都得精通。”娄星区长青街道柑子冲社区,网格治理升级为楼宇会,党支部建到最细小单元,扁平化管理变成立体化管理。

以网格为依托,志愿服务工作也做到有的放矢,48万名注册志愿者为全城升温,“星连心”“上梅红”“和森红”等一批具有娄底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成为群众认可的“红马甲”。

建强基层党组织更是娄底强化基层治理的重要法宝。娄底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工地、基层网格等地方,建立6100多个党支部;通过联点帮扶、示范支部帮带、组织集中培训等方式,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治理效能。

夯基固本,治在基层。娄底市不断在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大功夫,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娄星产业开发区。 张政 摄)

■我看这十年

肖源:家乡让我的梦想生根发芽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邹娜妮 通讯员 李姗平

肖源,一名出生在娄底的90后“新农人”,现任湖南省源容开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和金色永华生态农业园负责人。十年前,她远赴俄罗斯留学。2019年,她从圣彼得堡大学硕士毕业,回到家乡娄底,一头扎进农村,寻找“田园梦”。

“家乡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变化,就是交通的飞速发展。”肖源介绍,她家住在新化县,刚出国时,求学的路程要从新化坐长途汽车到娄底,从娄底坐火车到长沙,再从长沙坐火车去北京乘坐国际航班。50多个小时的超长旅程,人员拥挤、环境脏乱的绿皮火车,成为她深刻的记忆。

2014年底,沪昆高铁湖南段开通,娄底通高铁了。沪昆高铁在娄底境内设有“娄底南”和“新化南”两个高铁站,娄底所辖的冷水江市、涟源市与就近的高铁站也不到半小时车程。双峰北站2016年1月开通动车后,娄底成为我省为数不多的所有县(市、区)全部通高铁的市。

今天,娄底与全国主要大中型城市快速互联互通,交通优势丝毫不亚于一些省会城市。从娄底出发,5小时以内到达全国50%以上大中城市,国内大多数城市可当天往返。

“现在从娄底到北京,高铁直达不过6个小时。”肖源说,缩短的是时间,刷新的是生活。她在国外极难约到的外卖、快递,在国内早已成为日常。

2019年下半年,她带着资金、技术和团队“拎包入驻”蛇形山镇姚桥村,流转了1100亩山地、900余亩水田,发展经果林、水稻种植和休闲农庄。“利用便捷的物流发展电子商务,我们种的大米、养的土鸡从农村飞往全国各地。”肖源说。

“十年前,人们的刻板印象是‘读不好书就回家种田’,十年过去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在肖源心里,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她对成为职业农人有深深的自豪感。

如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肖源的“三农”事业干得风生水起。公司每年向村民支付土地租金80多万元,惠及603户2000余名村民,为村民提供了32个长期就业岗位,190余个季节性就业岗位,平均每人年收入能增加2.8万多元。

相关专题: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