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走进乡村看小康】能人多了 致富不愁——宜章县玉溪镇廖家湾村见闻

[来源:华声在线]

(9月1日,宜章县玉溪镇廖家湾村宜宏山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罗徽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罗徽 通讯员 吕继勇 邓加亮

【村情概貌】

廖家湾村位于宜章县玉溪镇西南部,距县城5公里,面积7.8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民小组,总人口3015人。村里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旅游休闲、田园观光等农业,2020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5.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2300元。该村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村、市美丽乡村、县同心美丽乡村。

【现场见闻】

廖家湾村盛产白云石,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里兴起采矿热,一部分村民因此先富了起来。很多人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打拼,成为了经济能人或行业翘楚。

2014年,村党支部根据“选准市场找产业,选准产业找能人,选准能人带发展”的思路,成功引导30多位能人回乡投资兴业,带领村民以资金或土地入股的方式集体奔小康。

邓正杰:一个人跑路,会被人戳脊梁骨

“慢点开,不着急,一定要注意安全。”

9月6日一大早,宜章县旺通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一台台满载混凝土的搅拌车陆续发车。

董事长邓正杰细心叮嘱每一位司机注意安全,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都是一个村的,他们既是员工,也是家人。”

65岁的邓正杰是廖家湾村14组村民,也是当地有名的企业家,旗下7家企业涉及石材加工、混凝土生产、矿粉生产加工等,每年纳税近2000万元。

上世纪80年代,邓正杰依靠村里的白云石资源开办水泥厂。一开始,由于技术不熟,销路不畅,他差点赔了个“底朝天”。同行都劝其把厂关了,留些资金去外地找出路。

“我这百十号员工怎么办?都是我们村的人,把他们抛下一个人跑路,会被人戳脊梁骨。”邓正杰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彼时,不服输的邓正杰四处请专家,学技术,生意慢慢有了起色。

如今,邓正杰的生意越做越大,仅在廖家湾村14组就办了3家厂,解决近200名村民就业,对口帮扶村里35户135人脱贫,每年向村里支付土地租金12.8万元。

高宪美是最早进厂的员工之一。后来,他的大儿子、儿媳,小儿子相继进厂工作。家庭年收入达到20多万元。

“要不是邓总当年咬牙坚持,哪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高宪美很满足。

曾左国:开矿是消耗子孙的资源,干不长久

听邓正杰讲完故事之后,村支书邓爱国带着记者来到村里的宜宏山庄吃饭。

山庄占地200亩,外层尽是绿油油的菜地和整齐的大棚,火龙果、百香果挂满枝头;往里走,山塘、泳池排列,游客既可观鱼,亦可戏水。

“今天人不算多,周末能达到700至1000人,餐厅45张餐桌要分两批落座。”说话的是山庄老板,名叫曾左国,今年47岁,早年在村里开采白云石赚到人生第一桶金,成了“矿老板”。

能让曾左国从“矿老板”变身“庄主”,村支书邓爱国很关键。

2015年,邓爱国有意关闭村里部分采矿企业,首先找到“矿老板”曾左国,建议他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的模式发展乡村旅游。

“开矿是消耗子孙的资源,干不长久,我早想转行了。”没想到,曾左国与邓爱国的想法不谋而合。

2016年,曾左国投资1360万元,其中农户入股560万元的宜宏山庄项目落地。

去年,宜宏山庄创收600多万元。廖家湾村15组的209名村民获得利润分红136万元、土地流转租金24.8万元,人均分红6500元。

邓金东:致富路上,6组的人决不能落后

“15组的宜宏山庄开业后,他们组里人在那工作一个月能拿到好几千元。”

“我们也加快进度把公司办起来,致富路上,6组的人决不能落后。”

这是2016年底,邓金东回村探亲时,与邻居的一番对话。

44岁的邓金东曾在外打拼多年,通过承包工程、加工建材,成了身价上千万的老板。

这些年,听说在外打拼的村民陆续回乡投资,邓金东坐不住了。

“返乡的能人多了,以组为单位,暗暗较着劲。”村支书邓爱国说,村委会加以引导,村里缺少什么,就让能人发展什么,避免了无序竞争,形成有效互补。

2017年,邓金东叫上一同在外打拼的发小,投资2000多万元,成立骑田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1150亩土地种植脐橙、葡萄、沃柑、油茶。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经营,吸纳村民入股。

去年,100亩葡萄园步入丰产期,年产值达80万元,不仅解决了50位村民就业,还让全组268人共享土地流转租金28万元。

“明年,公司的脐橙、沃柑、油茶挂果,公司产值将达到400万元,我们组的人均纯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邓金东满是自豪,他还打算流转2000多亩土地种水果,那增收的就不仅仅是6组村民。

【记者手记】

能人返乡 带富一方

罗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村支书邓爱国也是返乡能人。2014年,他放弃了丰厚的建材生意,一门心思扑在村里的建设上。村党支部因此年年被县里评为“红旗支部”。

邓爱国带了好头,返乡创业的能人越来越多。在外闯荡打拼后,他们思想开放、视野开阔,为家乡带回了资金、技术和产业。同时,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故土、乡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了解本地的优势与短板,在发展过程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从城市回到农村,从老板变成农民,这些能人除了一腔干事创业的热血,更多的是看好家乡未来的信心,是发展故乡、带富一方的情怀。

而当地政府要做的是搭建平台,为他们提供项目申报等服务。还要营造良好环境,为返乡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为返乡人员在项目落地、资金筹措等方面提供保障,帮助他们创业创新,带动一方百姓共同致富。

相关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走进乡村看小康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