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7成食源性疾病发生在家里|湖南省疾控专家发布风险食物“防毒”指南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6月17日讯(记者 王璐 通讯员 李合锋)“湖南省有超七成食源性疾病发生在家里”“不当烹饪、储存方式以及食用有毒动植物等,都是发生食物中毒的原因”......每年6月第三周为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6月17日,由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健康教育宣传中心主办的全国第11个“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在长沙财经学校举行,湖南省疾控专家为现场师生和民众列举湖南常见食物中毒病例,并发布相关“防毒”指南,指导大家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保障自己的饮食安全。

湖南省疾控中心食品监测科副科长贾华云介绍,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使人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的统称为食源性疾病。感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潜伏期相对较长,主要包括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寄生虫感染,如吸虫、原虫、线虫、绦虫等。中毒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潜伏期较短,主要包括化学性中毒,如农兽药、重金属、非法添加;有毒动植物中毒,如贝类毒素、桐油;真菌性中毒,如黄曲霉毒素、毒蘑菇等。



据统计,湖南省食源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家庭,占77%;发生在餐饮服务场所的占15%,主要为小、中型餐馆,单位食堂、街头摊点和农村宴席。2021年湖南省报告食源性疾病中,毒蘑菇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为最多。微生物导致食源性疾病事件虽然事件数不多,但发病人数较多。

针对湖南地区饮食结构和发病特征,省疾控给出三大“防毒”指南,其中易引起中毒的相关风险食物需引起大家重视。

一、感染“防毒”篇

1. 保持烹饪环境清洁:勤洗手、防虫鼠。

2. 生熟分开:盛放生熟食的碗具及制作砧板均需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3. 烧熟煮透:食物要煮熟、烧透,剩菜剩饭一定要彻底加热再食用,加热食物的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

4. 保持食物安全温度:在5℃以下,60℃以上的储存条件下,绝大多数微生物可减缓生长繁殖的速度。建议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冰箱中也不可过久储存食物,冷冻食物建议在微波炉加热、冰箱冷藏区及清洁流动水解冻。

5.确保原材料安全:在正规超市和农贸市场选购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和原料,要学会看懂食品标签。生食的水果和蔬菜要用安全的水清洗。

二、化学污染“防毒”篇

1.防亚硝酸盐中毒:保持蔬菜的新鲜,勿食存放过久或变质的蔬菜,剩余的蔬菜不可在高温下存放过久;腌菜时所加盐的含量应达到12%以上,不吃腌制不透的腌菜,至少腌制15天以上再食用。

2.防农药中毒:蔬菜粗加工时以食品洗涤剂(洗洁精)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冲净,烹调前再经烫泡1分钟,可有效去除蔬菜表面的大部分农药。

三、风险动植物“防毒”篇

1. 光唇鱼(淡水石斑鱼)。又称石斑鱼,肉鲜美,卵有毒,误食会引起腹泻、腹痛、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

预防:认识光唇鱼,勿食鱼籽。该鱼体细长,侧扁,头后背部稍隆起,腹部圆而呈浅弧形。头中等大,侧扁,前端略尖。吻圆钝,吻褶短,未掩盖上唇,边缘光唇;成体吻部具粒状角质突起。上唇比下唇瓣为狭,下唇瓣分为左右两侧,其间距较宽,约为口宽的1/3。体侧具横带6条,暗褐色纵带1条。雄鱼纵带明显,横带不显著;雌鱼纵带仅后部稍明显,横带显著。

2.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误食毒蘑菇、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预防:最安全的方法--不采、不买、不卖、不吃野生蘑菇。

3.四季豆。含有毒素皂苷和植物血凝素,对肠胃消化道黏膜有强烈的刺激性,严重的会引起剧烈呕吐。

预防:彻底加热炒熟后再食用。

4.发芽马铃薯。马铃薯中的有毒物质为龙葵素,中毒的潜伏期为数十分钟至数小时,初期咽喉抓痒及烧灼感,并伴随上腹部烧灼感或疼痛,其后出现胃肠炎症状。轻者1~2天自愈,重者可因心脏衰竭、呼吸麻痹而死亡。

预防:①田间马铃薯根茎部覆盖一定厚度的泥土,避免阳光直射;②避光、低温贮藏,防止发芽;③不吃发芽过多、黑绿色皮的马铃薯;④发芽较少的马铃薯,加工时应彻底挖去芽、芽眼周部分。加工时可加食醋,以加速龙葵素的破坏。

5.桐油与桐油果。有毒成分油桐酸对消化道有强烈的刺激性,可引起恶心、呕吐,吸收入血后经肾脏排泄,可损害肾脏引起肾病。

预防:学会辨认桐油果,避免被小孩当野果误食,桐油果压榨的油是一种工业原料,其性状与常用的食用油性状极相似,需特殊放置避免误食。

6.商陆。又名野天麻草,植株茎有红、绿两种,红紫色的毒性较大,而绿茎商陆苗是一种优质野生蔬菜。误食轻则呕吐腹泻、神志恍惚,重则中枢神经麻痹、呼吸运动障碍,心肌麻痹而死亡。

预防:分清野菜类型,不要随意采摘路边的野菜食用。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