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湖南】工矿旅游,挖掘锡矿山另一座“富矿”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邹娜妮 朱华美]

过去,锡矿山驶进驶出的是物流运输车辆;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沿着高速公路而来——

工矿旅游,挖掘锡矿山另一座“富矿”

冷水江市锡矿山生态修复和植绿复绿工程。 朱华美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邹娜妮 通讯员 朱华美

从沪昆高速向西行,转娄新高速,驶进冷水江市锡矿山。6月10日,来自江西南昌的游客胡博涵第一次领略到“世界锑都”的壮美。

站在锡矿山山巅,一幅现代工业科技与农耕文明交织的诗意画面映入眼帘,民房点缀在满山的绿意之间,村民在田间劳作。

治好“灰色”

老矿区去除百年沉疴

作为湖南最早的工业基地,锡矿山的锑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一。鼎盛时期,这里聚集200多家锑矿采选厂、30多座冶炼厂、超过16万人口,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20余年的开采历史,给这里的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地表土壤污染严重,植被生存困难,漫山遍野的矿物废渣让山体满目疮痍。

2013年9月,省政府“一号工程”湘江保护与治理,将锡矿山地区列入五大重点整治区域之一。娄底滚动实施锡矿山区域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治渣、治水、治气、生态修复多管齐下,全面打响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

锡矿山综合治理,难度最大的是历史遗留的重金属废渣。“这些灰色的固废物总计7500万吨,其中15万吨砷碱渣含有剧毒,如何处理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砷碱渣无害化处理技术改造项目负责人彭竣说。

为治好“灰色”,锡矿山与中南大学、湖南有色金属研究院等组成研发团队,经过数年攻关,实现砷锑分离、砷碱分离、砷酸钠干燥三大关键技术突破,将危害最为严重的15万吨砷碱渣全部安全储存。目前,冷水江已累计完成含重金属废渣整治项目22个,安全处置废渣7500万吨。

披上“绿色”

打造工矿旅游“名片”

每年春天,冷水江浩浩荡荡的植绿大军开进锡矿山,栽树种草,过去寸草不生的山头,脱下灰袍重披绿装。目前,锡矿山地区共完成造林4.2万亩,矿山地区生态持续转好。

6月10日,刚下过一场雨,锡矿山上云雾氤氲,满目绿色多了一层诗意。

“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李艳是当地众多护绿员中的一员,她自豪地介绍起家乡巨变。她的身后,是面积500亩的碳汇草网红打卡地,许多游客穿行其间,拍照留念。

绿色的回归,让矿区的生活环境极大改善。记者将车停在山顶的停车场,沿着主干道漫步,两侧是两三米高的大叶女贞、七里香灌木,还有红叶石楠和桂花树。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矿山,正在挖掘另一笔“富矿”——工矿旅游,一个科技、生态新城已然登场。

一批批游客从便捷的高速路驶来,走进“锑文化”博物馆,领略世界领先的矿物提取工艺;走进“忆苦窿”,感受旧时矿工的艰辛时代;走近飞水岩瀑布,享受夏日的清凉……

凸显“红色”

让革命精神世代相传

一个闭塞的矿山,何以扬名世界这么久?除了丰富的锑资源,离不开厚重的红色文化。

1925年冬,在锡矿山北区肖家湾一栋简陋的平房内,几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秘密筹建中共锡矿山特别支部。继毛泽东在韶山创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后,湖南省第一个工矿企业的党组织从此诞生。

从捐款捐物支援红军,到护矿迎解放,工人当家作主;从大力开采支援国家建设,到生态修复、绿衣加身,百年来,锡矿山走过了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

过去,锡矿山驶进驶出的是物流运输车辆;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沿着高速公路而来,追寻红色足迹。

宽敞的柏油路盘旋而上,串起锡矿山一个个红色景点:穿越忆苦煤窑,参观红军驻地旧址,登上羊牯岭碉楼,瞻仰锡矿山红军长征纪念碑,前来致敬革命先烈的人群络绎不绝。“红色基因植根于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传承于一代一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娄底市市场监管局党员廖晓华驱车一个多小时,深情追忆革命先烈。

今年91岁的老党员谭泽甫,是1949年锡矿山护矿迎解放的一分子,每次回到锡矿山,他都会唱起当时的歌谣:“山那边啊好地方啊,一片稻田黄又黄,男人前线去打仗,女人织布在后方,大鲤鱼啊满池塘,织青布啊做衣裳,年年不会闹饥荒。”

相关专题:沿着高速看湖南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