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刘瀚潞
5月25日晚,湘江浏阳河畔,长沙音乐厅湘江大厅灯火辉煌。丝弦、歌声、鼓点,处处“律动”着。
京胡、竹笛、唢呐、大锣,缠绕着湘剧的悠悠岁月;大提琴、小提琴、小号、圆号,奏响西洋的舶来之音。高腔、弹腔,演绎着湘人的率真奔放。
舞台之上,一头短发、一身深色礼服的音乐教育家、教授何益民,迅速挥舞着指挥棒,眼中泪光点点,手势干净利落,不时还用脚点着拍子。这是“湘遇湘音”何益民原创湘剧声腔交响音乐会的现场,是属于她和湘剧音乐的美好夜晚和高光时刻。
“湘剧是我的初恋情人!”
雄壮的音乐,气势磅礴的歌声,当晚,一曲大合唱《中华魂》拉开了音乐会的序幕。台上台下的人们,伴着倾泻而出的旋律,和着流淌的湘江浏阳河水,跟随何益民一道进入湘剧世界。
整场音乐会10首原创湘剧唱段曲目,忽而引领观众走进永州的古村落,遇见《知书达理君子女》;忽而又来到长沙的市井街巷,饱餐一顿《潇湘美食》;好似又看见一群青春飞扬的少年,器宇轩昂地呐喊《少年强则国强》。
“湘剧是我的初恋情人!”何益民回忆,自己12岁考进了湖南省艺术学校,学习湘剧主奏乐器京胡。“一开始,我们哪知道什么是湘剧呀!”这段求学经历,带领何益民走进了湘剧的世界,种下了传统音乐传承的种子。“当时的老师都是老艺术家,对我们都特别好,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太动人了!他们对我们口传心授,常常一边拉琴,一边‘啷个哩个啷个哩个啷’地唱。”听得久了,何益民才明白老师唱的是对应的“哆来咪发唆”的音调。聪慧的她充当了湘剧课小老师的角色,辅助老师记下了许多宝贵资料。
从湖南省艺术学校毕业之后,何益民由于专业方面的优秀表现留校任教。她的课堂走出了雷佳、王丽达、刘岳、李雄辉、周阳亮、周瑜等一大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和音乐创作人才,获文化部“育花奖”。同时还钻研湘剧研究和创作工作,出版《湘剧音乐与发展》等著作,创作的作品荣获中国戏剧节作曲金奖、湖南艺术节田汉音乐奖、田汉剧目奖等。
“为湘剧做一点事”
“湘剧音乐,浩如烟海,旋律优美,音色古朴。湘剧音乐在声腔系统中分为高、低、昆、弹;在打击乐锣经中分为大、小、干、湿;而丝弦曲牌更是琳琅满目,为各种气氛的渲染留下了许多美妙动听的音乐。”说起湘剧音乐,何益民滔滔不绝。
湘剧,发源于明代,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传统非遗文化,一定要有实际行动!”何益民感慨。
回忆五十多年来的音乐之路,何益民说,自己从两个方面为湘剧做一点事,一是创作,“我那时候好猛嘞,十几岁就给剧院创作大剧目,写花鼓戏和湘剧。”2017年,由何益民编曲的湘剧《护国》应邀参加“庆祝国家大剧院十周年戏曲邀请展”,备受欢迎。教学也是何益民传承湘剧音乐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我们把花鼓戏、湘剧和地方民歌的声腔和唱法,引入到音乐系学生的课堂。”
然而,在创作和教研中,何益民深深感受到,“很多人因为缺乏对湘剧的认知与主动接近,无法感受到其深厚的韵味与无法言说的妙趣。”因此,她萌生了举办原创湘剧声腔交响音乐会的想法。
为了筹备音乐会,何益民从以往创作的剧目中摘选段落,又为了演出进行专门的创作。“我去火宫殿,去坡子街,一家家店看哪个菜点得最多,能够代表湖南味道。我想用湘剧——湖南的音乐来唱我们的湘菜,来传达我们湖南人的湘情。”“过年的时候,大年二十八到初七,我白天照顾生病的母亲,晚上就写《我家住在花中央》和《潇湘美食》”。
“哪怕有一首作品能够走进卡拉OK,让大家愿意唱,我就觉得无怨无悔。”说到动情时刻,何益民泪眼朦胧。
“播撒一些湘剧的火种”
热爱音乐,热爱湘剧,热爱讲台、热爱舞台、热爱学生,何益民几十年的坚守和坚持,成就了她的湘剧理想和音乐梦想。她的故事、她的情怀、她的追寻,感动和吸引了一大帮人。
一年来,老中青三代艺术从业者们,纷纷为了音乐会聚集起来,为何益民的理想,为湘剧的传承群策群力。
担任音乐会主持人的播音朗诵专家曾致说,“现在有一大批人意识到了传统戏剧的魅力,在做一些传播和传播的工作。希望湘剧和花鼓戏这样的湖南地方戏能够有更多的传播途径,能让更多的年轻人热爱喜欢。
“我只是一滴水,没有大家这千万滴水,就汇不成河流,没有这场音乐会。传统艺术的传承,离不开大家。希望这场音乐会,能尽量点亮一些湘剧传承的火种。” 音乐会的尾声,何益民饱含热泪。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学生孙惠说,“何老师浑身上下透露着对音乐的激情,带动和感染了我们。” 青年教师巩诗杰说,“何老师让我知道学音乐不仅仅是开口唱和会乐器,而是传承和创造出更美好的音乐。”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系教授李雄辉感慨“何老师那种不疯魔不成活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和一代代湘籍学子。”
来源:湖南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