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向前·湘村新时代】娄底炉竹村:文明竹乡“节节高”

[来源:华声在线]

【村庄剪影】

从雪峰山脚下奔腾而来的资江到了湘中,与冷水江市匆匆握别,优雅地拐了一个弯,将一个美丽的小村——炉竹村拥在江湾。

夏日初来,草长莺飞。炉竹村风格各异的乡村别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竹林间。

2011年前,炉竹村的穷远近闻名,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不足800元。汛期,江水经常淹没大半个村庄;旱季,饮水又成难题。



冷水江市禾青镇炉竹村。 刘毅斌 摄

虽然贫穷,但炉竹人始终刚毅不屈、勤劳肯干,同恶劣的生活环境作斗争。经过多年努力,炉竹村由一穷二白的贫困村,蝶变成湖南省美丽乡村、湖南省文明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3万元。2020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炉竹村发生巨变的背后是大抓乡风文明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如今,干部主动作为、党员身先士卒、干群良性互动、乡贤积极反哺,炉竹村成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诗意栖居地。

【带您“打卡”】

全媒体记者 熊小平 邹娜妮

资江一个拐弯,造就了冷水江市禾青镇炉竹村的秀美轮廓。

江畔,依山而建的民居掩映在竹林中。以“竹”为名的炉竹村盛产毛竹,房前屋后郁郁苍苍的竹林,在晨光沐浴下青翠欲滴。

大美乡村,既要“面子”美,又要“里子”实,这个“里子”就是乡风文明。在炉竹村,大力营造见贤思齐、向善向上的文明乡风,除旧布新、移风易俗的淳朴民风,就如同拔节生长的竹节一般,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竹子的气节就是炉竹村的精神,向阳而生,挺拔倔强,坚韧不屈。”5月上旬,炉竹村党总支书记刘文忠带着记者沿河穿行,走家串户,感受这个全国文明村的魅力。

第一“节”:“明星”示范引领,文明乡风拂面来

沿着炉竹村风光带散步,“村在景中,屋在树中,路在花中”的乡村美景次第展开,村上统一购置栽种的金鱼草、石竹、三色堇、羽衣甘蓝缀满路旁。

离村部20多米处,路旁花丛中,一个百米长的“道德模范”展示栏格外引人注目。已有52年党龄、坚持为乡村建设发挥余热的老党员刘颂荣,无微不至照顾耄耋母亲的孝子段达仁,把儿媳当女儿看待的好婆婆罗晚贞……他们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事迹登上了“道德模范”展示栏,成为全村人学习的榜样。



炉竹村道德模范栏。 刘毅斌 摄

“身边的榜样引领,大家就有了学习的目标。”村干部段达德说,自2018年以来,全村每年评选文明家庭、和睦家庭、好儿女、好儿媳、好婆婆等道德模范,增强村民的家庭责任感和荣誉感,至今已推选出20余名。

在村部外面小广场,还有一个“明星榜”,上面张贴着村里各类“明星”的照片及简介。几名放学归家的小学生来到“明星榜”旁,指着橱窗里的“学习上进之星”,互相鼓劲。从2016年开始,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不仅能登上村里“明星榜”,每人还能收到村支两委发放的1000元奖学金,至今已有12名学生获得奖励。

“明星榜”分为家风家教、乐于奉献、爱岗敬业、清洁卫生等10类,每年评选一次。段达德说,在炉竹村,长得高的竹子,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做得好的村民,同样一眼就能看到。

每月26日,是炉竹村开展党日活动的日子,也是村民人居环境“月考日”。由村干部和党员组成的评委团,对每户人家“门前三包”情况等进行评比打分。

全村514户,每户门口都贴着卫生责任牌,牌子上写着“扔掉的是垃圾,丢掉的是脸面”。

“谁家卫生搞得不好,是要被邻里乡亲嫌弃的。”村民刘巧明家,已连续3个月被评为“最清洁家庭”。家中30余平方米的院子十分整洁,而且花香四溢。记者数了一下,光是鲜花就有38盆,还有2棵桂花树和一些茶花树。

刘巧明跟记者讲了她11岁孙女的趣事。村民建房子,货车拉着沙子经过她家门口,掉了一点沙子在路上,小孙女见了,拿起扫帚簸箕打扫干净,还气呼呼地说:“下次要教育司机叔叔讲卫生。”

无论是村里主干道,还是房前院后,所见之处干净整洁。“我们村,美在方方面面。”保洁员曹秀梅告诉记者,2018年,整村进行家禽圈养。一些乡村地坪、路边常见的鸡鸭粪,在炉竹村不见踪影。村民的花圃、菜地,也统一用竹篱围了起来。

第二“节”:村规移风易俗,文明风尚入人心

一座村庄的精神气质,来自最朴实的民风。

1989年从外地嫁进炉竹村的王共娇说,村里漫山是竹子,过去村民依靠制作晒簟、箢箕、背篓等竹制品,换些辛苦钱。依竹而生的日子简朴和睦,但贫穷是盖不住的底色。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创业,生活条件改善了,却逐渐出现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现象,乡亲们人情礼金负担特别重,苦不堪言。”王共娇说。

移风易俗,成为村支两委的一项重要工作。从2018年开始,炉竹村狠刹农村红白喜事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建立村民道德评议会、红白喜事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千方百计消除文明乐章中的不和谐“音符”。

订立村规民约,对酒席桌数等作出明确限定,确定红白喜事酒宴开支上限;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主动当“服务员”;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全村禁放烟花爆竹……多管齐下、疏堵结合,让村民少花冤枉钱。

