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及时确认行程轨迹、如何找到密接者 揭开“流调”神秘面纱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阳乐 张春祥 李莎 肖星南]

如何及时确认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行程轨迹、如何找到密接者——

揭开“流调”神秘面纱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周阳乐 张春祥 通讯员 李莎 肖星南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每次公布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行程轨迹成了大家关心的问题。而这些精确到分秒的行程轨迹背后,是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人员不分昼夜与病毒“抢时间”的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流调人员是如何及时确认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行程轨迹,又是如何找到他们的密切接触者……8月9日,记者走进长沙市疾控中心,揭开流调工作的神秘面纱。

“以病例为中心织一张网”

“过去14天里,你去过什么地方?见过什么人?干过什么事儿?”长沙市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动队(简称“长沙市疾控机动队”)第七队队长周婧瑜告诉记者,流调工作是从提问开始的,而提问的目的是快速查明传播链条、迅速落实人员排查管控,阻断疫情传播。

一方面要溯源,找到传染源;一方面要截流,阻断传播链。周婧瑜形容,“我们的工作就像是以病例为中心织一张网,根据他的行动轨迹,把所有可能感染的人全都网罗起来,对其进行隔离管控,困住病毒,不让它猖獗发展。”

这是一场和病毒的赛跑。如果管控速度比不上病毒传播速度,那感染数将呈指数级增长。“‘德尔塔’‘跑’得太快了,我们只能以快制快,不能有片刻耽搁和半点疏漏。”周婧瑜说,“做流调工作的压力很大,总担心不够快和全。”

“7月21日,从某地机场落地长沙的乘客中,有数千人需要逐一排查。”长沙市疾控机动队第三队队长张恒告诉记者,当天上午10时许,接到流调排查指令后,长沙市疾控中心40余名队员,立即投入战斗。

“根据大数据推送过来的信息,我们首先要一一打电话核实乘客身份、行踪,不漏过任何可疑信息。”张恒说,有的购买机票预留的信息不是本人,有的仅仅是过境长沙。根据不同的情况,大家逐一甄别上报,省级部门再根据反馈信息做相应处置,不放过任何可疑环节。

“我们第一时间告知乘客本人真实情况,提醒他立即向所在社区单位报备,并且不再外出。同时,我们要获取他的当前位置和行程轨迹,迅速通知对应省市区的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周婧瑜介绍,接到任务后,队员们不敢休息,甚至没时间吃饭,全力以赴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短短6小时,全部落地乘客的基本信息被排查清楚。对于重点对象,尤其是密接者,再做进一步核查。

从7月底至今,长沙市疾控中心24小时轮班坚守,累计出动机动队58余队次、348余人次,在各种沟通和确认声中编织着令人放心的安全网。

流调如同抽丝剥茧,层层揭开疾病传播真相

对于流调队员来说,一天打上百个电话是常事,24小时待命、随时出发更是工作常态。

7月29日凌晨,刚上床休息的长沙市疾控机动队第十队队长廖瑜又接到了紧急任务:宁乡1名12岁男孩核酸检测为阳性,长沙连夜启动应急预案。廖瑜等8名长沙市疾控机动队队员随即赶往宁乡。

廖瑜介绍,到达宁乡后,他们与当地卫健、公安、数据资源中心等部门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组成了一支联合作战队伍。街道和社区干部通过微信群发、点对点打电话等方式,把小区的相关人员从睡梦中叫醒,迅速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

经过昼夜奋战,他们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及风险评估结果,针对病例的活动范围及人群的接触程度,划分出封闭区域、封控区域、防控区域,采取不同程度的防控措施。

谁料,7月29日当天,情况又有变。确诊病例的密接者、共同暴露者中,一名3岁男孩被检测为无症状感染者。

“这就意味着立马要开展新的一轮流调。”廖瑜解释,以12岁男孩为中心,3岁男孩是其密接者,接触过3岁男孩的则为次密接者,之前一轮的流调和管控工作做到了次密接者这一层级。可新情况是,3岁男孩成了一个新的传染源,曾经那些次密接者如今“升级”为了密接者,同时又多出了无数个新的次密接者。

好在,3岁男童的行踪比较单纯。“在家里是谁照看呢?”“期间有没有出过门,有没有到访者?”通过刨根问底,他们调查出3岁男童大部分时间和母亲在一起,曾随母亲自驾外出,下楼到小区玩耍……

“是否符合逻辑关系?是否还有遗漏呢?哪里还有缺口吗?”调查中,每一个流调队员都会反复问自己,确保不漏掉一丝细节、一个密切接触者。这是比穿着防护服汗流浃背做现场调查,更容易让人感到缺氧的巨大精神压力。

也正是在这种细之又细、慎之又慎的工作作风下,男童的密接者、次密接者被逐一找出。

此外,为了排查感染者可能污染的环境,流调人员还会协助环境采样和消毒,比如对方家里的门把手、桌子、卫生间的水龙头,以及单元电梯里,看看是否有病毒存在,不放过任何一处蛛丝马迹。

“流调如同抽丝剥茧,一层一层揭开疾病传播与蔓延的真相。”廖瑜表示,准确找出感染者的所有密切接触者至关重要。尽早对其采取隔离措施,可以降低更多人被传染的风险。

科技为流调提供翅膀,帮助找回“丢失”的记忆

要让人把14天的来龙去脉回忆起来,并保证信息不断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流调人员会提问、会引导,还需要科技手段相辅相成。

廖瑜介绍,“接单”后,他们会先拟好问题提纲,从最近的时间往前问,有时会用一日三餐的节点来启发回忆。如遇记性不太好的老年人,他们就以唠家常的方式和他聊天,顺藤摸瓜。为了更完整地还原病例的行程轨迹,一通电话有时要打两个多小时才能问清楚。

要想跑得比病毒快,最好“飞”起来,而科技为流调提供了翅膀。周婧瑜介绍,他们会通过查找支付记录、乘车记录、聊天记录和朋友圈等信息,推算受访者大概的行动轨迹,再进一步追问获得细节信息。

廖瑜告诉记者,每当有检测机构检测出阳性标本,流调工作组会第一时间收到报告,第一时间指派流调队负责,第一时间开展线上与线下联合流调工作。线上会与公安机关等部门深度合作,通过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技术对受访者行程进行“回放”,与询问情况进行比对。“双线调查,互相印证和补充。”廖瑜说。

“大数据+网格化”排查手段,也起到了精准阻击病毒的作用。

廖瑜介绍,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核查市民是否从疫情重点地区回来,并及时定点发送短信提醒,同时将筛选出的重点防控数据层层下发至社区,再由基层网格员根据大数据信息有的放矢进行排查,确保基层疫情防控工作精准开展。

相关专题:疫情防控要做好,这些知识不能少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