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2月18日讯(记者 赖泳源 周浩洋 通讯员 肖宜超)近日,公安机关公布了哀牢山4名地质调查人员因公殉职原因,系人体失温导致悲剧发生。在此之前,今年5月甘肃白银的马拉松比赛,因遭遇极端天气,21人也因失温遇难。
失温到底是什么?户外遭遇极端天气,如何应对失温风险?华声在线记者采访湘雅二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医生和省登山协会负责人,教你野外生存指南,以及自救“五步法”,积极应对户外的极端环境和天气。
(哀牢山脉。地图截图)
身体失温,会出现什么反应?
出现失温状况,会有什么迹象?据国家应急指挥广播消息称,失温可分为轻度失温和重度失温。轻度失温时,患者体温下降到33~35℃,同时会产生剧烈的寒战、四肢冰凉、脸色苍白、严重疲劳、语言不清、肌肉不受意识控制、呆滞、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或者失去理智、脉搏减缓、幻觉等。
重度失温时,患者体温降到32℃以下,并且失去意识,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具体表现为肌肉不再痉挛、脉搏和呼吸速度放慢、体表血液循环大幅度下降、丧失意识等。
户外徒步爱好者谢雨晨,在媒体上分享了在川西徒步遭遇失温的经历。“路上四天见不到太阳,羽绒服也湿透了。”他说自己浑身发抖,精神越来越恍惚,人也越来越冷,感觉手使不上力,腿也变得很沉重。他意识到情况不妙,赶紧坐到避风处,给自己补充能量,用保温毯把全身包裹起来,才熬过“至暗”时刻。
身体失温,到底是怎么回事?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刘启明介绍,失温是指人体长期暴露在寒冷环境下,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会产生一系列寒颤、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如果热量一直供应不上,甚至会导致死亡。
不过,天气寒冷并非是造成失温的唯一原因。“夏天,如果人体长期浸泡水中,也存在失温的可能性。”湖南登山协会副主席范江涛告诉记者,造成失温现象有三大影响因素,分别为温度、风况和潮湿度,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造成人体失温。
“人体失温的可怕之处,在于当事人甚至无法觉察自身已经处于失温状态。”范江涛说,如果不注意预防,失温往往“悄无声息就来了”,令人猝不及防。
据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事故研究小组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事故数量的增多导致事故类型也越来越多,从迷路、滑坠、被困、高坠、疾病等类型上升到十几种事故类型,其中就有“失温”这一项。而且,数据显示,山区下午的天气变化多端,经常发生雷阵雨、刮风等恶劣天气,易造成失温等事故。
如果遇到失温,如何自救?
“在众多失温意外事故案例中,遇难者都是暴露在恶劣环境中引发失温。”刘启明分享了失温时的保命“五步法”,一旦发现自己有失温风险,第一步“安全转移”,迅速前往避风地带。
第二步是“冷面隔离”,将人体与地面隔绝开来,减少热量散失;“干燥处理”,即更换干衣,保证身体干燥,有条件的话进入睡袋保温;往下是“核心区域加温”,用热水袋、发热贴,对脖子、腋窝、腹股沟等核心区进行加温;最后是“能量注入”,通过高热量食物获得产热所需的能量。
刘启明还建议,如果遇上寒冷天气出行,做好相应的防风防护措施,不要暴露在寒风中,保暖的帽子、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防风面罩、甚至是风镜等都是大风寒冷天气出行的必备物品。“不要让自己体能透支,防止脱水,避免过度出汗和疲劳,记得随时补充身体热量。”
“不仅户外运动,户外作业也需要注意防范。”湖南登山协会副主席范江涛说,包括地质勘察、农林渔牧等领域,存在大量户外作业人员。他建议作业前要对场所要有了解,做好风险评估,储备相应的物资,及时应对可能存在的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