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土“旱改水” 垸区“银变金”
——桃源县耕地保护见闻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鲁融冰 通讯员 郭婧
3月7日,桃源县木塘垸镇仁丰村,春耕生产火热进行。翻耕机在田间带出新泥,引来成群的八哥觅食。
近年来,村里经过“旱改水”的农田达3300多亩,且连接成片,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最近,又有280多亩旱地纳入改造,待审计完成后,即可挂网招投标施工。
“这就好!俺年纪大了,干不动了,等家里5亩地改造以后,就把它全部流转出去。这样既不会荒了国家的地,又能让儿子安心在外打工挣钱。”72岁的村民郑召富站在自家地里说。
木塘垸镇是一个三面环水、形如半岛的垸区乡镇,原是由沅水冲积形成的一片淤泥荒洲。受限于地形条件,这里旱不能灌、涝不能排,土壤也不锁水,耕地绝大多数为旱地。人们因地制宜,栽种棉花、油菜等经济作物。每到棉花炸果时,洲上一片银白,木塘垸因此又得名“银木塘”。
“2015年前,棉花行情好,亩产纯收益是水稻的近5倍。”木塘垸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万勇军告诉记者,全镇棉花种植面积最多时达3.5万亩,而当时水田不到3000亩。后来,棉花收购价下跌,扣除人工、农资等成本,每亩纯收入仅300元左右。不少棉农让地抛荒,选择外出务工。
为保护耕地资源、提升耕地质量,2017年,桃源县开始实施“旱改水”工程,推动木塘垸镇棉田改种水稻,前4期项目建设总面积10620亩,新增水田9300亩。新建机埠1座、机井42座,整修沟渠123.4公里,修建田间机耕道116.8公里。正在进行的第五期项目,建设规模为2400亩。
“以前,村里耕地高低起伏,最大落差10多米,不便耕作的地方任其荒芜。‘旱改水’后,一马平川,成了优质农田,村容村貌也提升了几个档次。”仁丰村党总支书记潘仁广说,每到秋收季节,连片稻穗汇成金色海洋,吸引不少城里人前来“打卡”。
2019年,湖南益禾德丰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落户桃源县。董事长蔡立君抓住木塘垸镇“旱改水”契机,先后流转优质农田5000多亩,打造高标准种植基地。科技、农机助力,种粮效益逐年提高。
大户带动,让村民吃下定心丸。73岁村民倪正华带着自家8亩田“加盟”益禾德丰,每年除了拿到每亩300元土地流转费,他还在公司谋了份农业培管的差事,月薪3000多元,老两口一年收入接近5万元。
在公司基地春耕备肥现场,看着忙得起劲的倪正华,蔡立君打趣道:“倪叔,看您这劲头,搞到100岁没问题,到时候给您颁个终身成就奖!”
“要得!我这把老骨头也争点气,有多少力就出多少力,帮你把公司搞成百年企业!”
一时间,欢声笑语在田野里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