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湖南实施“强省会”战略暨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推进会在长沙召开。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长沙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侃财君注意到,这次大会,实施“强省会”战略和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并举,释放出重大信号,就是以点带圈、以圈带面、圈动全省,续写挺起中部崛起脊梁、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的精彩篇章!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1、创建国家中心城市
省会强不强,业内惯用经济首位度来衡量,也就是省会城市的GDP占全省GDP的比重。一般来说,超过30%被认为是“强省会”的标志。
2021年,长沙GDP达1.33万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8.8%,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跻身特大城市行列。
(数据:国家统计局)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一个省拥有一个“强省会”,在激烈的区域竞赛中,将赢得更多的资源、政策与人才。
湖南实施“强省会”战略,就是进一步提升长沙的首位度,增强“都市圈”的驱动力,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上台阶,在国之战略中彰显湖南之为。
2021年,“长株潭都市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多次“点名”长株潭都市圈建设。
站在新起点,“强省会”如何取得新突破?
湖南为长沙立下鲜明的目标任务: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打造“三个高地”引领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城市、引领长株潭都市圈和全省各市州协同发展。
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是长沙多年的梦想。《意见》明确,突出内涵式发展,优化提升中心城区,打造一批金融科创、总部经济、文化消费等高品质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支持浏阳、宁乡建设省会城市副中心,加快南部融城。到2026年,GDP达2万亿元左右,常住人口突破1200万人,城市经济首位度超过3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万元。
2、十大工程、六大平台、20条政策重磅“加持”
蓝图已绘就,十大工程、六大平台、20条政策,重磅“加持”湖南“强省会”。
大手笔推进十大重点工程:制造强市、创新引领、数字赋能、开放融通、交通枢纽、能源提升、绿色低碳、精美城乡、文旅名城、全龄友好工程。
比如制造强市,“工程机械之都”将着力创建工程机械世界级品牌,建设国家重要信创产业、全国最大碳化硅半导体产业、全球北斗产业示范应用三大基地,布局前沿材料、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三深”等未来产业。
交通领域,长沙瞄准的可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完成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建成常益长高铁、长株潭城际西环线一期工程,推动长株潭域内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
这些年,困扰我们的长沙市域内高速收费,也将得到研究优化。
还有一些“高大上”“接地气”的措施——
支持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建成5G基站7万座以上,争取央企布局,公共充电桩保有量达4万个,支持苍坊、石燕湖创建5A景区,建设全国首批儿童友好城市、全国示范性老年关爱型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我省重点打造六大平台支撑:湘江新区、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长株潭都市圈、产业园区。特别是湘江新区,作为核心支撑和重要增长点,被寄予众望。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创新。我省从赋权、平台、金融、人才、用地、财税等六大方面提出20条具体措施,包括长沙高质量发展所需的省级审批权限应放尽放、建立科创项目路演中心、放宽人才落户限制等,条条干货,给足真金白银。
3、打破“虹吸效应”、放大溢出效应,全省“一盘棋”
“我们会被长沙‘兼并’吗?”“强省会”三个字,引得“小伙伴”联想。
大家担心什么?自然是,“大树底下不长草”。
“强省会”的题中之义,就是力求深度“协同”、优势互补,实现“大树底下好乘凉”。
一方面,做强长沙大枢纽、大市场、大平台,都市圈是支撑,长沙要吸收周边市县的能量。
另一方面,中心极核做大了,承载力强了,高校毕业生等人才就不会“孔雀东南飞”;省会优势产业重点突破,可以带来产业链配套,释放新动力,形成都市圈整体竞争力。
打破“虹吸效应”、放大溢出效应,要素自由流动起来,就是区域协调。
湘江新区是一个缩影。随着湘江新区壮大,湘阴和湘潭九华两大片区纳入新区规划,市县密集对接,协同氛围浓厚。如今,湘阴县与新区全面推进空间规划编制、港城联动研究、产业招商导入。如此一来,湘阴的虞公港实现港产联动区开发,湘江新区则打通向北融入长江经济带通道。
“强省会”是全省大战略、全省共同责任,不是长沙一家的事。
“疏解”与“承接”,蕴藏着协同的金钥匙。目前,我省建立高规格推进机制,由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强省会”战略统筹实施。我省将出台“1+N”政策,推动全省各部门各市州形成合力,确保“强省会”战略落地落实。
前进路上,“赶考”在继续,答卷会刷新。
作者 孟姣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