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2月7日讯(记者 龙腾)株洲是全球规模最大、配套最强、技术水平领先的轨道交通制造基地。近年来,株洲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形成了整机制造、核心部件、关键零部件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总产值2020年达1310亿元,是国内首个突破千亿元产值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从轨道交通器件、部件、系统到整机、大系统的全寿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株洲汇聚了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联诚集团、九方装备等超过300家骨干企业及配套企业。2021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开幕在即,记者日前走进株洲、长沙两地企业,感受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力量。
(中车电机产品一览)
中车电机:让国内磁浮技术持续领先
今年的7月20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亮相,这是当前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是世界轨道交通领域的尖端科技成果。其核心动力装备——直线电机和电磁铁由中车株洲电机公司研制。
“磁浮列车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利用的是物理学中‘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电磁悬浮原理:线圈中通上直流电流,形成电磁铁,与安装在轨道上的直线电机铁芯产生吸力,使列车悬浮。位于轨道两侧直线电机线圈中流动的交流电,产生行波磁场,与列车上的磁体进行相互作用,从而使列车开动。”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磁浮产品研究所所长何云风告诉记者。
据了解,磁浮列车正常运行的两个关键,一是“浮起来”,二是“跑起来”。让列车“浮起来”的奥秘是电磁铁,而产生磁吸力的电磁铁好比是“无影腿”,能够使车辆保持一定间隙稳定悬浮于轨道上方,“贴地”高速飞行。
近年来,中车株洲电机公司聚焦磁悬浮的关键核心电磁系统的研究和突破,主要包括电磁算法研究、结构创新、关键制造技术攻关、性能优化、可靠性提升,最终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的降低。同时,搭建了中低速磁浮时速100、120、160公里短定子直线电机电磁系统以及时速200公里长定子直线电机电磁系统技术平台。
作为高端动力装备研制企业,中车株洲电机公司未来将主要聚焦于时速200、600公里长定子直线驱动磁浮工程化样机试验线的实现和运行考核,并对超导磁浮、低真空管道磁浮等前沿技术跟踪研究,让国内磁浮技术持续领先。
(时代新材的产品一览)
时代新材:深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与资源
走进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厅,车辆减振以及线路、桥梁、工程建筑减隔震等各种新材料产品琳琅满目。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84年,前身为原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橡胶研究室,现为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一级子公司,是一家A股上市企业,主要从事减振降噪、轻量化等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开发及工程化应用,产品延伸到橡胶、塑料、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多个领域,产品主要应用于轨道交通、汽车、新能源和特种装备等领域。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荣继刚告诉记者,公司在轨道交通领域有强大的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时代新材以高分子材料研究及工程化应用为核心,形成了减振技术、降噪技术、轻量化技术、绝缘技术、抗震技术、热控技术等核心技术,轨道交通产品从车辆减振到线路、桥梁、工程建筑减隔震,再到车体轻量化、阻燃隔热内饰产品,多元化研发生产。
近年来,时代新材紧跟全球经济发展步伐,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与资源,在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形成了本地化制造及服务能力,在10个国家拥有研发和生产基地,是轨道交通领域同时与全球十大主机厂建立战略合作并同时批量供货的企业,综合国际化指数超过40%,近三年平均销售规模达130亿元。
作为2021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参展企业之一,时代新材多达20余种产品将在现场亮相,包含空气弹簧、风道、碳纤维扭杆等。
(九方装备的齿轮箱传动系统)
九方装备:做市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轨道交通产业的集群优势,不仅要靠主机企业的创新发展,也要靠关键核心部件配套企业的同步发展。
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属企业改组成立的股份制企业,秉承“专精特新”思维,主打核心部件自主创新,围绕齿轮传动系统、弹性车轮等多个核心元器件,提升产品可靠性及稳定性,打造世界级影响力的品牌核心部件,正快速成长为市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原先大家都觉得国外的好,现在不管是高铁还是城市轨道,我们(国内)的经验已经很丰富了。”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后葵表示。该公司研发的高可靠性齿轮箱传动系统,通过铁科院型式试验,证实产品性能可替代进口产品,并成功在昆明地铁4号线、长沙地铁6号线等项目上得到应用。
齿轮箱传动系统是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一项关键部件,电机通过齿轮箱将动力传递给车轴,驱使车辆前行,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此前,该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如今,九方装备已建成了中南地区最大的“齿轮传动系统研制基地”,其“齿轮箱产品”还被纳入湖南省“5个100”重大产品创新项目。
此外,九方装备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加速发力,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承担了大量国家、省、市级重点科研项目攻关。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延伸着自己的技术实力。比如,在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可替代进口降噪弹性车轮研发中,伴随着产品的成功研发,九方装备还自主研发了一套低噪弹性车轮的试验测试方法及新设备,建设完成国内首台套自主化设计生产的滚动疲劳试验台。
“现在,我们已经不满足于自下而上的创新攻关,希望承担更多加强工业基础工程建设的国家级项目,掌握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九方装备副总监龚霞说,而公司拥有的试验验证平台,也将向更多企业开放,助力集群企业共同进步。
(西门子MIREO平台动车组油水复合冷却装置)
联诚集团:大力推进智能化产线与产品数字化的升级
日前,备受瞩目的中老铁路顺利通车。在株洲,株洲联诚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也密切关注着铁路的开通。该公司副总经理李西西自豪地介绍,中老铁路上行驶的复兴号“绿巨人”动车组,联诚集团提供了大小上百种配件,“就连雨刮器,也是株洲生产的!”
