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以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湖南教育系统助力乡村振兴综述

[来源:科教新报·华声在线]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曾玺凡 姚瑶 通讯员 文春华 杨朝刚 龙世平

2021年,全省预计发放学生资助资金69.5亿元,资助学生650.48万人次;

以51个脱贫县为主体新建的101所芙蓉学校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将14.6万个优质学位建在贫困学生的家门口;

▲花垣县芙蓉学校航拍全貌。

截至目前,累计增加公办园学位13.28万个,完成年度任务的132.8%,全省公办园学位占比达53.43%;

持续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共配备224351间多媒体教室,实现农村学校“网络到校”和“多媒体设备到校”。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湖南教育系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的良性循环,努力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之地,如今,湖南正以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强筋骨:农村学校焕发勃勃生机

“看到孩子从教学点来到中心校学习,接触到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得到更全面的培养,我打心底里开心。”12月13日,凤凰县两林学区学生家长隆送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农村孩子们在焕然一新的操场上玩耍。

今年秋季开学,凤凰县突出实施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小规模学校优化整合提质改革(简称两项优化整合提质改革),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分流和自然减员,优化整合30人以下乡村小规模学校68所;按照‘一个乡镇行政区一个独立法人’的原则,优化整合乡镇小规模学校15所。”凤凰县教育和体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姚茂洋介绍,教学布局调整既盘活了教育资源,又释放了教师潜能,让学校变成乡村孩子学习生活的乐园,也让凤凰农村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

做强农村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是重中之重。为了保障农村学生“有学上”“上好学”,近年来,我省各地不断探索激发农村学校办学活力的密码,使一大批农村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桃江县浮邱山乡渡口小学从前距离资江仅500米,地势低,每年汛期,几乎都会遭遇“水漫校园”。由于学校年久失修,生源流失严重。2018年,桃江县教育部门投入1000万元,将学校整体搬迁,让学校不仅成了村里最漂亮的房子,还“搭上”了教育信息化的快车。“班班通”和教学网络安装到了每间教室,教师们教学效率更高了。

“原来我校教师平均年龄高达50岁,现在只有30出头,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都有了专业老师。”在湘乡市月山镇胜利小学教师办公室内,一张张奖状、一块块奖牌彰显着学校的喜人变化。

今年湘乡市教育局开展了“订单式精准送培”,只要学校提出订单,便会有教师进修学校的专家团队上门为大家答疑解惑。如今,各校教研氛围浓厚,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小规模学校教师跳出了闭塞的地理空间,有了更广阔的展示平台。

为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基层教育人才津贴政策,分类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700元、500元、300元人才津贴;把乡村教师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范围,为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根据任教年限的不同,每月发放200元至500元不等的补贴;同时,加强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2020年建设教师周转房1325套,让更多教师住进了“暖心房”。“住房有了,感觉有了家,搞教学更安心了。”江华瑶族自治县青年教师李小艳忍不住感叹。

抓落实:以绣花精神精准帮扶

湖南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8年来,湖南教育系统紧紧抓住79万余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核心任务,坚持发展教育助力脱贫攻坚,100余万教育人的扶贫足迹遍布三湘大地,为全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何让困难家庭学生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10月28日,“十四五”湖南省教育系统乡村振兴工作部署推进视频会上,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王玉清掷地有声地强调:“要努力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帮扶体系,实现应助尽助、应帮尽帮,促进成长成才。”

浏阳市从2016年起,便在全省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学杂费,启动义务教育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和非普惠制幼儿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补助项目,实现“应免尽免、应补尽补”。

针对教育资助工作量大、面广、对象复杂、管理难度大等问题,近年来,在浏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教育局联合发改、住建、财政、人社、国土等部门,成立了专项工作小组,每学期开学前下文到各乡镇,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逐一上门家访,摸排到户。并要求各村、学校必须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及“湖南省教育精准扶贫‘一单式’信息服务系统”中困难家庭学生名单进行认真比对。同时,调取与民政、残联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切实做到“全进网,一个不漏”。

衡阳县依托省教育精准帮扶“一单式”信息服务系统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投入20余万元建立了县、乡(镇)、校三级教育精准资助信息服务平台,对接“湖南省财政惠民惠农补贴一卡通系统”,资金发放不再需要学生家长提供账号等信息,一批助学资金的发放前后历时不到10个工作日即可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率。

让所有学生都能向着新时代的阳光茁壮成长,湖湘教育人用心用情。

在新宁县,为确保国家营养膳食补助费全部“吃”到学生嘴里,各级各类学校严控食堂其他成本,学生入口成本不得低于伙食标准的75%。截至目前,全县纳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达165所,且全县农村学生的营养餐已做到每餐一荤一素一汤,有的学校甚至达到两荤一素一汤。

▲学生们在教室里吃着丰盛的营养午餐。

“国家补助4元,学生只需要出3元,就能吃到菜品齐全的中餐,划算又安心。”隆回县南岳庙小学校长卿光告诉记者,本学期该校527名学生中,469名学生选择了食堂供餐。

“色泽鲜艳、口味好。”看着孩子们吃得香,家长们纷纷点赞。

输血液:留住乡愁 厚实“人才土壤”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此,湖南省坚持把中职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重要基地。

今年4月,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全省招生的363所中职学校开展办学条件核查,建立了达标学校“白名单”制度。同时,推动高职院校发挥培训职能,与行业企业等开展合作,广泛开展面向“三农”、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鼓励涉农院校、开放大学等根据乡村振兴需要开设涉农专业,支持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采取在校学习、弹性学制等方式,就近就地参加学历教育。

早在2005年,衡阳市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16年来,万余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新型农村实用人才从“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走出,并成为衡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今年,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被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遴选为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该校坚持引导教师将论文写在大地上,选派专业教师作为驻村专职技术指导员和农技特派员,面向乡村、贴近土地做科研、搞服务。

在娄底中阳村的葡萄栽培试验基地,校驻村专职技术指导员将家搬进基地搞实验搞推广,十几年如一日,为省内外前来学习者提供技术培训16000人次,其中培训致富带头人500余人。今年暑假期间,该校派出20余名教师,到30余个基地、企业和120多农户中进行技术和防灾减灾指导。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农林学院林果专家曾玉华在中阳村葡萄基地现场指导。

办在武陵山腹地的吉首大学,着重围绕以武陵山片区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现实问题开展研究,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含重点项目)、国家自科基金课题120余项,立项经费4000余万元。

针对武陵山区资源、技术和产业实际,学校的生态学、食品化学等学科团队探索总结了“三带”理论,成果应用于湘西、张家界、怀化等地区,对地方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催生了一批“三带”企业,形成了“三带”产业链,实现产值约126亿元,税收约9.9亿元。

教育兴则国家兴。踏上新征程,我省教育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全方位对接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围绕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两个方面持续发力,助力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