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北京冬奥更精彩

[来源:湖南日报·华声在线] [作者:王亮]

212项技术落地,4项全球首次推出,33项首次在冬奥会使用

科技赋能,北京冬奥更精彩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亮

金鹰报记者 王薇

在主新闻中心餐厅,由机器人炒制的饭菜通过特制轨道,从天而降;国家速滑馆的冰面采用最先进的制冰工艺,冰面更平更滑;氢燃料大巴在延庆赛区、张家口赛区提供交通服务,赛后将继续用于城市运行……

2月16日,记者从2022北京新闻中心“科技冬奥”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北京冬奥会落地应用212项技术,涉及60多个细分场景,其中4项在全球首次推出,33项首次在冬奥会使用。

科技冬奥围绕8个方面展开

每届奥运会、冬奥会都是科学技术的大展台,北京冬奥会科技应用之广,可谓无处不在。

2016年,经北京冬奥组委统筹协调,科技部会同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河北省等有关部门和地方制定了“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围绕“零排供能、绿色出行、5G共享、智慧观赛、运动科技、清洁环境、安全办赛、国际合作”等8个方面展开,细致全面的程度超过历届。

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又设立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聚焦办赛、参赛、观赛等重大科技需求,又进一步细化部署了80个科研项目,最终有212项技术落地应用。

科技部社发司司长祝学华表示,“科技冬奥”凝聚了广大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科研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集成应用了我国多年来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最终为更好办赛、参赛、观赛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科技助力让赛事更“好看”

2月12日,在速度滑冰男子500米决赛上,高亭宇一路飞驰,最终以34秒32的成绩打破奥运会纪录,为中国夺得第4枚金牌。

高亭宇顺利夺冠并打破纪录,除了自身的能力,脚下的冰面立了一功。

据悉,国家速滑馆的冰面,是冬奥历史上第一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制造,温差不超过0.5度,远低于国际标准1.5度,提升能效达20%以上。

目前,这块特殊的“冰”面已见证8项新的奥运纪录、1项世界纪录的诞生。

科技助力冬奥,核心就是为选手、观众服务,让赛事更“好看”。

作为最先开始比赛的场馆之一,“冰立方”通过对赛场内不同区域温度的精准控制,为运动员和观众提供“同室不同温”的全新冰上体验;1.9公里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被国际雪车联合会主席认为是全世界最佳。

此外,北京冬奥会针对开幕式、花滑、速滑和颁奖等赛事和仪式制作了8K节目,总台央视等都开通了8K频道,并在部分城市广场和高校部署了8K屏幕,让观众观看赛事如身临其境。

科技“遗产”将“飞入寻常百姓家”

科技冬奥,不止于冬奥。

祝学华介绍,冬奥会结束后,科技部将保持对压雪车、造雪机、滑雪板等装备的研发投入,促进冰雪运动普及和冰雪体育产业发展,进一步支撑“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另一方面,将扩大5G、氢能出行、100%清洁电力等高新技术在冬奥会中的示范效应,带动5G通信、绿色出行、零排供能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北京冬奥会打造的5G应用新范式,不仅突破了低温大风和冰雪天气等条件下设备稳定运行关键技术,还拓展了多个5G应用新模式,对后冬奥时代5G产业发展有很大助力。”祝学华说道。

北京市科委主任许强表示,在本届冬奥会上应用的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既是本届冬奥会的宝贵财富,也是北京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后冬奥时代,北京将持续为科技冬奥的成果提供应用场景,使冬奥科技成果从冬奥会走向城市,“飞入寻常百姓家”。

(湖南日报北京2月16日电)

相关专题:2022北京冬奥会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