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已露尖尖角——湖南青年人才巡礼】张海涵:为培育“地方土鸡”写论文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周阳乐 凌镇之]

(张海涵。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凌镇之

汽锅鸡香嫩不柴、滑而不腻,石门黑鸡一刀下去没有碎骨头,土鸡煲汤肉紧醇香……可曾想过,餐桌上这些美味鸡的背后,竟然有着科技的加持?

“我们通过改变饲料配方里的油脂类型,成功把鸡的背部脂肪控制在3—10毫米之间,让它蒸出来不柴不腻;我们在鸡饲料里添加矿物元素,提高其骨骼强度,让厨师一刀下去没有碎骨头;我们在土鸡肌肉里发现了一些醛类、芳香类氨基酸等物质,正在做风味物质分子上的筛选验证……”

3月中旬的一天,围绕让百姓吃上美味的好鸡,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90后副教授张海涵给记者讲述了他的故事。

在温暖中“孵化”

鸡蛋变小鸡,需要21天的孵化期。在张海涵看来,这个时期大有文章可做。

“我读大学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各种调控手段在家禽胚胎发育期进行营养调控和优劣筛选。” 张海涵举例,就像给孕妇做羊水穿刺一样,他们可从鸡胚里提取一些物质,对遗传性疾病进行早筛,从而降低养殖成本。同时,也可通过胚蛋注射技术给鸡胚打“营养针”,帮助它未来发育。

本科、硕士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就读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张海涵坦言,自己的求学经历与湖南农业大学并不搭界。但因为一通电话、一个机缘巧合,让他成了湖南队的种业科研人。

2019年,一心想回国作贡献的张海涵曾联系了母校以及其他省份的高校,就在准备签合同的时候,一位师兄给他透露了一个消息——“湖南的印遇龙院士正在招贤纳士。”

欣喜的张海涵立马编了一条自荐短信发给印遇龙院士。没想到,印遇龙院士收到后秒回了一句话:“请速与我电话联系”。

就这样,一通跨洋电话联结了两人。印院士热情地跟张海涵说:“你的条件非常好,赶紧回来!”张海涵倍感温暖,迅速办完手续于当年9月进入湖南农业大学开始工作。

“印院士是我国畜牧科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加入他的团队可让我的专业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也可促使研究成果有效转化落地。而且湖南的种业硅谷潜力很大,很有吸引力。”张海涵说,来到湖南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并且把更多的工作放在了种质培育上,致力培育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黄羽肉鸡品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地方土鸡”品种。

在坚持中“破壳”

长株潭地区每年黄羽肉鸡消费量就达3亿羽。张海涵介绍,经他们仔细调研发现,湖南养殖供应的数量1个亿都不到,因此存在两亿羽的缺口。

“黄羽肉鸡的生产效率太低了。”张海涵说,白羽肉鸡吃1.4公斤饲料可直接转化成1公斤肉,可黄羽肉鸡需要2—3公斤饲料才能生产出1公斤肉。

“我现在主要做的就是培育一种高效优质的黄羽肉鸡品种,把它的生产效率提上去,同时让它的风味符合湖南餐饮和烹饪特色。”张海涵期待着新品种“破壳而生”。

为此,2019年底,张海涵的课题组与湘佳牧业展开校企合作,联合攻关黄羽肉鸡的新品种培育,目前已到第六代。通过运用世界领先的基因组选择技术,第六代黄羽肉鸡的饲料转化效率更高,70天左右的养殖周期内,平均吃1.9公斤饲料,就转化为1公斤肉。

张海涵告诉记者,黄羽肉鸡的新品种培育最少需要6年时间,但他依旧充满信心。“去年,湘佳牧业作为湖南省代表已经进入了国家肉鸡产业体系,我相信在未来三四年时间里,排名可冲进前十。”

如今,张海涵每个月有一半时间在湘佳牧业。他说,育种工作需要紧密对接市场需求,而市场是变化的,需要不断地调整策略。“我们已经帮企业解决了一些终端问题,促成转化。当企业好了,行业就会好,行业好了,老百姓就能吃上健康营养的优质鸡肉。”

不久,几万只小鸡苗又将破壳而出。张海涵将带着学生一起给它们一一打上记号,挤胎粪做检测,10%左右的鸡苗可能会被淘汰,而剩下的鸡苗将在张海涵的科技加持下茁壮成长……

相关专题:小荷已露尖尖角——湖南青年人才巡礼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