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刘颂华展示自己的养蜂成果。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肖霄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肖霄 通讯员 胡金国 陈燕
【小康指数】
刘颂华,67岁,新邵县坪上镇小河村村民。母亲瘫痪,他和妻子都患有慢性病,一对儿女在外地工作。2017年,他开始养蜜蜂,几经波折,养殖规模从最初20箱扩大到88箱,如今年养蜂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家中有一栋修葺一新的15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家用电器等一应俱全。
【圆梦故事】
新邵县坪上镇小河村,地处海拔1200多米的金龙山北麓的崇山峻岭中。村庄平均海拔约800米,一条山间小河穿村而过,原生态的风景格外秀丽。
国庆节将至,来小河村的游客一波接一波,给这个静谧的山村增添了欢声笑语。这段时间,村民刘颂华又开始忙起来。
“每天养蜂酿蜜,收入稳定,现在已过上不愁吃穿、偶尔还能奢侈两回的生活咯。”刘颂华开心地说。
打响“刘磨王”土蜂蜜名号
9月24日,记者见到刘颂华时,他正在家中包装蜂蜜,装瓶、上胶、贴标、打包,一气呵成。
“上周有几位冷水江的游客微信预约,中秋节过后要来取蜂蜜,一次下单25公斤,有好一阵忙呢。”刘颂华笑着说。
这样忙碌而又快乐的生活,对于几年前的刘颂华来说,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
刘颂华和妻子均患有慢性病,需要不间断服药。因长期劳累,刘颂华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无法干重活,平时只能靠打散工谋生,日子过得拮据。
2017年上半年,刘颂华开始琢磨新的出路。“养蜂不用花很多力气,成本也不高。顺利的话,一年下来收入会很可观。”刘颂华买了20个蜂箱,在屋后空坪上捣鼓起来。
理想总是很美好,现实却残酷地给刘颂华浇了一大盆冷水。
“村里没人养过蜂,我也不懂技术,到了8月份左右,我养的蜂不是得病了就是变成野蜂跑了。到年底,总共只产了几十斤蜂蜜,收入太少,不想继续养了。”刘颂华说。
2018年3月,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对口帮扶小河村。刘颂华向驻村帮扶工作队提出想重操旧业,继续养蜂。工作队邀请养蜂专家来现场指导,并帮助给蜂蜜做检测、打造品牌、设计包装。
这一年,有了底气的刘颂华发展养蜂60箱,产蜂蜜400多公斤,收入6万多元。
受消费扶贫创新理念影响,小河村建立了直播电商基地。看到村里抖音号粉丝量突破30万,当地农产品越来越俏销,刘颂华也跃跃欲试。
“老刘主动跟村里年轻人学习拍视频、开直播。为了更好地解说产品,他还参加了‘村播带货’培训,现在已成直播基地的驻点网红,他自创的‘刘磨王’土蜂蜜的名号逐渐打响。”村支书刘冠华说。
“老铁们喝了我家的蜂蜜,爱情上甜甜蜜蜜,事业上一帆风顺……”刘颂华不时录制一些养蜂视频发布在直播平台,凭借自己独特的“土味”讲解风格,收获不少粉丝,订单络绎不绝。
巧用心思吸引回头客
这两年,小河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多外地游客来到金龙山品茶观景,体验农家生活。爱动脑筋的刘颂华有了一个“小心思”。
“大家来村里肯定要休息一晚,我家正好有4个空房间,只要买2公斤以上的蜂蜜就免费提供住宿。”刘颂华将自己的条件说给游客们听,大家都十分乐意。
一时间,刘颂华家里热闹起来。“我家里人少,客人住宿期间还可以搭伙做饭,一来二往熟悉了,他们来村里还会给我带水果。”刘颂华说。
“这个叫‘小康’的游客来自冷水江,我们是去年加好友的。她经常帮我在朋友圈宣传,还帮朋友代购蜂蜜。”刘颂华将微信聊天记录拿给记者看,不无自豪地说,“现在我的微信里已有30多个回头客,蜂蜜很受欢迎。”
刘颂华说,今年是个丰收年。“今年晴天多,漫山都是花。蜂蜜产量已达到500多公斤,品质也更好。”刘颂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截至9月底,他通过直播和微信预约销售蜂蜜450多公斤,收入7万多元。
蜂蜜需求量在增加,刘颂华早早准备了几个空蜂箱,待合适的时间进一步扩大养蜂规模。
“如果11月份天气持续晴朗,山上将有一大片野菊花盛开,估计还能产蜜150多公斤,今年养蜂收入超过10万元不成问题。”刘颂华自信满满。
养蜂事业红红火火,刘颂华一家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他感叹:“以前鞋子只买10块钱的,现在我穿300块一双的,日子过得比蜂蜜还要甜呢。”
■圆梦感言
好日子是“磨”出来的
刘颂华
当初我琢磨了很久,最终认为养蜂是最适合自己的一个产业。但由于技术不成熟,中间经历了不少波折。多亏帮扶工作队和村干部大力帮助,我才坚持到了现在。
有了技术和销路,我就敢去干,一次性发展养蜂60箱,现在已经到了88箱。现在我一心一意养蜂,蜂蜜销路不愁,小康梦早已实现了。
只要肯动脑筋,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好日子是“磨”出来的,坚持就一定会成功!下一步,我打算再扩大养蜂规模,利用村里的旅游热,进一步拓宽销路,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肖霄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