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古商城景区塘冲的留园。 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军 通讯员 袁春华 林振林 王承当
电视剧《一代洪商》中,洪江洪油业领军人物刘云湘,其诚信经营、宽宏大气的洪商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刘云湘的原型,就取自洪江“桐油大王”刘岐山。
“五一”前夕,记者来到洪江古商城采访,探寻这位“桐油大王”的传奇故事。
一座宅府,留下当年豪华
留园,坐落在洪江古商城塘冲,为当年刘岐山的宅府,目前是洪江古商城一个重要景点。
4月29日,记者随游客走进这座历经百年沧桑的窨子屋院落,大气、庄重之感扑面而来。
“眼下的留园建筑群只剩下原来的五分之三。当年的留园,除主体建筑5座窨子屋外,还有两栋木质吊脚楼、一栋木晒楼、一座花园、一块大草坪、两条笔直宽阔的青石板走廊,高大的院墙四面合围,面积1.3万平方米,造价在10万银元以上,是当年洪江最大的窨子屋建筑群。”导游介绍。
记者看到,留园的结构有点北京四合院的味道,布局却更精致。大门一关,就是一个独立世界,一家人有同一个活动中心——天井,借助一缕阳光,读书的、做女红的、料理其他事务的,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文史专家介绍,这个建筑群,大窨子屋为主屋,两层四进。第一进为门廊,二进为堂屋,三进为房厅,四进为后堂。道不尽的功能齐全,说不尽的方便舒适,数不尽的富贵风流。
据了解,在建造前,刘岐山曾派人专门考察过苏州一带的园林,最终将自己人生栖息之地建成了既有苏州园林烙印,又有洪江富豪气派的建筑。
刘岐山的曾孙刘兴华回忆,以前留园大门内有一口铜钟,是“喊”一大家人吃饭用的。由于家族繁盛,仅住在留园的刘氏子孙就有近100人,另有护院家丁、佣人等130多人,堪称“钟鸣鼎食”之家。
正因宽敞、实用,留园曾做过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的临时司令部。
洪江老居民黄新云曾是洪江军管时期公安局户籍警。他向记者介绍,一次,他和同事去给司令部送棉絮,恰逢刘邓首长在下棋。见他们到来,首长起身吩咐警卫员倒茶、递烟,还和他们亲切握手。
百年风雨,洗净留园铅华。从其“风骨”中,我们仍然能领略留园当年的实力与魅力。
敢于冒险,建立“商业王国”
从一无所有到洪江“桐油大王”,刘岐山经历过多次传奇冒险。他总结出“一分风险一分财,万分风险万分财”“不怕有风险,就怕没预见”的经商心得。
1847年,刘岐山出生在江西新干县一个贫穷人家。清咸丰年间,正在读私塾的刘岐山被抓到太平天国军中,一呆5年,由13岁的童子长成18岁的青年。
1865年,在九江北岸与清军作战时,与队伍失散的刘岐山向农家买得一只脚盆,想渡过长江前往九江。
长江九江地段,江面很宽,刘岐山居然用一只脚盆安全渡江,可见其胆略过人,富有冒险精神。
刘岐山回家后不久,便来到父亲刘士品帮工的地方——湖南常德。父亲把他安排到堂姐夫在洪江所开的高灿顺油号当学徒,刘岐山在这里一干多年,从学徒做到总管。后因高家四老板忌其权大,屡设障碍,刘岐山愤而辞职。
离开高家后,刘岐山开了个布摊,在他苦心经营下,生意蒸蒸日上,后来扩摊建号,取名庆元丰布号。
中日甲午战争时,桐油价格大跌。洪江各油号都不敢进油。当时40多岁的刘岐山瞅准机会,反其道而行,倾其所有,冒险一搏,大量收购洪油。
战争结束后,桐油价格大涨。刘岐山将存油运到镇江出售,一举获利20多万两银子。他将布号改为庆元丰油号,经营主业从布匹转为洪油,跻身当时洪江四大油号之列。后来,其洪油生意做到了汉口、南京、上海等地,并远销海外,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商业王国”。
一张《洪江巨商刘岐山“庆元丰油号”榨房、票号分布图》,再现了当年刘岐山的商业版图。图中以沅水、㵲水、清水江、长江为骨架,两旁布满代表榨房、票号的圆圈。往西,延伸到了贵州的归川、都匀,往南到了广西的龙胜,往东到了上海。
这不仅是一张经营生产点的分布图,更是一张财富的积聚图。
其实,留园不过是庆元丰在洪江的大本营。庆元丰沿长江主要城市设立的票号,不仅仅是业务办事处,也是另外一个生活功能齐全的家。油号的人到了分号的家,丝毫没有陌生感,衣食住行与洪江的家没有两样,因此洪江人称刘岐山为“走遍全国不住店的老板”。
乐善好施,聚集旺盛人气
当时,洪油买卖竞争激烈,但刘岐山向来与人为善,尤其讲诚信。刘家做生意,从不短斤少两;别人来买油,不少是赊账。大家都抢着去买刘家的油,很快刘家洪油打响了品牌。
刘岐山虽富甲一方,但富而好仁,热心公益。他修大桥、建学校,资助育婴堂。据有关档案资料记载,刘岐山家族用于慈善事业的资金达到了50万银元,除了捐助江西老家4万银元外,其他的都用在了洪江。因捐资办学有功,刘岐山两次获得北京国民政府的嘉奖,并获颁“敬教劝学”匾额。
1919年,刘岐山回江西新干县探亲,看见县城河堤被大水冲毁,于是捐7200块银元修堤。此举被县政府上报国民政府,刘岐山又获得一块“急公好义”的匾额。
“上看重,下拥戴”,庆元丰聚集了旺盛的人气。“诚信为本、乐善好施”成为刘家传统。刘岐山言传身教,5个儿子都成了当地名士。
刘岐山的大儿子刘慎伯,无心做生意,也不爱钻营,却对中医兴趣很高,救死扶伤,积善成德。刘岐山随儿所愿,并专门写了一个条幅,悬挂中堂,上书“学无止境,广纳百家;救死扶伤,精心慎为。惟有病者,并无贫富。只能行医济世,不许以医谋私,斯者名医也,足为训,吾儿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