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新坐标】破“围墙” 增合力 ——长株潭创新同为产业同兴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曹娴 王铭俊]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曹娴 王铭俊

一块普通钢板,在湘潭“出生”,再到娄底经过热处理炉“锤炼”,最后在株洲加工成一块强度达到1200至1400兆帕的全新钢板,用在臂架伸长至百米高空的工程机械设备上。看似复杂的“迁徙”,实则是优势互补的产业“合谋”,只为填补湖南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缺环。

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产业是核心,创新是动力。“十四五”规划中,长株潭都市圈被赋予“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的定位。肩负重大使命,长株潭三市打破“围墙”与“界限”,创新同为、产业同兴,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错位发展、相互配套,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5月下旬的一天,湘潭永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风力发电机定子、转子等产品,下线、打包、装车,运往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风电事业部。

“目前公司整机产品采购额有47%左右来自长株潭地区。”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副总经理高首聪介绍。化“零”为“整”的同时,长株潭风电制造产业链加速优化。

“龙头+配套”的“组合”,在长株潭三市之间正在变得越来越常见。

城市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取决于群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然而,由于省会城市长沙的竞争优势更明显,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一度大于“辐射效应”。在区域经济的赛场上,地缘相近的“三兄弟”过去更习惯“单打独斗”。

产业一体化,是重点,更是难点。突破难点,要让三市既各展所长,又各取所需。今年4月,三市签订《关于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全面推进长株潭重大产业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筛选出重点打造的10个优势产业,着力构建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相互配套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根据产业特色和龙头企业规模,每个产业明确牵头城市、承载园区(区县)、龙头企业及发展目标。如工程机械智能制造由长沙牵头、轨道交通由株洲牵头、先进电传动及风电装备(电机电磁驱动)由湘潭牵头等。

变同质竞争为错位发展,三地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做深做精做优产业生态,力争到2025年,推动10个优势产业实现总产值2.97万亿元。“变‘虹吸效应’为‘溢出效应’,三市合力把优势做强、‘家业’做大。”湘潭市发改委副主任文亦良说。

“在长株潭一体化宏伟蓝图下,我们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三一集团董事、三一重卡董事长梁林河介绍,三一在长株潭的供应商已有近500家。

新格局孕育新的机遇。三一重工把核心业务板块石油装备从北京转移至湖南株洲,同在株洲的智慧钢铁城项目建设快马加鞭,加快在韶山建设叶片生产的“灯塔工厂”……龙头引领,“千亿级”超级产业生态链蓄势待发。

打破界限、要素流动,拓展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人工智能传感器及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近年来,雨花经开区的特色产业发展来势喜人,却遭遇用地紧张。

雨花经开区要“找地”,韶山高新区要“找产业”,随着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加快,双方“一拍即合”,携手打造飞地园区。

5月底,长沙雨花经开区(韶山)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6栋单层厂房交付使用。大族激光、晓光模具等雨花经开区企业的扩大产能、配套企业,即将转移至此。

“今后,企业研发总部在雨花,生产基地在韶山;主机生产在雨花,配套基地在韶山。”长沙雨花经开区(韶山)智能制造产业园招商负责人文湘祁介绍,“飞出地”与“飞入地”采用税收分成等合作机制,实现模式共创、利益共享。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更多产业园区寻求“1+1+1>3”的发展“密码”。4月29日,长株潭三地国家级高新区就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共建共享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

交通、物流、人才……各类要素资源同样正在打破地理“界限”,围绕产业协同加快一体化流动和配置。

湘潭雨湖区,由湖南金龙集团投资的10万吨高导电铜杆项目已试生产月余,创下1.9亿元产值。“从长沙望城总部到这里,车程大约40分钟,完全可以实现一体化管理。”湖南金龙集团副总裁周红旗说。

湘潭吉利汽车生产的零部件,每天有50多个集装箱,从位于株洲的中车物流基地通过中欧班列发往俄罗斯。对于湘潭吉利来说,货物发往“一带一路”,除了长沙北站,增添近距离的新通道,货畅其流,成本减少。

在株洲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28岁的彭凯从中南大学毕业后,进入激光先进制造实用实验室工作,与团队小伙伴一起解决轨道交通复杂件制造难题。“长株潭一体化,就业机会更多,发展不比沿海城市差。”彭凯说。

今年,湖南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快推进长株潭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升区域人才核心竞争力。在长沙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长株潭人才协同发展研究院正在摸底三市协同发展十大产业的人才健康指数。“搞清楚哪些环节、哪些岗位缺什么人才,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智库支持。”研究院执行院长孙柏说。

三地联动、创新同为,孕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新能源汽车研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开放型公共创新平台。湘潭经开区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姻”,共同打造湖南华研实验室,瞄准我国汽车产业急需攻克的先进动力总成核心技术。

华研实验室一期拥有6大平台18个实验室,为有需要的汽车企业提供设计开发、仿真优化等科研攻关技术支持与服务。“可以与长沙湘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株洲新能源机动车检测等产业互补,有助于以长株潭为核心的湖南汽车产业握紧拳头干大事。”湖南华研实验室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敏说。

目前,华研实验室承担的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技术研发应用,已列入省科技厅重点科技创新项目攻关任务。

长株潭三市拥有全省60%以上的创业平台、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高校科研机构、85%以上的科研成果,汇聚了全省一流科创资源。但与长三角、珠三角一体化快速推进态势相比,长株潭一体化还存在差距,创新的引擎作用有待增强。

2020年9月,被誉为长株潭产业一体化破题之作的产业协同“四清单”发布实施。三市开放共享创新平台128个,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45项,相互采购工业品318种,可示范运营新产品102项。“畅通研发-试验示范-产业化通道,推动科技创新。”长沙市发改委主任夏文斌介绍,通过共同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增强三市的整体和协同效应,带动、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在今年2月举行的长株潭三市科技创新合作座谈会上,三市与会领导达成共识:长株潭一体化,科技创新应先试先行。

作为全省自主创新策源地,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管委会正在打破创新的“围墙”。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今年2月启动“红枫计划”暨“麓山杯”创新创业大赛。这是推动长株潭创新同为的一次有益尝试。

“红枫计划”计划在2021-2023年设立不低于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采用“投资+孵化+服务”的模式,在长株潭区域发掘培育一批优秀科创项目。

来自长株潭三地10余所高校以及多个孵化器的年轻科创者踊跃报名,目前大赛已收到报名项目1380多个。北斗厘米级定位技术在高铁铺轨机钢轨牵引定位的应用,是参赛项目之一。“项目得到展示推广、专家指导,还有望获得资金支持。”在湘潭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就读的周佳聆充满期待。

三地联动,创新创业氛围持续升温,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迅速激活。

(参与采写:朱琳莉 谢婧繁)

相关专题:长株潭新坐标——推进长株潭一体化 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