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第三集复制件,收纳了蔡和森(曾用名蔡林彬)写给毛泽东的信。 资料照片
扫码看微纪录片《血色潇湘》④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龚柏威 李征
1920年秋冬之际,一封6000字的长信从法国漂洋过海,到了毛泽东手中。信中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建党步骤。
这一声呐喊,有如刺破暗夜的一道白光,为万千尚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指明了方向。写信的人是蔡和森,同样热血奔涌的毛泽东阅信之后,激动地回信:“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远隔重洋,不能阻断毛泽东和蔡和森的交流,书信成为了连接两人思想的桥梁。这些珍贵的信件被毛泽东整理成册,收入《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
蔡和森时年25岁,正在法国勤工俭学。这是他“猛看猛译”《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后,为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找寻的出路。
在这条路上,蔡和森和挚友毛泽东已上下求索多年,从他们同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求学起,两个“恰同学少年”就“不谈金钱、不谈男女关系、不谈家庭琐事”,全心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少年壮志当拿云。他们成立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宣传新思潮,沿洞庭湖各县进行农村考察,实地了解中国国情。他们渴望出国学习,寻求革命真理。老师杨昌济曾评价两人“救国必先重二子”。
1918年,蔡和森赴北京联络赴法勤工俭学事宜。经洞庭湖时,赋诗《少年行》,写道,“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匡复有吾在,与人撑巨艰。”
1920年,蔡和森和妹妹蔡畅、母亲葛健豪等辗转到达法国蒙达尔纪,后进入蒙达尼公学求学。蔡畅回忆那段岁月:“(蔡和森)穿着薄旧的衣服,坐在简陋的中学宿舍,顶着严重的哮喘宿疾,他翻着字典,顽强地反复掂量着(马列著作)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分量。”
这个看似文弱、身患哮喘的书生,灵魂里却蕴藏着“开天辟地”的革命意志与革命伟力。
1931年,蔡和森遭到叛徒出卖,在香港被捕,数月后,壮烈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行刑前,丧心病狂的敌人将他四肢钉在墙上,一刀刀挖其胸口的肉,他依旧鼓励同伴坚持与敌人作斗争,坚信中国共产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他的生命只有短短36年,却留下70余万字的马列主义理论著述,是系统提出建党思想第一人、主编党中央机关报《向导》第一人、撰写中共党史专著第一人。毛泽东深情地说:“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