据了解,联诚集团重点服务于铁路机车、动车组和城轨车辆三大产业领域,具有40多年的轨道交通装备部件研制历程,拥有结构件、通风冷却、精密制造、新材料等的先进设计、验证、质量控制平台和高效生产线,是国内轨道交通主机厂配件供应链端的核心企业。
“公司一直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和国际一流企业首选合作伙伴。”据李西西介绍,联诚集团正在大力推进智能化产线与产品数字化的升级,加快向“产品创新、技术延伸、制造服务”的技术型企业转型。
在联诚集团通风冷却生产车间,几台黑乎乎的“庞然大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李西西介绍道,这是由联诚集团完全自主研制的油水复合冷却装置作为西门子MIREO 平台动车组核心部件,具有轻量化、高效、低噪音、高可靠性等优点。目前,已累计交付超100台。
自2007年与西门子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起,联诚集团多种产品已在德国、瑞士、奥地利、丹麦、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西门子制造的机(动)车装车运行。仅2020年,联诚集团营收达34.5亿元。
(国创中心激光增材制造实验室的激光焊缝产品)
国创中心:用创新擦亮轮轨上的国家名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多项技术和产品国际领先,但研发力量较为分散,成果转化还不畅,关键共性技术供给相对薄弱。
为弥补短板,早在2016年5月中车集团与湖南省就共建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创新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去年11月,由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电机等12家单位组建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正式挂牌,全面提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创新水平。这是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
尽管成立时间仅一年,但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取得了丰硕成果。记者了解到,基于轨道交通关键共性技术需要,该中心成功研发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系统专用液磁断路器和复位装置,并通过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和振动冲击、防火等型式试验,开始装车应用。
“它解决了自动驾驶车辆‘大产品’受制于关键基础‘小部件’的问题,具有传统热磁断路器无法比拟的优势,打破了国外垄断,有利于基础核心器件产品技术进步。”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基础器件研究所所长黄志华表示。
近日,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年度考核答辩中,国创中心获得唯一优秀评价。目前,国创中心设立了周祖德院士工作站,组建了以9位院士领衔的专家委员会,形成了以两院院士领衔、行业专家支撑、核心人才保障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未来,国创中心将重点围绕绿色节能技术、智能化关键技术、运维服务关键技术、体系化安全保障技术、高效能牵引传动技术、互联互通技术、系统匹配技术七大关键共性技术,以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为目标,实施“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用创新擦亮轮轨上的国家名片。
(应用于地铁线路上的自动化立体仓库)
长泰智能:用技术创新为传统行业产业赋能
“与平面仓库相比,自动化立体仓库在节约土地、省人工、作业效率、准确率、安全性、人员作业环境等方面效果显著,智能降级处理功能更为一大亮点。”长沙长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屈辉现告诉记者。
长沙长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是集机、电、仪、网络数字一体化智能装备及物流仓储领域的全球优质供应商,其致力于帮助客户实现物料出入库、 存储、 搬运输送、分拣与拣选、配送等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水平。
据屈辉现介绍,长泰智能旗下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主要由货架、堆垛机、出入库输送系统、自动控制系统、仓库控制系统(WCS)、仓库管理系统(WMS)、监控系统等部分组成,能够按照指令自动完成货物的出入库、存取等,并能对货物进行库存管理,完全实现自动化作业。目前已在长沙、杭州、成都、福州等城市地铁项目投入使用。
下一步,长泰智能将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引导传统产业进行重构,释放行业产业创新巨大潜能,用“智慧”连接上、下游,连通前、后端,贯穿全产业链,为各行业实现智能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