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 新旅游·洪商故事】富商潘蓉庭 弃商搞慈善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肖军 袁春华 黄建平]

(洪江古商城“潘存德堂”。 通讯员 摄)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肖军 通讯员 袁春华 黄建平

“这是洪江民国时期著名绅士潘蓉庭的宅府,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慈善老人。”5月18日,洪江古商城潘家宅院,导游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

潘家宅院是一栋木质穿斗结构的二进三层楼房,环境幽静淡雅,装饰朴实简约,一楼是供来往商人居住的百年老客栈。潘蓉庭少时多番受人帮助,经商成功后,弃商从事慈善事业,倾情回馈社会,其客栈除了供豪商巨富居住的高档客房外,还有专供来洪江淘金、打工的人居住的免费客房。

潘蓉庭曾是洪江红十字会会长,为洪江的社会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被洪江人尊为“洪江四老”名流之一。正是这种潘蓉庭式宽厚、仁义的商业氛围,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洪江当老板”的财富传奇,充分体现了洪江商人开放包容、乐善好施的品格。

只身闯荡 以诚致成

潘蓉庭祖籍江西丰城。由于父亲早逝,潘蓉庭家日益艰难。经同乡帮忙介绍,1895年,15岁的潘蓉庭背井离乡,孤身搭船来到洪江,进入熊记布店做学徒。虽然每天起早贪黑,扫地抹灰、端茶敬烟、跑腿报信,毫无空闲,但潘蓉庭认为谋生饭碗难得,感到非常知足。

因此,潘蓉庭在店上勤劳踏实,晚上挑灯苦读,练习算术算盘。工作时则帮师傅接送顾客、介绍业务、量布裁衣,从不多言,深得老板喜爱。经过3年磨炼终于出师,起初老板留他上柜当店员,后因业务能力出类拔萃,被老板委任坐庄,作为独当一面的商务全权代表。

期间,有一支军阀的部队驻扎在洪江城内,为勒索军饷,向商家强行征收。潘蓉庭深知手中掌握的银钱是老板的,自己无权支用,便硬着头皮拒绝交纳。军阀恼羞成怒,用铁链将潘蓉庭捆绑游街示众。后因军阀急于交战撤离才将其释放,此举让社会各界对他评价极高。

许多商家见他为人忠诚厚道,诚实可信,便纷纷委托投资商务。潘蓉庭又联合商户晋泰祥、潘山泰批发经销多种商品,经营业务范围更广,事业如日中天。他从汉口选购棉布、棉纱运至贵州镇远,再从贵州收购五倍子等土特产运销汉口,生意越做越大,很快成为洪江的富户。

投我木桃 报之琼瑶

潘蓉庭生意红极一时,但急流勇退。他想到只身一人来到洪江发了家,是社会各界成全了他,现在有了成就,应当回报社会。于是,毅然决定全身心投入社会慈善事业。

民国时期,洪江有专门的红十字会操办慈善事业。潘蓉庭自洪江红十字会成立以来,历任副会长、会长,直至新中国成立。

红十字会设在洪江古商城堡子坳,屋宇宽大。前院为该会的医药局,聘请当地中医名流坐堂应诊,专为穷苦人看病不收挂号费,凭医药局处方到指定药店取药,不收药费,药店凭处方定期向红十字会医药局结算。后院则为红十字会办理的学堂,贫苦学子可以就读。

民国十五年天旱无收,大量饥民涌入洪江,潘蓉庭带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多处设点施以米粥,又安排医药局在城中以中药熬汤供灾民饮用预防疫病。因灾荒和疫病严重,当时仍有许多饥民死于街头而无人问津,红十字会又出面施舍棺木,专设掩埋队伍,收捡尸骨入棺。社会上普遍反映潘蓉庭大积善德。

洪江的富商多居住在封火墙围护的窨子屋内,平民百姓则拥挤在破旧木板屋,时有火灾发生。为护一方平安,潘蓉庭及红十字会筹资购置“铁木水龙”两台,配置水枪、消防桶,并成立义务消防队,哪里有火情,哪里就会出现红十字会义务消防队,有力保护了平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每年汛期,洪水为患,市民深受其害,灾后潘蓉庭必前往救济,岁终年尾给贫民发放米票,捐送棉衣,让灾民免受冻饿。他还创办“贫民工厂”,为家境贫寒的民众提供就业机会,解决生活实际困难。

红十字会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热心慈善事业的潘蓉庭四处奔忙,挨家挨户向庆元丰、刘同庆、徐复隆等大富商募捐。洪江的富商被潘蓉庭的执着精神感动,每有需求均慷慨捐助,因此红十字会基金实力雄厚,各项慈善事业得以顺利开展。

潘蓉庭对其他公益事业也义不容辞。洪江修建“洪江大桥”时,建筑材料因陆路运输不便,则走水路致使工程浩大费资颇巨,潘蓉庭利用他的信誉和影响,向各商号呼吁募捐,同时又向湖南银行信用贷款,促使大桥得以顺利建成。

潘蓉庭参与组建了洪江雄溪女中,担任过私立复兴小学理事。出资出力兴建洪江中山公园。有一年,洪江水佛洞寺庙因山洪被掩埋,事后,寺庙负责人上门向潘蓉庭求助,潘蓉庭毫不犹豫资助重建。

新中国成立后,潘蓉庭虽年事已高,成立新一届洪江红十字会时,他仍担任该会委员。1952年,洪江召开抗美援朝代表大会,他积极参加并捐款。2006年,洪江古商城旅游开发时,因感念其德行昭彰,当地将潘家客栈改称“潘存德堂”。

相关专题:新湖南 新旅游·洪商故事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