“父亲辞世前交代我们,丧礼简办,不给大伙添负担,更不给疫情防控添乱。”4月19日,村民刘冬进的父亲因病离世,仅通知了直系亲属次日吊唁。

以前办一场白喜事酒席要摆二三十桌,现在不超过5桌;以前村民随礼多的达到一两千元,现在通常是一两百元;以前有的婚宴能办两三天,现在就一场。“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婚事新办,不搞花架子和封建迷信劳民伤财,村民把省下来的钱花在更有意义的地方。”禾青镇党委书记梁秋阳说。

2018年,炉竹村沿江长4公里的主干道拓宽提质工程动工,除申请的630万元项目资金外,村民自筹135万元投入建设。如今,宽6米的炒砂路通往每家每户,极大方便了大家出行。

第三“节”:打起渔鼓唱起歌,乡村生活欢乐多

江风徐来,炉竹村凉爽宜人。

紧邻江边的炉竹码头,不再是渔船乱停、垃圾乱扔的破败模样。村民在此自筹自建高标准塑胶篮球场、运动广场,作为健身娱乐场所。

晚饭过后,沿江的路灯一齐亮起。码头上,广场舞曲此起彼伏,村民或站或坐,观看管乐队表演节目。



炉竹村的村民管乐队。 通讯员 摄

“打起渔鼓唱起歌,今天生活乐呵呵……”管乐队队长苏公中领着大家排练广场舞。近几年,他先后牵头组建管乐队、舞蹈队,把村民日常生活场景编进歌里、跳进舞中,“农民演给农民看”。这支能歌善舞的乡村文艺队伍已有20余名固定成员,表演节目超过100个。



炉竹村村民组织的划龙舟比赛。 通讯员 摄

从2016年开始,村民还自发组织划龙舟比赛,每年都会在资江“玩个痛快”。龙舟赛虽因疫情防控已停办2年,但其他节庆活动仍然进行。每逢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全村都会以院落为单位,开展舞龙舞狮、做月饼、写对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炉竹村的文化生活着实让人艳羡。“人人投身乡村振兴中,人人融入品类多样的文化生活中,这便是炉竹村的魅力!”在村里调研的年轻镇干部李力说。

第四“节”:乡贤领着乡亲跑,产业经济迎风“长”

在炉竹村,年收入上百万元的家庭不算富裕户,两三层带庭院的小洋楼随处可见。

2011年,一批敢拼敢闯的炉竹人前往广州、深圳等地从事物业管理,创办物业公司。多年来,他们通过亲帮亲、户帮户,带动300余名村民加入该行业,实现发家致富,走出4户亿元户。

“年轻伢子在外面闯,村干部帮他们照顾好老人小孩,解决后顾之忧。”2012年,刘文忠走马上任村党总支书记时做出承诺。

“大到生病住院,小到购买物品,村干部和党员随叫随到。”乡贤刘文、刘斌两兄弟的父亲刘仲清竖起大拇指。炉竹村将13个村民小组划分为6个网格,每个网格建立党小组,由60余名党员包干联系服务乡贤家里的老人小孩。

紧密的乡情纽带,激发“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的热情。2014年春节,村干部联系在外创业成功的刘修贤、刘中树等乡贤,请他们筹资协助解决村民安全饮水问题。10余人毫不犹豫慷慨解囊,捐资200多万元,促成村里家家户户通自来水。

如今,炉竹村的“乡贤库”已从10余人增加至400余人。每年底,村支两委都会邀请乡贤参加村民代表大会,请他们提建议、出思路、想办法。

从筹建“乡贤基金”,逢年过节为老人送红包,为大学生送奖学金,到设计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房屋墙体彩绘,捐款建设环绕西梅李种植基地的6公里产业路……只要是村里的好事实事,就有乡贤出钱出力的身影。



炉竹村泽宏生态园一角。 邹娜妮 摄

乡风文明,成为炉竹村吸引投资的吸铁石。前几年,外地老板姜东兵在该村流转土地410余亩,发展以泽宏生态园为主的乡村旅游业,吸纳100余名村民务工。

“炉竹村深入挖掘乡风文明潜力,积极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正逐步建设成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样板村。”冷水江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创业说。

炉竹村,正如春笋破土,迎风拔节。

【青年观察】

越奋斗 越幸福

庞伊宸(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

与炉竹村第一次相见,我就想起了《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美丽的炉竹村,不就是陶渊明先生笔下的人间仙境吗?



湖南日报青年观察员在炉竹村合影留念。 邹娜妮 摄

干净的道路、整齐的房屋、开阔的长廊、彩绘的文化墙……走在村里,令人心旷神怡。我在农村长大,印象中很多乡村里,放养的鸡鸭乱飞,家禽粪便、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在炉竹村却看不到。该村514户村民,家家户户门口贴着卫生责任牌,家禽全部圈养,门前不见鸡鸭,屋后不见垃圾。这里的乡亲们说,现在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哩!

是乡风文明给炉竹村带来了新生活。这里,不仅“环境美”,还有民风淳朴的“内在美”。每年,村里都要开展“好媳妇”“好邻居”“星级户”等评选活动,让村民学有榜样。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婚事新办,把清风正气融入村规民约,移风易俗,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

村党总支书记刘文忠总结村子发展的关键词是“领头雁”。村干部、党员模范带头、走在前面,以行动影响村民,村民积极配合、主动参与,人人都当“主人翁”。

在炉竹村,几乎看不到闲人,也看不到荒地。就连上了年岁的老人家,也要养群鸡鸭,或者去产业基地出义务工。去年,炉竹村发展西梅李产业,需要征地修建产业路,村民主动无偿提供土地,还帮工栽种树苗、铲除杂草。

大伙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越奋斗越幸福,演绎着“乡村大有作为”的蝶变。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愿意毕业后回到农村,在广阔天地里施展才华、追逐梦想。

相关专题:大道向前·湘村新时代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